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泰春
李白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令南京凤凰台驰名天下。李白诗中的“金陵凤凰台”,正是我们身边的“门西凤凰台”。
“金陵凤凰台”因为李白的诗句曾经风光了千年,几乎无人不晓;如今,“门西凤凰台”早已不见踪影,成为纸面上的“历史遗存”,不免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金陵凤凰台”绝非一般意义的历史遗存。她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也非简单的文化叙事或百姓聊资。她深邃的历史寓喻,深厚文化内涵,深层的精神力量,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㊀ “凤凰台”何时问世?
“金陵凤凰台”的出现,缘于“凤凰”的降临。最早有关“凤凰”的文字,出自南朝沈约撰写的《宋书》:“文帝元嘉十四年三月丙申,大鸟二集秣陵民王顗园中李树上,大如孔雀,头足小高,毛羽鲜明,文采五色,声音诣从,众鸟如山鸡者随之,如行三十步顷,东南飞去。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以闻。改鸟所集永昌里日凤凰里。”其中包含四层意思:一,“凤凰”在元嘉十四年来过;二,“凤凰”落在王顗家的李树上;三,“凤凰”飞离时有众鸟跟随向东南飞去;四,“凤凰”集落地永昌里改名为凤凰里。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是改地名的主办人。此时,凤出现,尚无台。
南宋《景定建康志》中对凤凰里的解读是这样的:“宋元嘉十六年,秣陵民林陵王顗见三异鸟数集于山……时谓之凤,乃置凤凰里,起台于山,因以为名”。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台”(“起台于山”),即“凤凰台”出于宋元嘉十六年。
南宋马光祖在《重建凤凰台记》一文中说:“然寺(保宁寺)之淳熙壁记乃谓晋升平已有台”。他认为,这座“凤凰台”在晋代升平时期就有了。
南宋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也有记录:“凤台山,宋元嘉中,凤凰集于是山,乃筑台于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里,今保宁寺是也”。不仅明确了“凤凰台”筑于宋元嘉年,而且指明位置就在保宁寺内。
元张铉在《至正金陵新志》指出,“晋、宋有凤凰集此山,因建凤凰台於寺侧。”这个寺,指的是保宁寺。
我们从明代陈沂所著《金陵古今图考》中汇集的南京城历朝地图,可以看到,从《南朝都建康图》开始,就有“凤凰台”出现了,之后各朝代的“图考”中都有“凤凰台”标注。
清代莫祥芝、甘绍盘修,汪士铎等纂《同治上江两县志》,也有大同小异的记录。
著名历史学家蒋赞初在他的《南京史话》一书中,有关于“凤凰台”的表述:“刘宋政权就在那里(指今花露岗)建造了一座高台,叫‘凤凰台’”。
“凤凰台”也是历代名画家笔下重要的描绘对象。明代画家黄克晦所绘“金陵八景”《凤台夜月》,文征明描绘的“金陵十景”、文伯仁笔下的“金陵十八景”,以及后来的“二十四景”、“四十八景”,都有“凤凰台”的身影。“金陵凤凰台”悄然进入史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
㊁ “凤凰台”内涵深厚
“凤凰台”出现伊始,备受关注。李白诗更是将“凤凰台”的历史地位推向了高峰。“凤凰台”在千年文化的加持下,不断提升其历史价值含金量,加厚其文化内涵,同时承载着历史的人文重任,散发出中华哲理的光辉。
① 祥瑞“凤凰台”
凤凰,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象征祥瑞。雄称凤,雌称凰,通称凤凰。后因凤凰合体,成为凤凰的简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远古图腾时代,凤凰被视为神鸟而受崇拜。凤凰齐飞,预示着吉祥和谐,太平祥瑞,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据史料,凤凰出现还有五个等级的说法:最低等级是在天上飞过,其次是在上空翱翔,三等是停落栖息,四等是两季不走,最高级是永远留下。“老门西”出现的“凤凰”来了又走,是处于栖息状态,为三等,即“凤凰落集”,表示这片区域出现了吉祥盛世的场景。
