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色 甘 南
都 乖 堂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人生就是一场美好而又漫长的旅行。体味人间冷暖或心灵深刻,感知困顿意外或者落魄惊艳。走出琐碎生活,独处宁静澄澈。红尘三千,念在山水。带着对众生的祝福,转动刻满梵文的转经筒,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也许,这就是有些人终其一生所追寻的信仰吧!
----题记
(一)合作:九层佛阁遇见仓央嘉措
甘南,作为藏族聚居地,寺庙众多,宗教人文气息浓郁,久负盛名的名刹米拉日巴佛阁,当地人称为“九层佛阁”,就坐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安多藏区。
从兰州出发,沿兰合高速很快进入临夏回族自治州,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路边的清真寺一座接着一座,几乎每个乡村都至少有一座,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清真寺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阿拉伯异域风情极浓的圆顶廊柱型建筑,一种是中国古典式的飞檐翘角建筑,墨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亮丽的光彩。据说两种并没有教派的不同,大概只是由当地阿訇及教民的喜好来决定造一座什么风格的。虽然这些清真寺只是一掠而过,因为数量众多,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穿过一个隧道,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蓝天白云。而地貌也由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相比,这里多了许多的高山,大地有了起伏,景色则更为壮美。
中午十二点多,车辆下高速驶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合作”藏语音译为“黑措”,意为百兽之灵藏羚羊繁衍生息经常出没的地方,故合作市又被称为“羚城”。这是一座城市中的草原、草原上的城市,犹如洒落在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又似神女眉心的一颗美人痣,一直以来静静地等待着人们揭开神秘的面纱。
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法,学佛的根本目的在于“普渡众生”,即把所有生命看作没有区别的、值得同情和拯救的对象。一切众生如父母,这是一个基本的佛学理念。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甘南州首府合作市北,藏区唯一一座供奉藏传佛教各派祖师的名刹,融藏堡式建筑风格与中原内地佛阁式建筑特色为一体,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整个佛阁内佛像多达1千余尊,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博物馆”。佛阁气势雄宏,金碧辉煌,外部全由石头搭砌,看不到一根木材,而内部全是木制结构,寻不到一块石头。外不见木,内不见石,让人称奇。进入佛阁需要脱鞋,在佛阁的殿堂内须按右旋的方向绕行,可沿着走廊楼梯上至楼顶。佛阁共有9层,每一层都是一个单独的佛堂,每一层代表着不同的教派,供奉的主尊均不相同。
彩绘的佛阁牌楼大气恢宏,门楣中央象征身份高贵的两条金龙携拥一块蓝底金字的汉藏文匾额,上书“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佛阁外广场矗立着一座独立的白塔,塔身上落有几十或百余只乌鸦,凭添一层佛门圣地的神秘感。
佛阁围墙有两米多高。页岩片墙体,金色的瓦当墙沿,最上边镶构着一圈小白塔,既玲珑弄巧又高洁庄严。沿着墙体转经的人们络绎不绝,看得出来大多是当地的藏民男女老少皆有。人们静静地走着,有的嘴唇微动默念经文,静得能听到脚步擦地的“嚓嚓嚓”声。信众静诚,僧侣肃然,巍巍大佛阁,朗朗诵经声。
远远仰视佛阁,一条金色的自上而下的巨幅条幔,一直垂到佛阁底层金色瓦当式楣沿上方。垂幔被红绦穗分成几个独立的等距幔帘。急不迫待,臆想猜测,每个幔帘后面都是佛阁的九层大殿喽!
