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味道
文/李得玉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河人,有着广河人独有的精神烙印。广河县隶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从地图上看离省会城市兰州并不远,也就一小时多的车程。然而从我二十四岁的年纪开始,这段车程却越来越长,广河已然成为了我灵魂长久无法回归的梦乡,我把它隐在身后,单枪匹马的出去闯荡生活。有无数次我躺在陌生的城市,淋着不同屋檐下的雨水,吹着不同季节的风时,总能黯然地想起广河。怅望南天,故乡袅袅升起的炊烟如千丝万缕回转的记忆,夹杂着故乡特有的羊肉清香,如清风逐云,刮过我心间,抚过我鼻头,涤净我心头的雾霭。
羊肉好买,但是好吃的羊肉,其实并不好买。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广河县的羊肉可以算得上是西北名吃了,深受我们西北人民的喜爱。在广河这座宁静的小县城你可以看到大街小巷遍布着专营羊肉的美食店和宰割店。每当节日或是宾客来临时,好客的伊斯兰教群众待客最隆重的方式便是宰羊款待,羊肉在宴席上更是必不可少主要食物。儿时和回族小伙伴一起吃羊肉的画面现在想来确是难得的民族融合、融洽的场面,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羊肉的广河县,我不能不爱吃羊肉,当然羊肉也不能不成为我的情有独钟。
很多人对羊肉敬而远之,是因为羊肉散发出来的膻味,但这是由羊所吃的食物和所处的地区气候和土壤成分决定的,并不是所有的羊肉的是腥膻的,而且羊肉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做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比如水地羊不如旱地羊好吃,平原羊不如山地羊好吃,低海拔的羊不如高海拔的羊好吃,偏暖地区的羊不如高寒地区的羊好吃……
广河县地处陇西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弧形褶皱带的两翼外侧和河西系的复合部,全县地貌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地面主要分布为第三系地层及黄土层,土质偏碱性,所生长的植物多是耐盐碱性植被,可以去除羊肉中带有的特有强烈的膻味物质的脂肪酸,所以羊肉膻味自然会小很多,现在很多饲料都是密封发酵而成的青贮饲料,本地人称之为“粮改饲面包”,使得广河羊肉具有“鲜、嫩、清、润”的高品质特点,肉质细嫩,色泽红润,不膻不腻。因为本地人口是以回族和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本地人对羊肉的处理方式和食用方式是很特别的,也是很讲究的。最好的羊肉得是羊羔肉,需得选用8个月以下的羔羊,小火慢炖。待到羊肉煮熟出锅之时,皮肉肥瘦相间,肉质细腻而弹牙,夹一块送入口中,肉汁饱满溢出,夹带一丝淡淡的奶香味,再嚼一口新鲜的大蒜,那种“鲜之又鲜”的味觉冲击,本地人只能一个劲的咧嘴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说一句:“啊呀呀,攒劲着尺码么有”。没有吃过无膻羔羊肉的人,可能真的是难以明白这多种滋味融合在一起的奇妙之处,但是只要你尝过就会明白,这一切的描述,都远远不及亲身去河州之地赴一场羊肉之约的真实体会。
要说羊肉的吃法,那手抓羊肉必然是不能不提的。手抓羊肉已有上百年的制作历史了,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粗糙了,这是历史和地域独有的特点。我们会将羊排放入定量的清水中进行煮制,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反映着煮肉人的眼力和对肉的质量的认识,在煮制过程中很多的店铺或是人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加料方式,最多的是清水烹煮,而有的喜欢加八角和花椒提味,有的会加羊骨提鲜,有的会加料酒生姜去味……在煮沸后一点一点的耐心撇去浮出的肉沫,保证肉质新鲜,有的还会再加一道工序:过油煸炒至表面微黄后加入小料,再用小火温煮一小短时间,保证肉质糯烂可口。在成熟后可以放入适量盐巴,加上嫩绿的香菜(或葱苗)和现剥的大蒜就能获得最自然的美味。