六朝刘宋时期“老门西”永昌里,有“凤凰”光临。这无疑是件大事,昭示这里已得上天关怀,祥瑞之气已然呈现。地方官王义隆显然很有政治头脑,随即向上反映,并将“永昌”改为“凤凰”。立获朝庭恩准。此举不仅顺应了民意,更是深得朝庭赞赏。这显然不是一般意义更改地名,而是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动机。当时正逢“永嘉之治”盛世,百年战乱中出现难得的政局安宁、天下太平,一片大好的形势。“凤凰”的出现,印证了太平盛世的现实,无疑政治正确,迎合了朝庭的政治需求。此前的东晋百年,战争与内乱一直不断,渴望太平,希冀祥瑞,无疑也是人民强烈的呼声。“凤凰”的出现,是六朝时期一件非凡事件,既浪漫,又“祥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谓是:文化搭台,政治唱戏。极为耀眼。
② 怀古“凤凰台”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为门西“凤凰台”做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大广告,且影响了千余年。金陵对于李白来说,具有特别的情感。他自称是金陵人。据说李白一生七下金陵,尤其是晚年落魄失意时,多选择金陵居住,在金陵城中写下大量诗作。《登金陵凤凰台》以怀古之情将诗意大放光彩。在李白一生三千多首诗词中,《登金陵凤凰台》尤为脍炙人口。此作为七律,是李白为数不多的作品。有说这首诗是为了和崔颢的《登黄鹤楼》斗诗。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应该还是有感而发。学者郦波说:“对这座城市(金陵)的深刻理解,李白另辟蹊径,用人生的阅历与沧桑、用命运的坎坷与生命的时光,去积淀登金陵凤凰台的沉痛与深刻!”,无意之间,李白开启了文学界的一扇大门,一扇名曰“怀古”的大门,“登台怀古”随后成为时尚,以独树一帜之态,引导诗歌新浪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怀古”这一文学现象,为中国诗歌史、文学史增写了重要一笔。
③ 情怀“凤凰台”
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问世,历代文人志士便对金陵凤凰台充满向往。他们或登台抒怀,或借台寄情,或凭台思考。“凤凰台”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政治态度、梦想追寻的平台。从他们留下的无数诗篇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那浓烈的情怀,热烈的向往,以及对社稷、国土、民族的忧虑,乃至对亲爱至朋的眷念。情怀成为“凤凰台”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标志。其中家国情怀则是所有情怀中最为亮眼的主题。
有“李白转世”之称的宋代大诗人郭祥正的《凤凰台次李太白韵》如此诗云: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凤凰台》吟诗:登临舍老眼,吊古得凄凉。故国自龙虎,高台无凤凰。浮云多改变,乔木见兴亡。往事浑休问,钟山又夕阳。明代著名学者马之纯的《凤凰台》唱出:凤凰不见只宽台,底事台存凤不来。应到事山还且住,定游阿阁不能回。江山不改当时旧,宾客何妨尽日陪。待作箫声勾唤处,有时飞舞下云堆。清代皇帝乾隆也曾到凤凰台怀古,并以诗作《登凤凰楼再依李白凤凰台韵》作出政治承诺:谪仙当日事狂游,槌碎黄鹤夸风流。有无较版则且置,格高兴逸吞山邱。故宫登楼名偶似,远眺欲见蓬瀛洲。陡思我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增惕愁。究竟有多少志士名人至“凤凰台”抒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志向追求,胸怀天下的抱负在面对“凤凰台”时,几乎是一致的。
④ 美学“凤凰台”
历经千年锻造修练,浸润透染,“凤凰台”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范,展示她独有的风情与魅力,诱惑着天下无数名士前来一睹风采。“凤凰台”之美,是古幽、冷峻、雄浑之美,是深沉的情感,深远的思索,深刻的揭示,在豁然开朗,无尽远望,刻骨记忆之际而产生的美学意境。南唐宋齐丘在他的长篇描写凤凰台诗作《陪游凤凰台献诗》,将“凤凰台”的绮丽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杨万里的《登凤凰台》以意境、色彩、沧桑、宏大的美学意象造成的视觉冲击,同样令人难忘: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凤凰台”经过大量的诗文,造就出独有的实景美、意境美、情感美。而在描绘古金陵N景画作中,无论是文征明、文仁伯,还是仇英、魏克,他们对“凤凰台”的浓墨重彩毫不吝啬,绘制出“凤凰台”的空间美。这种复合的美,牢牢留在了历史画作长卷之中。同时,也将“凤凰台”的美学精神千年传递,刻入文化血脉之中。“凤凰台”的美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美,即自然之美;二是精神美,即情怀之美,且二者彼此互动,将人们对“凤凰台”的美学体验推向一个崇高的境界。