穿过佛阁前的小门五十步,终于来到了佛阁的入口。在入口处有两块标示牌,左侧的那块主要写一些进入佛阁的注意事项,诸如进寺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在寺庙内要肃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忌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进入寺庙前要取下帽子和墨镜,表示尊重;寺庙殿内不能拍照。而右侧那块则写着九层佛阁各层殿的名称。第一层殿:弥勒殿(又称强巴殿),第二层殿:格鲁、噶当、萨迦派佛殿,第三层殿:宁玛殿(以称红教殿),第四层殿:菩萨殿(文殊,观音,金刚手三怙主殿),第五层殿:噶举派佛殿(白教殿),第六层殿:密宗殿,第七层殿:密宗上师传承殿,第八层殿:五方佛、佛殿,第九层殿:喜乐金刚坛城。
入口处坐着三位年轻的僧侣,其中一位示意我们必须脱鞋才能进入佛阁。而且特别告诉我们殿内严禁拍照。否则会受到严厉惩罚,正所谓:两光相照,必有一伤。
第一层大殿,人称为香巴佛殿或强巴佛殿。正中间的就是弥勒佛,又称为未来佛。弥勒佛左边供奉着文殊菩萨,即智慧之神,也被称为妙音菩萨。右边供奉着金刚手大势至菩萨,是消除世间一切邪恶之神。文殊菩萨左边供奉的都是一些对藏传佛教有重大贡献的大成就者。大势至菩萨右边的是藏族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诸藏王,第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和他的王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这些都是佛殿主位上的供像,还有许多小的佛像在我们目光之外的地方。一层大殿因为有大门处照射进来的阳光,所以殿内还是相对比较明亮。
沿着殿内右侧的楼梯我们登上了第二层,大殿正中央供奉的是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其本名罗桑扎巴,因出生于青海湟水之滨得名。宗喀巴大师左右两侧分别是他的首席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后人追认克珠杰为第一世班禅。宗喀巴左边第二位是他八位弟子中最小的名为根敦珠巴,后人追认根敦珠巴为第一世达赖。大殿内因没有更多的阳光照射进来,所以显得越发得幽暗神秘。在殿内角落中,我竞然看到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供奉佛像,想不到今生有缘与我心中“最美的情郎”咫尺相见。凝望着仓央嘉措佛像的那一刻,灵魂或已穿越了的时空,依稀见到他在佛殿中对着远方的恋人吟唱……
今天或许不是朝佛的日子,游客不是很多。佛阁内灯光幽暗,沿着逼仄陡立的楼梯鱼贯而行。在第五层,我们看到了两个牧区来的漂亮藏族小姑娘,双颊被太阳灼烧的小脸蛋,在两双大眼睛下呈现出皴皮的紫洋芋色,稚趣可爱。在身着传统藏式服装阿玛的陪伴下,面对每个佛像逐一合掌躬揖,我们被他们的执着与虔诚所感动。
光着脚踩在凉凉的木地板上,看着高大的佛像,闻着浓浓的酥油香,肃穆之情油然而生。藏族人民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对寺庙的捐助也是毫不吝惜的。很多父母还会送小孩去寺庙,不仅仅是学佛法,还学藏族文学、藏医、工学等等。如果师傅认为有佛缘,则会继续送去更好的寺庙或佛学院深造。仔细端详供奉在诸多佛祖前的五彩酥油花,都是僧侣们在数九寒天精雕细琢而成的。细腻的刀工和绚丽的色彩,睿智的僧侣不仅将坚如磐石的信仰刻入酥油花里,也不由让人很难想象,感叹到这些艺术珍品均出自男士之手。
佛阁外墙,无论何时都有络绎不绝的藏民来磕长头、转佛,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风雨无阻,脸上虔诚的神情令人动容。众多的信众双手合十,匍匐在地上,贴着大地的温度磕着长头,寄愿给神圣的佛……我默默祈祷这片佛光普照的圣地永远吉祥!
藏式建筑在色彩上总让人觉得震撼,九层佛阁也不例外。它色彩艳丽,有着大红的石墙,绛紫色的白玛草墙檐,白色的带饰,黑色的围幔,桔黄色的遮阳,金光闪闪的屋顶,各种明艳的色彩构成光景参差的图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粉刷佛阁外墙的涂料相当特别,据说添加了牛奶、白糖、蜂蜜、红糖、藏红花等,用以增加涂料的粘性力,即使是雨水冲刷也不易被冲掉,而其中的藏红花则有祛除异味的作用。看着这些可以说是食材的用料,让人不得不赞叹藏族人民在生活中凝集的智慧。
白玛草,柽柳属植物,藏区俗称观音柳,老枝呈红色。
不怕风吹日晒,不怕虫咬,不易腐烂。成捆的白玛草晒干、打捆、染成褚红色,和泥砌成如同毛绒织就的赭红色墙体,这就是白玛草墙。不仅冬季保暖,夏季凉快,还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
如果去不了西藏,那就来甘南吧!沿着转经长廊依次虔诚地触摸经筒前行;瞻仰顺势而高的殿堂,门前台阶层层向上;走近金顶飞檐的殿宇,围墙门口有石狮子据守;路过静谧的院落,纯木门楣上有精细的雕花,门虚掩半开的小院中有微型白塔;路上偶见身披绛紫色僧衣的喇嘛……空旷野性、原始纯朴、藏域风情,这也许就是众多游客初入藏区最真实的感受吧!
