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仁化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全天候’史书!”2024年8月13日广东省党报《羊城晚报》和2024年8月18日广东清远市党报《清远日报》高度赞扬力挺胡红拴老师写的评论诗集《红色仁化》大作!两报发声不仅对《红色仁化》一书的认可,还将仁化县的红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引领一个高度。仁化县诗词协会将抓住这一契机,更加深入领会党报精神,将诗集《红色仁化》推向高潮,为后面的研讨会打下基础,为纪念中央红军过境仁化县90周年摇旗呐喊!
军魂染红的丹霞曙色
一一读诗集《红色仁化》
胡红拴
位于粤北仁化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很有名,这个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山,以赤壁丹崖,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山和丹霞的文字,记录着丹霞山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地质的变迁和古雅风貌,记录着丹霞山7000万年以来的前世今生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丹霞山的赤壁崖墙,有熔炉中钢水的红色温度,有红军用鲜血书写的文字,那铁书,那大自然为英雄们竖起的丹崖丰碑,更记录着中国近现代革命岁月的烽火,记录着大革命的安岗烽烟和双峰寨的高墙,记录着连接中央苏区的中共秘密交通站闻韶华林寺,记录着闻韶山中的红五军临时指挥部下徐营盘,记录着城口、红山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记录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伟人们在仁化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仰望一座塔,触碰残破的寺庙/那些太久的东西,让研究历史的人/慢慢刨挖,慢慢梳理丟失的岁月/我凝视,就自然想到秘密/搞地下工作危险吗?我问塔顶的鸟/也问沉默的佛像,无声的残垣
没有人回答我的问询,它虽不远/却浸染了传奇,从一页档案走出/谁写的剧本,暗号总是不懂的符号……
这是温飞宇、刘茂兰主编的诗集《红色仁化》一书中收录的仁化诗人王明洁所写的《闻韶华林寺一一中共秘密交通站旧址》一诗中的诗句。位于仁化北部的闻韶,山重重,水复复,峻岭崇山,都有着红军留下的印记和红色的基因,严格意义上说,这里有当年地下党的秘密交通线,这里有红军当年走过的路,这里还是当年陈毅领导的南方游击队的活动区域,那《梅岭三章》的血风,那直冲云霄的革命者的豪气,那惊地动天战士的豪迈,让诗风的词,感动着山岳,感动着层林,犹如峰下那滔滔的溪流,总会以史书般的铿锵文字,讲述那段难忘的故事。仁化闻韶华林寺,这一大山里的千年古刹,正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交通站,当年无数的绝密情报经过这里往来于中央苏区、游击区和敌占区之间,华林寺的千年古塔,见证过地下交通员匆匆的脚步,那夜色月光里的浩瀚星河,定然还流动着信仰的诗流,流传着红军嘹亮坚定的歌声,古老的塔墙,光影里,我似乎又看到元帅诗写的酣畅淋漓的诗行。
曾与彭良武、温飞宇、林汉筠、朱保森、刘茂兰、李海芳等一干文人雅士踏着当年红军的脚步疾行,也曾在城口镇铜鼓岭、红山镇前洞村三宝殿等巍巍群山面对劲松翠竹缅怀先烈,更于闻韶的路头村,伫立在长征“绝命后卫师”红34师当年住宿过的营地,遥想着当年枪林弹雨的岁月,那血色黄昏,那冲锋号声,那一个个倒下的战士……
我来时,正是细雨纷飞的清明/顺着村口山坡,映入目帘/是一座青砖半圆拱的墓茔,静睡于此/是串坪村的祖先,他的名字叫红军
从1935年开始,我只能听到陈述/关于留守苏区的游击战争,残酷滴血/终究,你没等来出山的胜利/倒在了故土,成了为革命牺牲的勇士
你长眠青山,80多年的风霜雨雪/总在吟读你不老的青春,伴随诗风/与你灵魂相依,何止是元帅三章梅岭/还有我们的敬仰,不忘初心的誓言……
——温飞宇《致敬闻韶串坪红军墓》
仁化县城口镇位于韶关北部,是南粤北隘口,也是广东省北门户,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公元前207年,南越王赵佗在仁化北端筑城,为南越北端隘口,故名城口。城口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村恩村,有仁化典型的古村落——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上寨古村,这里是红军长征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的所在地,这里拥有广东省唯一的长征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1934年11月2日至7日,红军在广东省仁化县城口境内行军、作战、休整5天,11月6日,毛泽东同志曾随军委纵队来到城口。红军巧夺水东桥、奇袭城口镇、血战铜鼓岭
,成功突破国民党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在城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和渊远流长的长征精神。我也曾与仁化诗人们多次到城口、红山凭吊先烈,也曾一遍遍品读《红色仁化》一书中有着浓浓红色基因的红色仁化的红色文化继承者们用热血写就的诗句,长征精神与《梅岭三章》的文化传承和仁化文化的红色记忆,早已融入神髓,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啊,在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面对默默的山岳,面对一棵棵苍松,面对英烈,我也在心间插上了早已点燃的心的檀香,在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前,我写下了《铜鼓岭晨祭》:
于丹霞山外/于晨霞洒金的早晨/九十年的追忆,长征/精神洗魂/八十九年前的红军长征/21天的粤北征战/奇袭城口,铜鼓岭阻击/血铸军魂,"天下人"/一个小战士留给世界的最后名字/那棵苍松,也许是/先烈血写的书信/霞阳印制的书页/那些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心祭的檀烟,肃穆/万山,千峰躬身/于今,且斟满祭奠的陈酒/心祭的诗行,那株/迎风的兰,感动着/朵朵/染天的红云
仁化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全天候”史书,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的史书章节,也有红军各个时期的事迹记述,更有红军长征的重要历史印痕,还有抗日战争的英雄记录。基于此,《红色仁化》将章节以此划分为生生不息的大革命农运烽火、粤北红军纪念馆的仁化战事、丹霞山下的抗日烽火三个部分,收录了诗人们记述红色仁化在三个时期的诗云和惊雷。大丹霞朝阳岩就是仁化抗日战争重要的红色文物保护地,更是抗战中中国人民在仁化与敌寇斗争的重要支点。当年,朝阳岩不但是群众的战乱躲避点,还是仁化抗战补给点及疗伤处旧址。抗日自卫队不仅以朝阳岩作为疗伤点,还向周边村筹集钱粮,支持抗战,朝阳岩壁,也由此写满了抗战史册里众多不朽的诗章。
折一束竹叶/温柔地把大丹霞清扫一遍/瞧!露出来了/仁化红色革命遗址——朝阳岩/露出来了/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胜迹/山的魂魄/露出来了/抗日战争必胜的意志/听!丹霞万丈,飞泉高唱凯歌……
——刘茂兰《朝阳岩》
读《红色仁化》,激动的心脏也时时随着书中的诗行加快了跳动的节奏,血脉中的热血也随着诗行的火把在一次次燃烧,再走长征路,再踏红军走过的崇山峻岭,再穿行战士穿越过的激流密林;再读长征书,再读老区的一条条古村,一个个红军留下的故事。在粤湘交界的仁化红山这个广东唯一以红军长征命名的乡镇,我的眸光定格在当年红一军团宿营过的红山镇前洞村,而那高悬在村庄上空庆贺该村学子郑朴圆获得2024年地区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的红色横幅,更让我欣喜激动,我为红军长征路上的遒劲劲松高歌,也为群山中郁郁葱葱的苍翠青竹点赞,更为老区《红色仁化》的一缕缕兰香高唱我心中无尽的颂歌。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学术指导,《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历任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评委。大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山道》《地球语汇》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本文发表于2024年8月14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
铜鼓岭晨祭
胡红拴
于丹霞山外
于晨霞洒金的早晨
九十年的追忆,长征
精神洗魂
八十九年前的红军
21天的粤北征战
奇袭城口,铜鼓岭阻击
血铸军魂,"天下人"
一个小战士留给世界的最后名字
那棵苍松,也许是
先烈血写的书信
霞阳印制的书页
那些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
心祭的檀烟,肃穆
万山,千峰躬身
于今,且斟满祭奠的陈酒
心祭的诗行,那株
迎风的兰,感动着
朵朵
染天的红云
摘自《红色仁化》诗集
致敬闻韶串坪红军墓
温飞宇
我来时,正是细雨纷飞的清明
顺着村口山坡,映入目帘
是一座青砖半圆拱的墓茔,静睡于此
是串坪村的祖先,他的名字叫红军
从1935年开始,我只能听到陈述
关于留守苏区的游击战争,残酷滴血
终究,你没等来出山的胜利
倒在了故土,成了为革命牺牲的勇士
你长眠青山,80多年的风霜雨雪
总在吟读你不老的青春,伴随诗风
与你灵魂相依,何止是元帅三章梅岭
还有我们的敬仰,不忘初心的誓言
好好安息吧!为中国革命献身的勇士
看到了么!枕在你身后的串坪古村
早已小楼临立,乡亲的日子过得红火
安息吧!为你不倒脊梁我致敬英雄
摘自《红色仁化》诗集
闻韶华林寺
一一中共秘密交通站旧址
王明洁
我仰望一座塔,触碰残破的寺庙
那些太久的东西,让研究历史的人
慢慢刨挖,慢慢梳理丟失的岁月
我凝视,就自然想到秘密
搞地下工作危险吗?我问塔顶的鸟
也问沉默的佛像,无声的残垣
没有人回答我的问询,它虽不远
却浸染了传奇,从一页档案走出
谁写的剧本,暗号总是不懂的符号
一个小商贩,一个泥水工
他们身影,叠成了华林寺的常客
爱上初一的人,神龛下面必有心事
摘自《红色仁化》诗集
朝阳岩
刘茂兰
折一束竹叶
温柔地把大丹霞清扫一遍
瞧!露出来了
仁化红色革命遗址一一朝阳岩
露出来了
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胜迹
露出来了
抗日战争必胜意志
听!丹霞万丈飞泉高唱凯歌
吸一股山风
用力将朝阳岩尘土吹扫
看!露出朝阳岩精髓
红色革命故事从岩石缓缓流出
朝阳岩墙上抗战诗
“全民抗战未曾休
满地烽烟逾入秋
四国联盟除倭寇
河山依旧乐无忧”
双手捧出清泉
轻柔帮朝阳岩洗把脸
朝阳岩露出微笑
告诉我们昨天革命战士疗伤
坚定革命抗战必胜
宣传抗日救国之道
告诉我们今天也须朝着东方
不忘历史,牢记使命
摘自《红色仁化》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