山水也是“凤凰台”美学重要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山水文化有着极高的地位。山水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拥有哲学意味。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同、顺应,进而敬畏、景仰,甚而膜拜的表达。“凤凰台”不仅是踏足游历之地,也是观赏、品味、歌诵、颂扬、描摹的对象。李白的“金陵凤凰台”,首先为山水折服,进而表达情怀。在唐之后有关“凤凰台”的诗文中,凤台山水的描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表现出作者身置山水,拜谒天地,借山水思考,依山水寄情,将山水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凤凰台”所代表的信仰、崇敬与愿景的文化内涵,正置其中。
㊂ “凤凰台”的历史困惑
“凤凰台”曾经在历史中风光十足,举世闻名。但是,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或质疑她的存在,或嘲讽她的意涵,或否定她的价值;或淡而化之,或视而轻之。如下种种,表现尤甚——
“无台”论。“凤凰台”究竟有没有?是不是存在?存疑之声一度在文化圈出现争议。质疑者从考据角度提出疑问,否定凤台的真实存在。文化学者刘宗意问道:“《宋书》中并没有建造凤凰台的记载,只说命名了凤凰里,其他史书中也没有。如此重要的建筑,怎么会没有记载?”他进而强调,“《宋书》作者沈约是南朝人,不至于视而不见。而且我们也找不到任何有关凤凰台的形象的记述,至今也没有人描绘过这座著名的建筑是什么样子。”他认为,“凤凰台”的存在只是人们的“推测与想象”,现实中从未有过“凤凰台”。
“献媚”论。“凤凰台”因“凤凰”而现,“凤凰”则因时局而生。据此,便有了“献媚”的声调,认为用“凤凰”改地名的做法,是地方官出于对朝庭的献媚与讨好。其动机不纯,行为不当,不值得肯定。虽然“元嘉之治”是六朝中光彩夺目的成就,是宋文帝刘义隆亮眼的政绩,但是刘氏伴随这一耀眼的辉煌不过二十余年。他在北伐失利后仍被太子所杀。朝庭内乱,不得人心,如此讨好,没有意义。因而认为“与其说祥瑞,还不如说是官吏们巴结皇帝的荒唐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祥瑞凤凰”的文化价值。
“台先台后”论。有人将李白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作为依据,认为“先有台,后有凤”。而另有人以唐代《法苑珠林》的“有凤凰集此也,因名其处为凤凰台”指出,因为有凤凰来过,才叫凤凰台。提出“先有凤,后有台”的看法。围绕着“台先台后”的争议,“凤凰楼”也出现了。有人以《至正金陵新志》关于“凤凰里”的描述“后于寺筑台建楼”,认为此楼即台,将“凤凰台”与“凤凰楼”相提并论。其实关于凤凰楼的记载,早于“凤凰台”。是否先有“凤凰楼”而后有“凤凰台”?无人说得清。
“附庸”论。学者曾一在《金陵长忆凤凰台》一文中认为,凤凰台“有一个致命缺憾,那就是它不是完全独立的建筑”,而是“寺院的附庸”。而且进一步评论:“台不能与寺共富贵,偏偏与寺共忧患。”的确,“凤凰台”一度为寺院所属,产权私有,不在公共服务范畴,并随着佛教在历史中的兴衰而浮沉,到明嘉靖时期,已“名存实亡”。
上述种种议论,对“凤凰台”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开质疑,提出与主流史观相背的论点。尽管这些言论影响有限,但对大众关于“凤凰台”的历史形象,仍然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令“凤凰台”陷入历史尴尬。
㊃ “凤凰台”在历史中兴衰
“凤凰台”在历史的动荡中,虽举世盛名,却也历经磨难。从祥瑞之梦开始,到李白带来的高光;从伟岸景观台,到寺院花园,再到公共景观;从几经损毁,几度重建,到少人问津,“凤凰台”命运多舛,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这难道是“凤凰台”的历史宿命?