广河的地方民众会豪爽地直接用去手抓食羊肉,在热气蒸腾间畅爽大笑,吃手抓羊肉,会有典籍中、江湖间“大碗吃肉”的豪放之感,经细细品味,则越吃越香,让人久食不厌,这大概就是“手抓羊肉”这一称呼的来历。在广河,手抓羊肉可是作为婚丧宴饮时的“硬菜”被端上桌的。“手抓”是西北地区具有游牧民族风格和独特伊斯兰风格的民族特色吃法,“手抓”这个词也一直沿用至今,类似于新疆地区的抓饭。手抓羊肉因食用时用手直接抓肉,再配上大蒜泥和椒盐之类佐料,把羊排骨上的肉吃得净光而闻名,老道的食客能将骨头上的肉吃的一丝不剩,近些年在全国的声誉也越来越响亮,这是我作为一个广河人骄傲的地方。
自2014年离开广河开始,我对羊肉的执念越来越深,异乡再好,却始终没有故乡的味道。2017年的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兰州,立身于故乡近前的喜悦充斥着我全身,推去所有繁杂的事务,一颗想回家的心再也按捺不住,总觉得老家的院子、村落有一种魔力,时刻吸引着我。循着记忆中的方向,我不自觉地开始去寻找那熟悉的味道。
我的家乡广河县并不富裕,村落也并不美丽,但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与安静。晚上和亲友在院子里乘凉说话,看着繁星满天,听着村里子偶尔的犬吠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惬意,油然而生的一种满足感充盈我内心,但那个味道我始终还是没有找到,直到和朋友在三甲集临园饭馆吃饭时闻到那河沿面片的香气,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守望是永远不会言说的沉默,故乡的味道始终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是我。
广河的河沿面片可以说是我们当地人最喜欢的一道面食,早前都是兜里有一点闲钱的人才能吃得起的。后来随着国家对地方经济和农业的大力扶持,地方政府有担当,注重民生链,发展城市文明,去除顽疾陋习,依托离省会城市近的天然优势,再加上广河县人民勤劳能干且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的特点,地方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当地百姓的口袋飞速的鼓了起来,河沿面片成了平价面食。
河沿面片之所以受到地方民众的喜爱,我想还是离不开广河羊肉的加成。河沿面片的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大厨会将切好的新鲜优质羊肉(多用后腿肉)碎块,放入已过油的炒锅中大火爆炒,待羊肉褪去血色时再加入葱茉和少许粉条,微炒后将漂过的面片倒入炒锅中,再加上一点羊肉汤,搅拌均匀,加入花椒粉、味精、酱油等调料后,炒熟出锅即成。食用时,按照个人口味,调上少许醋和油泼辣椒面,有时伴以几颗新蒜,面馆中人们大口吃面时的哧溜声和嗦面时的啁啾声就会此起彼伏,不知不觉间就能让人吃到大汗淋漓,浑身舒爽……当然,有故乡味加成的美食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羊杂汤、胡辣羊蹄、羊棒骨、黄焖羊肉等等,吃完总能让你感到口齿生津,元气充沛。
读了万卷书才发现故乡就是那“颜如玉”,行了万里路才明白故乡是那走不完的畅想,故乡的味道是是永远扯不断的那根丝线,走到哪里都会萦绕着我。秋雨初霁后的广河空气中还有些氤氲的水汽,而秋风扫过屋檐时,似乎在轻声对我说着珍重,也在提醒着我该是离开了。广河的儿子娃娃只好唱起那花儿,将故乡郑重地装进心头,迈步重新起航。
“阿哥们是出门起的人幺,哭下的眼泪啦哎幺奥……”
作者简介:
李得玉,男,吐鲁番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共党员,曾担任甘肃省大学生文学联合会理事,起点中文网网络编辑。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联盟会员,《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