读丁再献
“心如大海仁和久,德若高山福寿长”
有感
刘唐山
近日有幸读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中国骨刻文破译第一人、国家一级书法家丁再献先生的一副骨刻文楹联书法作品″心如大海仁和久,德若高山福寿长"。仔细观之,深感这副楹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大海,能容纳世间万千波澜。心如大海,宽广无垠,是一种豁达的心境。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会遭遇狂风暴雨,也会遇到暗礁险滩,但只要心怀大海般的宽广,便能坦然面对一切,释然地接纳所有的不如意。就如同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那是一种对人生的释然,对苦难的超脱。 仁和久,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以仁爱之心待人,便能收获长久的情谊与和谐的关系。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仁和的力量。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使得国家得以安定;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展现出的仁德之心,最终开创了蜀汉大业。当我们心怀仁爱,用善良去对待他人时,我们也会收获他人的善意与温暖,这种仁和的力量会在岁月中长久地延续。

而“德若高山”,则强调道德的崇高如同高山般不可撼动,它是福寿长久的根基。德若高山,巍峨耸立,令人敬仰。道德是人生的基石,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雷锋的无私奉献,成为了一座道德的丰碑,激励着无数人践行着助人为乐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出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这种道德的高度令人钦佩不已。″福寿长",当一个人拥有了高尚的道德境界,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长河中拥有长久的幸福与安宁。丁老先生是诗词大家,他题写的这副墨宝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心如”对“德若”,“大海”对“高山”,“仁和久”对“福寿长”,形式上极具美感,并且意义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被名利所诱惑,容易迷失自我。但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副楹联所蕴含的哲理时,心中便会涌起一股释然的力量。我们不再为那些微不足道的纷争而烦恼,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而是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他人,以仁爱的心去对待世界,以高尚的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丁先生的楷书和骨刻文书法艺术古朴典雅庄重,用笔法度严谨;其隶书飞动神采,飘逸风韵,跌宕情致,无穷变幻。行草书法漂逸潇洒、开展大方,并具二王米苏风格。先生文采斐然, 寻章摘句, 字里行间, 兴趣盎然,胸怀豁达,富具幽默,而充满了正能哲理,先生的高尚品格令人们称颂,这副对联也正是丁老的真实写照。让我们怀揣着″心如大海仁和久,德若高山福寿长"的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豁达;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都能坚守道德的底线。相信在这样的追求下,就一定能收获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让福寿长久地伴随在身也。 丁老先生这副骨刻文书法楹联,犹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朝着更美好的人生方向努力,让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更长久的幸福。

丁再献简介:著名学者、诗人、作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清华大学中国首届楹联书法高研班学员,中国楹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和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等名言佳句,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本文作者:青驼唐山,刘唐山,网络作家、摄影家、致力于沂蒙文化研究,1966年出生于沂南县青驼镇,创办有青驼唐山影音传媒,《山路》文学……其优酷视频影响力最大,为推广沂蒙、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