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小说《多情的土地》
作者:谢云峰(江西)
第一章 苦难中挣扎
第一节 迁徙
故事还得从清朝初期说起。那时是皇帝统治下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只有少数的地主阶级,靠剥削农民过着奢侈的生活。当时的政府腐朽无能,一个小小的铜鼓县一下由十四万人减少到四万人,据说是一场瘟疫,人们在大病面前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束手无策。
我的先辈就是在哪个时侯,由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逃荒到这里的。当时人少地广,只要外地的人来到这里,就可以在山村里划地为家。不但山林田地可无偿使用,还可以新建房屋,成为当地的主人。
复秀说:“是真的吗?”
他儿子说:“可能是真的,我们去吧!"
“那好吧!我们这就去。”复秀回答说。
于是就全家启程去了。
这些人都是早些时候从河南迁至广东的,被称之为客家人。铜鼓县从此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客家人,便有了客家县之称。
刚从广东迁徙过来时,就是谢復秀公夫妇携带五个儿子安家落户的。
复秀说:“我们就在这落脚吧!"
“好的"大家齐声回答说。
先是盖了一个土房在胡家坡的下屋,被称之为祖屋。大儿子运豪长大成人并娶妻成了家,便在胡家坡最顶头,按客家习俗新盖了一栋四方围屋,分上下房,中间有个天井,上房的两边为卧房,还连有厨房、茅房和家禽房,又两个大厅,一个是吃饭用的,一个是祭祀和红白喜事用的。这个大厅,上方摆有神台、菩萨、香炉和祖宗牌位,并且香烛永不熄灭。下厅两侧分别为杂物房和理事房,专门用于堆放杂物和办理红白喜事的礼(库)房之用。上下厅中间的天井,在办喜事时,就会用事先生产好的木板和木架垫平,以利于摆桌和行动方便。盖房的石块和木料都是整块整条的,砖块都是用黄泥巴和水和稀后凉干的。材料非常坚固,两百多年了还可以使用,是典型的客家风格。我们就是老大谢运豪的后代。第二个儿子谢运旋和第三个儿子谢运亮相继返回广东和迁徙四川(至今未有联系)。第四个儿子谢运祯和第五个儿子谢运祥相继分家,另建房屋居住。一直沿至今就剩大房(大儿子的后代)、二房(四儿子的后代)和三房(五儿子的后代),世代务农,维持生命,传延续后。有诗为证:
铜鼓人瘟亡十万,村庄普遍户皆无。
广东梅县迁来地,复秀祖先圈驻图。
新建土房楼道宿,兴营荒岭树林扶。
传宗接代生儿五,二返三留是楷模。
(未完待续)
七绝 处暑
晓言(江西)
酷热高温辞处暑,难熬天气尾声来。
太阳直射向南去,雷暴随之逐变哀。
五律 处暑物象
晓言(江西)
处暑分三候,适时和事情。
老鹰开杀戒,小鸟被擒生。
天地相牵制,花间逐谢英。
田禾皆熟透,五谷尽登迎。
行香子•处暑养生(依苏轼体)
晓言(江西)
酷暑临终。秋意皆浓。汗流时、盐补无穷。
脑心休整,秋乏开封。睡眠充足,无熬夜,劲如龙。
早眠早起,清淡为钟。夜凉生、日昼炎风。
出门防暑,野外如笼。畅游郊野,秋赏景,美颜容。
长相思•处暑农事(依晏几道体)
晓言(江西)
长相思。长相思。处暑来临稻熟期。棉花生絮
时。
长相思。长相思。果树丰登摘给谁。水田多管知。
作者简介 :
谢云峰,笔名:晓言,网名:叱咤風雲,中国银行宜春市分行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大学文凭,中级职称,89年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全国中青年改革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全国、省市知名报刊及媒体平台发表千余篇论文、文章及诗歌,并有获奖。在《中华山水诗刊》任总编,在当代诗人作家档案认证平台认证为金牌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