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敬
【内容提要】被称为“狂飙诗人”的柯仲平是一位资深的革命者,是党在文化战线上的一位忠诚战士。革命者的身份和立场决定了柯仲平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激情澎湃的艺术风格。柯仲平到达延安后,以“不到黄河心不甘”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走一条诗歌民族化与大众化的道路,创作了大量街头诗与《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两部长诗,并全力推进诗歌朗诵活动,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柯仲平终其一生都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坚贞不渝,对中国新诗民族化与大众化不懈追求,这是柯仲平留给我们的在为人与为诗上的双重启示。【关 键 词】柯仲平;民族化;大众化;街头诗;朗诵诗
左边一条山,/右边一条山,/一条川在两条山间转;/川水喊着要到黄河去,/这里碰壁转一转,/那里碰壁弯一弯;/它的方向永不改,/不到黄河心不甘。[1]
这是柯仲平(1902—1964)长诗《边区自卫军》的开头。这个开头用生动形象的民歌语言,既显示了诗人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也表明了诗人力图在新诗民族化与大众化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决心。柯仲平被称为“狂飙诗人”。这不仅由于他20世纪20年代曾在上海参加过“狂飙社”,更是由于他身上洋溢的火一般的革命情怀。柯仲平的中学时代正逢五四运动爆发,他是昆明地区学生运动的参与者。20世纪20年代他前往北京求学,曾多次拜访鲁迅先生,受到鲁迅先生的亲切教诲。此后他来到上海,参加地下党领导组织的秘密活动。1930年,柯仲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斗争,担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及上海总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秘书,曾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5年他只身赴日本留学,1937年8月秘密回到武汉,在董必武领导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1月,柯仲平经组织批准转到延安,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此后柯仲平一直在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的领导工作。从上述简历足以看出,柯仲平是一位资深的革命者,是党在文化战线上的一位忠诚的战士。由此出发,才能深切理解“狂飙诗人”这一称呼的内涵。作为一位意志刚强的革命者,他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抗争着、呼唤着,他的激情如烈火般熊熊燃烧,他的呐喊如惊雷般震天动地,他的精神世界是与“左联”烈士诗人殷夫、与抗战中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诗人陈辉联系在一起的。胡风说:“一个为人类的自由幸福的战斗者,一个为亿万生灵的灾难的苦行者,一个善良的心灵的所有者,即令他自己没有写过一行字,我们也能够毫不踌躇地称他为诗人。”[2]柯仲平就是胡风所高度赞扬的“第一义的诗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大写的人”,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在诗歌中发出的“不到黄河心不甘”,是他献身革命的誓言,也是他矢志不渝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