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酿成了陈可“客死出租屋”的悲剧?
作者:董惠安
随着宁夏西海固官方回应的出炉,网上流传的“211高校毕业女孩”因考公面试屡屡碰壁,最终饿死在咸阳一出租屋的事情,有了和传言不同的“真相”。真不真?相信随着有负责任媒体的进一步跟进,自然会有客观事实化解猜测和谣言。但有几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个女大学生鲜活的、曾经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生命之花,早早地凋谢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和她一样对考公充满痴迷的但希望很渺茫的庞大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依旧存在。
在西海固官方的通报中,指出这位名叫陈可的女大学生,三次公考笔试从未达到第一,最好的一次是前25名,因此未能进入面试。如果真是这样,西海固考公面试官们可以睡个好觉了。可这并不等于“面试”在“公考”环节中就是完美无缺的了。“面试”环节给官宦子弟开后门幽径的状态依旧存在。对此网上说法多多,本文在此不再多说。我只想探讨一下,女孩陈可考公不成、找不下工作、最后客死出租屋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网上有人对陈可哀其不幸,怒其不“通”,指的是她不懂得变通。“考公”不成,就去打工,先立足社会,再积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何必如此死心眼?
这种批评有一定道理。她这种“死心眼”的偏执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影响有关,也与她从小生存环境有关。如果她的家庭常年没有笑声,没有长辈的循循善诱,只有冷冰冰的训斥,没有幼儿园老师春天般的温暖话语,也很少看到《新闻联播》里的那种莺歌燕舞,很少与人沟通,整天沉默寡言,即使进入大学,仍旧进不了同学的主流圈子。如此这般,即使进了公考的面试,“木讷寡言,不够能牙利齿,笑容不够甜美”,很难入了面试官的法眼。
在这方面,和陈可有些同样状况的大学生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短板”,在社会课堂上恶补这方面的课程,练好普通话,学会沟通艺术,提升情商,优化言行举止,让自己“活泛”起来。如果实在感觉自己不是“考公”的料,此门不通,那就尽快去寻找上帝为你打开的“另一扇门”。
“另一扇门”在哪里?除了“考公”之外,还有一些等而下之的选择,作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去应聘个超市收银员、饭店服务员总可以吧?甚至搞家政服务总可以吧!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菲佣群体中有不少大学生呢。可是,有的来自西北落后地区的学生,在这些服务行业面前,显得很有些高冷,其观念中总固执地保留着“读书做官”干大事的认知,不只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屈身低就,就连家人乡亲都断然不能接受这样的降格选择。于是,她身不由己地坚持要“吊死”在“公考”的一棵树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群体性悲哀。
除了陈可自身的性格缺陷和观念因素外,我们还能指责谁呢?她的父母也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背上的负担和命运的不幸(包括丧女之痛)已经沉重的不能再沉重了,我们还好意思指责他们对女儿的教育失职吗?
我觉得,高校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该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此外还有心理辅导课程,这些课程如果真正展开,对大学生毕业后的人生走向,会有很积极的正面影响的。很可惜,有些学校的这些所谓的人生指导课程,很遗憾地走了过场,有的甚至就不开设。还有大学的思政课,似乎很重视,是必修课,投入的力量也是很强的。然而,偏偏就缺少让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了解,从老师口中说出的都是《新闻联播》的课堂版,让学生只闻校园的朗朗读书声,只知社会生活中的岁月静好,而不知社会上狂暴的风声雨声。有的老师只知传道授业,而不知还有“解惑”释疑之责,照本宣科地讲完课后匆匆窜出教室,和学生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毕业生的“就业率”,强制要求学生到社会企业里开具就业证明,显示“成功就业”了,才能领取毕业证。也不管这就业是真是假。唉!这样的教育,让学生走出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情景时,犹如短袖吊带走进冰天雪地,心理和肌肤该要承受怎样的寒冻和阵痛!当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和有官宦家庭背景的、一出门就有豪华轿车接应的年轻人除外。
由此,我认为,当今一些高校不负责任的教育,是酿成陈可悲剧命运的主要责任者。
有些负责任的大学,往往对学生展示真实的社会场景,并传授有效的应对之策。这让人想起鲁迅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所说的“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浪漫;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我们可把鲁迅所说的“革命”二字换成“就业”,就能明白很多道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的客观真实的教育外,负责任的高校当学生在社会上遭遇不公或者遇到困惑时,还可以让学生回到母校得到关怀指导,北大的“屠夫状元”陆步轩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当今一些大学,只要把学生推出校门,眼不见心不烦。如果学生事业有成,则换上一张笑脸,拼命地给学生发出亲切召唤,要求学生捐款捐物。高校成了企业,教育变成了生意。哼哼!
有人说,如今的大学生,其质量不如几十年前的高中生,那我也要问问,如今的一些大学,校园虽然宽阔,楼房虽然高耸入云,但其内涵能比得上几十年前的一些高中和中技、中专学校吗?
董惠安2024.8.22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