“凤凰台”是古金陵一个特殊的存在,她真实的经历告诉世人:她是“祥瑞”的,也是“怀古”的;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是美好的,也是悲情的。
曾经高大雄健。“凤凰台”在世人心目中永远是美好的。在其悠久历史中,她曾以伟岸的形象呈现世人。清末著名方志学家陈作霖在《凤麓小志》中这样描述她:“大江前绕,露洲中分,最为登眺胜处。”“凤凰台”高耸雄伟,身处此台,可见浩荡的大江,远处的“三山”。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可见“凤凰台”有“百尺”高度。据相关资料,宋代一尺约等于31.68厘米。如果按一尺31厘米换算,那就是31米高,大概十层楼高度。明理学家文翔凤在《游凤凰台瓦官寺记》一文中说,“凤凰台”有“二百四十尺”高。高度更吓人:74米,有二三十层楼高。“凤凰台”曾经高大雄健不可否认。
形态发生巨变。到了清代,“凤凰台”状况就发生了大大改变。“吴中才子”计东行经过此处时,看到的“凤凰台”完全是另外的样子:“登台,台一土堆耳,亦甚隘,高为过三十尺,傍有杂树,寒鸦噪其上”。此时的“凤凰台”风貌已经大变,和南宋时相比,矮下去八分之七,变成“一堆土”。不可思议,不可想象。
同代人余宾硕在《金陵览古(刊于康熙十五年)》文中对“凤凰台”有过精细描写:“今寺与台相依,台上多植梧桐,台下夹岸峻冈,曲流回绕,五六月间,荷莲被浦,秀实可爱,登眺四远,取畅林木,致足乐也。”“凤凰台”已不再是先前的雄健伟岸之态,而被秀丽精致替代了。从伟岸高大型到可爱精美型,“凤凰台”变得面目全非,令人生疑。
清吴敬梓的《金陵景物图诗·凤凰台》序中有段话:“唐昇州城尚狭小,此处可凭高眺远。至杨行密恢廓城垣,逾淮水而南,台之风景尽矣,徒以李白诗存其名耳。”如此描述了“凤凰台”的演变史:雄风尽失,往日不在,令人感慨。
凤台巨变有因。造成如此变化的原因很多,梳理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大自然发力,二是人为破坏。曾一认为,“凤凰台”的衰落,“乃是山川易势,地形改观。”尔后“是沙涨成陆,江流远徒。这种变化在宋代已显现(郭功父《凤凰台》:潮拥新沙换故洲)。渐渐地,三山真的落在青天之外,二水中分的奇景亦不复见。”
人为影响因素更甚。除了杨吴筑城,将“凤凰台”揽入城内而造成的改变之外,更直接、更严重的破坏无疑是历代的战乱。南京千年历史中,从六朝到明清,到民国,大难浩劫,持续不止,屠城灭族惨状不断上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说:“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1127—1130)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1125—1210)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来访的诗人往往这样写道:‘凤去台存碧草浓,游人来此问遗踪’、‘访寻池苑无陈迹’、‘何年览德辉,古榜犹可识。父老无由询,残碑少遗刻’。”曾一在文中称:“咸丰年间,太平军兴,城西南一带寺院全毁,凤台遗迹也就最后从地面上消失了。”
重建之风兴起。“凤凰台”历代破败的样子一直为官府和文人关注,多次重建。学者蒋欧悦在《凤凰台的重塑与清初文化重建》一文指出:北宋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南宋淳熙八年(1182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南宋开庆元年(1259)江淮茶盐所总领倪垕重建,马光祖为此撰写《重建凤凰台记》,记载了“凤凰台”重建实况:“公(指倪垕)乃凌氛埃,登亢爽,腐折斯革,破缺用完,碧栏螭飞,万瓦鳞次。然后幽想逸发,神游飘萧。烟云徐来,风雨在下。遥青远白,刻露清高……”重建执行人倪垕对“凤凰台”一往情深。他为此作诗表达了心情:“凤皇凰皇几千载,凤皇已去台空在。应多燕雀语画梁,瞥见蛟龙起沧海。二十年前曾来游,野田白鹭涵清秋。今夕何夕领宾客,饭盂有饭思貔貅。六朝故国金陵道,柳外闲愁杖谁扫。掀髯一笑问西风,未必江山知我老。”
