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记忆——放漏子
文 | 周满成
放漏子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湘南一带特别盛行,而我的家乡湖南常宁对放漏子也情有独钟。在我的记忆里,放漏水是清明节前后必做的一件事,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在介绍放漏子的趣事之前,我先得介绍一下什么叫漏子?漏子是一种象地龙的捕鱼工具,但它不是塑料网制作而成的。我们家乡的漏子是用竹子编制而成,圆型,长大约四十厘米左右,宽在十厘米左右。漏子的底部是平的,有一圆型的入囗,入口在工匠的编织中,巧妙地运用篾片交叉的合力,使其进囗光滑,但越往内蔑片赿收紧,最后所有的蔑片都几乎聚集在一个点上,这样就达到一个鱼儿进来容易出去几乎不可能的目的。漏子的顶端是一个收口,用一个竹环扣住的,拉开竹环,就可以把漏子里面的鱼倒出来。
每年清明节前后,那时的天气开始慢慢暖和了,田野里,青蛙的叫声连成一片,呱呱呱呱呱呱,像是单调地敲着无数面鼓 ,而池塘里,水稻田的鱼儿也开始活跃起来,它们有的从洞里探出头来,有的尽情地享受着难得的舒畅。而耕作在田间地头的哥哥知道此刻已是放漏子的最佳时机了,于是他把平时采药卖的钱去了三角塘圩上买了几十个漏子回来。记得漏子买回来的那天下午,哥哥就去田埂上挖了好多蚯蚓,差不多小半桶,哥哥把挖回来的蚯蚓放在晒干的稻草上,然后上面也铺一层稻草。随后就点一把火,不一会儿就听见稻草呲呲声响,蚯蚓也在稻草燃烧的过程中高温烘烤,有的烤得缩成一团,有的烤得皮肤焦黑。至于为什么要把蚯蚓放在稻草上烤,那是因为用火烤过的蚯蚓泥鳅、黄鳝最爱吃。哥哥把烤过的蚯蚓放在桶里,我提桶,他挑漏子,这样放漏子就正式开始了。放漏子是有讲究的,没有活水的地方不放,没有水草的地方不放,不落窝的地方不放。哥哥每挑好一处地方,就取下一个漏子来,在漏子的外面正中央放几条烧过的蚯蚓,然后糊上一层泥巴把它裹住,糊上泥土主要是防止蚯蚓脱落,起到诱饵不流失。糊好以后,用脚划一条水槽,然后把漏子平整放下去。最后做好记号,几十个漏子,就要选几十个地方,一番操作下来,由傍晚出发到收工回来已是深夜。
当然如果说放漏子不容易,那收漏子也不轻松。收漏子是天还刚刚亮就得出发,因为去晚了怕别人把漏子收走。天气晴朗还好,如果是遇到下雨天,那就得披蓑衣,戴斗笠。行动很不方便,但下雨天,鱼儿特别活跃,有时一漏子装得满满的,鱼获一下子就增加了不少。看着肥嘟嘟的泥鳅活蹦乱跳,拇指大的黄鳝不停地游来游去,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当然,有时会收到捣乱的小菜花蛇,它也特别喜欢猎食漏子里的鱼儿。有一次哥哥在松漏子时就突然蹿出来一条菜花蛇,吓得哥哥连漏子一块扔掉了,而我在一旁也为他捏了把汗。
那时的天是蓝的,水是绿的,空气是甜的,所以生态都没有遭到破坏。水沟,河渠,稻田都有鱼儿的身影。那时只有传统捕鱼,没有人电鱼,没有人地毯式药鱼,所以像放漏子这种古老的传统方式对于鱼儿繁衍生息不受到任何影响。而往后的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迫使鱼儿绝门绝户,只要能用到什么高科技就使用什么高科技,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到最后稻田见不到鱼儿吐泡泡了,沟渠河道见不到鱼儿小虾的身影了,那些曾经随手就可以抓到的鱼儿,如今已经不见了踪影,那些在清明时节晚上在田里随处可见的泥鳅、黄鳝,如今只能靠专人饲养。今天市面上野生泥鳅、黄鳝少之又少。有时我在想,这到底是时代在进步还是时代在退步,带着这个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那昔日放漏子的场景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在人类这场贪婪的猎杀中,显然泥鳅、黄鳝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常常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在真正的利益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初心不变呢?
'作者简介:周满成,湖南省常宁市人,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是湖南省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雨夜》《油菜花开,您却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的爱》《别让任性成为一生的遗憾》,在央广,衡阳晚报,中国乡村杂志,常宁报,冮门文艺等期刋均有作品播出或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