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别名雅称蕴含的文化寓意
林占东
小暑和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两个节气,也是夏季最热的时候;立秋和处暑是秋季最初的两个节气,也是秋季最热最热的节气。这四个节气是一年中由温转热、由热转凉的一个波峰过度时期。如果说小暑是温的结束、热的开始,那么处暑就是热的结束,凉的到来。
我们知道: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中有“三暑”——小暑、大暑和处暑,按顺序分别称作初暑、中暑和末暑。在“三暑”中间还夹着一个立秋,立秋之后才是处暑,可见酷暑时间之长。我们还知道:此时与之相关的还有“三伏”——头伏、中伏和末伏,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这样伏天前后长达四十天。“暑”,是“热”的意思;“伏”,是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所以有“躲避”“隐藏”之意。“三伏”与“三暑”均代表着高温极端天气,在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所以有“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之说。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气称为“暑”,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方面的含义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基于养生的思考——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段,所以人们应躲避、潜伏、藏伏,应当尽量减少在高温下的活动,规避暑热潮湿之气入侵,这样才能安然度过夏天。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处暑一候,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捕获的猎物陈列出来,似乎像人一样在进行一种祭祀活动,这一现象反映了秋天的萧瑟肃杀之气,动物们也开始为了生存而更加积极捕食的行为;处暑二候,随着暑气消退,凉气而至,植物的生长速度减缓,叶子开始变黄脱落,天地间呈现一片苍茫凄凉景象;处暑三候“禾乃登”,“禾”在这里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在这里是成熟的意思。处暑时节这些农作物逐渐成熟,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处暑三候景物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万物的变化,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处暑的别名有出暑、凉风至、菊月秋分、百花凋零、秋意渐浓等。
取名出暑,是因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这个名称表达了暑气消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取名凉风至:是因为处暑时节凉风开始吹拂,盛夏的酷热开始减弱,人们感到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给苦于炎夏的人们送来一抹儿清凉。
取名菊月秋分,是因为处暑时节正好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而秋分则是菊花最美丽的时候。因此,人们将处暑称为“菊月秋分”。
取名百花凋零,是因为处暑时节夏季的花朵开始凋零,而秋季的花卉还未开放,给人一种花开花谢的感觉。这个别名在反映处暑时节自然景象变化的同时,也寓意着时序更迭、生命循环。
取名秋意渐浓,是因为处暑时节秋天的气息逐渐浓厚,人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来临——作物逐渐成熟,树叶陆续变色,大雁开始南迁,这个称呼不仅表现了古人关注自然景物的变化,也有着对时间流逝、人生意义的体悟。
处暑的雅称有立秋后、雁来光景、羊秋等。
雅称立秋后,是因为在一些地方处暑也被称为“立秋后”。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所以一些地方将处暑称为“立秋后”。
雅称雁来光景,是因为处暑时节正是候鸟开始南迁的时候,尤其是雁类的迁徙现象最为明显。所以一些地方将处暑称为“雁来光景”。
雅称羊秋,是因为处暑时节正是羊膘肥体壮的时候,也是人们开始放牧羊群的时候。绿绿的草,一望无际;蓝蓝的天,浩瀚无边;白白的羊群,漫山遍野……所以一些地方将处暑称为“羊秋”。
处暑的别名和雅称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它不仅丰富了节气特有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节气的美好寓意,它们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08.22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