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乡村静谧,炊烟可亲。现如今由于电器燃具和天燃气的普及,加上政府大力倡导封山育林的政策,既使是在靠山的农村,都很少见到柴火灶了。记忆中的农家房舍炊烟缭绕的画面,似乎已经成了“绝唱”。
在我童年的时候,母亲一日三餐总是围着一方灶台,为全家人忙活着一桌可口饭菜。有时候我也会安静地坐在灶前,时不时地帮母亲打个下手,往灶膛里添柴加叶。这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既要掌握火势大小,还要控制添柴的时间节点。冬天还好,生火时间久了,身上也会被烤得暖烘烘。但在高温季节的夏天,一通操作下来整个人全身上来都湿透了。其实,掌勺的母亲,站在烟熏火燎的灶台前,也很辛苦。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专心致致地做着每一道菜,我能感受得到母亲对家庭的付出。我知道,这是母亲对家庭给予的温暖和爱意的传递。有时候,母亲看到我们被灶火烤得满头大汗时,便会叫我们出去玩,她自己一个人忙上忙下。于是,我便会跑出厨房,抬头望去,屋顶上缕缕炊烟从高高的烟囱上钻出来,慢慢悠悠地飘散在空气中。
炊烟,既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灶台上那朴实的菜肴与屋顶相拥的产物,它轻轻地拂过村庄的上空,摇曳着,舞动着,似一幅水墨画,既有烟雾缭绕的朦胧美,又如诗如画,为寂静的村庄添上了一份祥和与温馨。炊烟,更是家的召唤,无论是孩子们在外边玩耍,还是田间劳作的大人们,举目望到屋顶那飘飘袅袅的炊烟,心中突然间就有了一种归属感。因为他们知道,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亲人的等待。
带着饭菜香味的炊烟,如一片白雾似的,慢慢从屋顶升起来,又慢慢的弥漫在空气中,飘到了我们的鼻子里,那种味道令人感受到了幸福。
离开故乡后,生活在小城,也没有了农村的柴火灶,都用上了天燃气,再也见不到袅袅升起的炊烟了。然而,带着母亲满满关爱的炊烟,也远远地、静静地留在了记忆里,永远地镌刻在骨子里。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