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渠感怀
裴育民
最近,有了一次去河南红旗渠参观学习的机会,看了这个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人工“天河”,让人感慨万千,有诸多的感怀不得不表述出来。
在红旗渠展览馆,我们先浏览了这项浩大工程的基本情况简介,观看了图片、展板和音像资料,听了讲解员的介绍。随后参观了总干渠三条分水岭,又到“青年洞”实地观看。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开展的一项震惊全国的宏大水利工程。全县10万建设大军用了10年时间硬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将源源不断的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解决了全县56.7万人口和37万头牲畜的用水困难,并使54万亩农田有了基本的灌溉条件,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这条渠被老百姓称为“生命渠”和“幸福渠”。
林县历史上曾是干旱地区,十年九旱,土薄石厚属于水资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也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当地政府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采取了不少办法,包括修库塘积蓄雨水,但毕竟靠天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县上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引漳入林”的设想。而要把漳河的水引入林县境内,从地域范围来讲漳河采水口在山西境内,属于跨省工程。同时,从山西引水入林县,必须在太行山上修建70公里的主干渠,而它必须修在半山腰间,河水才能自动流入林县,可见工程是多么的艰巨而复杂。
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修建这条“天河”。他们在悬崖峭壁上开渠,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开凿了211个涵洞,架设了151个渡槽,用10年时间在全县贯通了红旗渠的供水体系。除过70公里的总干渠之外,如果加上分干渠、支渠和斗渠,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假如再加上农用渠的话,距离就更长了。有人推算,把这条渠动用的土石垒2米高、3米宽的墙,可以从哈尔滨连接到广州,纵贯中国南北。
红旗渠的开工修建,正处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缺少资金,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甚至缺少炸石的炸药。施工的民工大部分住在山林之间,当时连粮食也十分缺乏,大家工余挖野菜吃,半饥半饱在悬崖上抡大锤。就是在这样的特殊年代和艰苦的条件下工程上马。
让人感动的是林县人民并没有被这天大的困难所吓倒,那高高的太行山腰间,人群疏散在弯弯曲曲的施工点上,他们有的手握钢钎,有的抡着大铁锤,有的撬动石块,有的在打炮眼,也有的将自己身体用麻绳绑牢,手握长铁钎,将整个人悬在空中,然后纵身一闪一闪的将悬崖上那些松动的石头撬下去,以防石块随时跌落伤人。那种将一个个民工悬挂在几十丈高悬崖下作业的场景,让看的人都心惊胆颤。而那些施工者却以他们的生命之躯,为他人扫除着生命的险情。这些不顾自己安危而为别人排除险情的林县人,彰显着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他们是那个时期所有施工队员中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勇士。
我们通过几条曲折的盘山道和石阶攀爬后,到达半山腰上的“青年洞”口,向下望去,万丈深渊,云雾缭绕,十分险峻。而看着这满渠的清清河水从“青年洞”溢出,闪动着无数斑斓与波纹,缓缓向下游流去。站在人工开凿的渠岸上,望着这宏大的工程,无不感叹这条悬挂在半山上的“天河”如此神奇。这里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些名人为“青年洞”留下的墨迹,意在赞美这条“天河”的建设成就,也激励人们传承红旗渠精神。
“青年洞”只是红旗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那么宏大的工程,是由多个类似的节点项目和工程构成的。从开凿“青年洞”的那种艰巨性,我们可以想象整个工程的艰难程度,也能想象出林县人民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参观完“青年洞”,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眼前浮现出《红旗渠》那部纪录片描述的画面,那些勇敢的年轻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条人工“天河”,他们的人生是无比壮丽而无愧于时代的。
红旗渠的建设,体现了那个年代林县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雄心壮志。特别是在那么艰苦的年代,各种物质条件并不具备、施工条件极为险恶、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开工上马,不能不说是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的。而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带领10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工地,就像当年打日本鬼子和解放战争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一样,全民皆兵,人人参战,展现了人民战争的雄浑气魄。他们以“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英雄气概,向大自然宣战,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彻底解决祖祖辈辈缺水的难题,让这里的人民不再饱受水荒的困扰。
林县人民创造的红旗渠精神,无疑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继承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进取信念,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林县人民的传家宝,是世世代代应该引以为豪的精神传承。
如今,红旗渠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有一百多万游人到这里参观考察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目睹了这项宏大的工程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并从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精神中撷取一种奋进的力量。
红旗渠无疑已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在这巍巍太行崇山峻岭,一条人工凿成的“天河”悬挂在陡峭的山崖和丛林之间,蜿蜒起伏,似万里长城,如巨龙缠绕着一座座山头。它流淌着清清的漳河水,一路欢乐地奔向林州大地,去滋养那里的土地和百姓。而林县人民为了筑成这条长河,所付出的艰辛、汗水和生命代价,其实已写在那巍峨的太行山之巅,也镌刻在林县这片广袤的大地之上。这是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描绘的一幅壮美图画,也是他们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又是一曲响彻太行山谷的历史赞歌。其实,说到底,这是那一代林县人民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树起的一座不朽丰碑。
离开林县的那天晚上,不,准确地说林县早已改为林州市了,只是为了展现红旗渠工程的原生态面貌,文中一直沿用“林县”二字。我站在五楼的窗前,眺望夜空,扫视着稀疏的星辰,幻化起一种历史的想象,似乎毛泽东同志曾经阐述的那个寓言故事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愚公和他的子子孙孙正在挖山不止,要挖平太行山和王屋山。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佩服的。而林县人民没有去挖掉那座太行山,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借着山势走向把漳河水引入林县,他们的精神同样是可贵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同样应该发扬这种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2024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
裴育民,网名雨石,陕西兴平人,曾先后担任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数十年。退休后,痴情于阅读和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视写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