从佛阁出来已是下午两点,在一个不知名字的小巷子“小炒黄牛肉拌面馆”解决就餐。餐馆新开张不久,装饰环境优雅,卫生异常干净,小老板显得格外热情。价格合理还可以加面,一个上海来的小伙子连加了三份,并连声说好。只是青稞面好像相比小麦面少了一些韧劲弹口,面有点脆。
沿213国道一路向南,走出都市的喧嚣,广袤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点点,藏式建筑五色经幡,一路沉溺在车窗外美景之中。当周草原夏天的青草长得格外茂密,淡淡的,清幽的草香,即使是一瞬,也足以让麻木的神经震撼。眼前的原野四季碧青翠绿,在琉璃般澄澈的天空下无休止地散发着草木的清新。碧草黄泥路,成群成群的牦牛哞哞叫着向绿草深处散去。它们要去哪里?它们说不清楚,我也不知道。
寺庙是净化心灵的圣地。从出入九层佛阁的那一刻起,望着那虔诚的神情,那深沉的眼神,那缓缓地向前一点一点移动的身躯,我的心灵被他们震撼。在深深的感到吃惊的同时,心中顿时充满了对教徒们的精神世界的崇高的敬意。
藏传佛教中颇具传奇色彩的“米拉日巴大师”。他幼年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亲过着饱受凌辱的贫困生活。为了报仇他学习了苯教的咒术,咒杀了伯父及亲友。快意之后顿生忏悔改学佛教,师傅为了磨练他的心性,让他自己修建城堡自己再拆毁。大师后来又在雪山上苦修九年,饮冰雪吃青苔,最终练成了“大手印”和“拙火法”,并参与开创了噶举派(白教),而他对密宗的心得又被后来的黄教所沿袭,所以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尊崇。
在前往迭部县的丁字路口休憩时候,看见一个中年模样的藏族男子,向西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顶,先前走一小步,然后用合十的双手依次碰下额头、嘴唇、胸前,之后双膝跪地,全身伏地,额头触地,双手向前方拉直,合十举过头顶,在手伸直的最前处用指尖作一标记,起身步至标记处,作揖再拜,依次循环。面对此情此景,让我莫名其妙地又想了那位集身份尊贵的六世达赖和西藏最浪漫的情歌诗人浑然俱
为一体,成为佛教的“异类”的仓央嘉措。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把这位谜一样的活佛拉到了更多人的视线中......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在他看来,世间所有一切都比不上爱情与家人的陪伴与守望。这转佛的藏民,心中或许也藏着同样的执念吧!
身为活佛,有名无实,处于桑结嘉措与拉藏汗权利争夺的旋涡中,痛苦难当。从沉默寡言的孤儿,到叛逆不羁的转世灵童,从位高权重而又神圣不可侵犯的六世达赖,到不守清规戒律的假达赖,仓央嘉措的一生可谓是经历坎坷。据正史记载,1705年藏军战败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仓央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畔时染病去世。
我在想,仓央嘉措走进京城,在皇宫里,与康熙吟诗作赋。活佛与皇帝之间,又是一场纯真的友情。他才华横溢,如歌的情诗,不得不令康熙欣赏。他要一睹年轻活佛的精彩。
他的死,永远的谜题。青海湖,蒙上神奇的色彩。他不会病死,不会消失在青海湖。我宁愿相信,有好心的人,将他放逐,或者暗地保护着他。活佛,尊贵的神灵。他平安,现实才会安稳。
捧读仓央嘉措的情诗,就是与年轻的情僧一次邂逅。走进藏区,就是聆听一段传奇的故事。藏区的景美,情歌更美,在哀伤中读“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也会陡增一种凄婉动人之感。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在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迭部县城并不大,依山而建。道路起起伏伏,应该与山体相依。道路并不宽阔,华灯之下倒也亮堂。经过漫长旅程之后,夜色之下的县城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刚入驻酒店不久,黑沉沉的乌云以眼睛可见的速度,自北向南碾压而来,压得愈来愈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伴着电闪雷鸣在山谷间将燥热的天气冲洗得一干二净。
明天,探访石匣秘境扎尕那是否还能成行吗?
作者简介:

都乖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周秦文化厚重之地——宝鸡陈仓,十七岁始淬炼于河西走廊锁钥雄关——拂晓劲旅,现供职于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生活、激情、真诚、感恩”热恋一方黄天厚土,笔耕不辍,勤学励志书写人生真谛,执著于“寻根文学”创作,至今已有一百多余篇散文随笔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个人散文集《心路驿站》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