在重建“凤凰台”活动中,晚明有过两次比较大的举动。一是进士徐惺“百计募众,鸠赀偿之,始复为游观地。”徐惺发起民间募捐,直接将“凤凰台”赎回,变私为公,使其从寺院花园恢复成大众游览景点。名士周亮工为此撰文《赎凤凰台募疏》,引起社会反响。虽然改变了“凤凰台”的身份地位,但修缮并没有到位。不久,“凤凰台”又遭到严重破坏。这次是人为的:“岁久斯湮,近荒芜。近为居人筑堵取其壤土以给,至破裂莫知所止。”或许出于城建发展所需,百姓在此疯狂取土,“凤凰台”惨遭横祸。其时已在官府有要职的周亮工得知后,立刻采取措施,严厉禁止取土,并嘱咐知府陈开虞,将修缮工作提上日程。同时,“当修缮遇到经济问题时,周亮工捐金以倡,并再为之撰写《募修瓦官寺凤凰台疏》。”第一次是民间募款,第二次官府介入。晚明至清初在周亮工力推下的两次重建,令“凤凰台”不仅焕然一新,其社会地位也得到很大提升。
史上多次重修。据《秦淮风光》一书介绍,“雍正时,凤凰台曾经得到修茸,……而到了乾隆年间,台又荒废得十分历害。”民国初期,民国政府也表示对“凤凰台”有意重修。当时的相关部门在实地查看时发现一块石碑。该碑为雍正年间黄光夏撰文,有“台不得与黄鹤楼共存”字样,但仅存上半段,看不到全文。之后是否得以修复,不得而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凤凰台与瓦官寺等著名遗存全部毁灭。”从此,物理的“凤凰台”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再也不见其踪影。
重新受到重视。作为南京市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和重要文化遗存,“凤凰台”一直为世人,特别是本市市民的关心,不断有民众,尤其是文化人的呼吁。2021年10月27日,南京市政府网站专门发文,回答人们对凤凰台遗址的关切:“前期曾对周边进行考古,但因居民至今未搬迁,该考古发掘工作未完成。后续将根据考古意见,推进片区历史文化挖掘和解读工作。”2023年9月4日,秦淮区人大网站专门发文专门介绍“凤凰台”。在文旅热的今天,人们对“老门西”这座举世闻名的“凤凰台”更为关心,表达出一睹风采的强烈意愿。
要不要重建?近年来,对于要不要重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现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不以为然。网友“金陵夜寂”表示:“如今有人说要重建一座凤凰台,实属无知之论,凤凰台自古至今一直都在那里,从未消失,何谈什么重建?”刘宗意先生也认为,“今天提及重建凤凰台并不妥当,凤凰台千古依然在,只是需要露其真容,在台上树其标志物,不可真去建一座臆想的台。”另一种则是积极的呼声,希望早日看到“凤凰台”昔日风光。
“凤凰台”的历史命运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凤凰台”是南京,更是“老门西”文化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样本。吴福林先生在《烟火门西》序言中说:“门西的地标,就是举国闻名的凤凰台。正由于此,陈作霖才以‘凤麓’名志,代表门西。其实凤凰台岂只是门西的标志,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她都是南京的亮点,南京人的骄傲。凤凰台在时,引来众多诗人登临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成为领唱;凤凰台消失,人们犹念兹在兹,不断缅怀慨叹。凤凰台,就像高悬于门西,高悬于南京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毛主席手书《登金陵凤凰台》
在“老门西”文化遗产中,“凤凰台”举足轻重,分量重,内涵深,意味长,名声响。物理的“凤凰台”虽然不在,但精神的“凤凰台”从未消失。重建,是恢复实体原貌,重现原有光彩。重建,是一种态度,是对其文化历史的认可与重视。重建,体现着民意与民心,表现更多的文化自信与责任。重建“凤凰台”,应该合乎更多人的心愿。
但是,如何建,建一座什么样的“凤凰台”?则是另一个问题,同样需要认真研究,认真对待,认真实施。曾经和冯德祥老师议论过关于“凤凰台”重建的问题。他认为,由于地貌地形发生了巨变,“凤凰台”的原有形态早已不复存在,如果按原貌重建,已无可能。但是,在原来位置建一处“凤凰台文化遗址”应该可行,并在遗址里搭建展馆,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还原“凤凰台”的最早风貌。这是一个好建议。
愿“凤凰台”早日重现,让我们一起期待。
原载微信公众号《凤凰台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