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灿灿丹霞
——初读《红色仁化》诗词合集
作者:杜 土
一本诗词合集送到手中,
缓缓翻开,禁不住探询:
灿灿仁化,为何这样红?
是朝霞初绽?是血染时空?
这块土地,多少年血火交迸,
双峰寨烽火曾燃亮农运烟云,
血染围楼,每一砖每一瓦,
都在诉说那不屈的信念与英魂。
安岗有第一面党旗高擎,
革命的脚步沉重又坚定;
铜鼓岭上那一声声呐喊,
穿越时空,激荡万千心灵。
红军长征突破重重围困,
在粤北曾留下惊世的诗文;
先烈每一个足迹都踏出
近百年历史的深度与厚重。
当今丹霞山下,多少诗人,
仰望灿灿天空,情不自禁
以崇敬与缅怀的赤子之心,
诠释了一种信仰、一种传承。
红色,不仅是历史的颜色,
更是永远的希望与未来的梦;
脚踏丹山锦水,仰望星辰,
我们不负使命,勇毅前行……
(2024年8月19日)
月饼里“妈妈的味道”
——读唐学连的《半盏莲韵》
作者:邓德林
中秋节一日一日向我们走来,我不由得拿起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阅读有关中秋节的故事,细细品味其中描述的亲情。
赏月、月饼、灯笼、柚子……
这些中秋节活动的内容,哪些是最能引起你甜蜜的回忆呢?
不用说,那肯定是每个人童年时期围着父母亲身边在院子里赏月的时候。那肯定是提着灯笼去和小朋友追逐打闹的时候。
再大了点,这些场景会离我们远去,而童年的乐趣越来越近。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五月诗社宣教部部长唐学连老师在散文集《半盏莲韵》书中的回忆文章《半个月饼》有这样一段叙述。
渐渐的明亮的月光,又大又圆又亮,父亲跟几个邻居在月光下玩牌,母亲在月光底下纳鞋底。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吃月饼,只是喜欢那种心情和氛围,喜欢跟着哥姐在月光下嬉戏、奔跑,打闹。而我吃月饼也很怪,只吃皮不吃馅,尤其是甜的。不一会儿,我拿着四周被咬得参差不齐的月饼想扔,母亲忙喝住我:"满牙子,你在做么子?""我吃不下了,扔掉……""你作死吗?敢糟蹋东西,快拿过来,给我……"很少对我严厉的母亲,黑着脸夺过我手里不成形的"月饼",在我眼泪汪汪的委屈里,塞进自己嘴巴。我顿时呆愣住:"妈妈,你不是不爱吃月饼,怕甜吗?"妈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已经扬起的巴掌停在半空,然后又慢慢地放下,没好气地说:"谁说我怕甜?我吃了你们吃什么?"一听这话,才知道妈妈是为了省下来给我们吃,说了善意的谎言。顿时我们三兄妹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一生历经苦难的妈妈,给了我们太多的爱。妈妈的背曾经是我最喜欢睡觉的"摇篮",妈妈的手是我最稳当的支柱。妈妈那充满慈爱的一声"满讶子,回家吃饭咯!"成了我最爱听的音乐。
可能现在的小朋友会觉得这个故事的发生会比较遥远的。但是父母亲对孩子们深深的爱那是不会变的。只是爱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己。
唐学连老师在散文《清静里的烦恼》是这样描述自己当妈妈对子女的思念之情。
平静地度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有点心绪不宁了。自己也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是莫名烦躁,一回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习惯了家里闹哄哄的,突然一下子变得安静,反而不习惯了。回家时再也没有一按门铃就有儿子来应门的满足感了;进门时再也听不到儿子们的投诉声:"妈妈,妈妈,今天哥哥(弟弟)又闯祸了……"坐在电脑前再也没有儿子为我倒水喝了;吃饭时也不是由儿子装好送来手上了……天!原来我不但习惯了被老公宠着,还习惯了被儿子们"宠着"呢!
确实这段时间来发生了很多事,让我心情欠佳,但最主要可能还是对孩子们的牵挂吧!孩子们走后,我几乎是数着天数过的,感觉过得特别缓慢。有时候故意隔几天不打电话,也刻意忽略时间,但一到下班回家,就很自然地感受到家里的冷清。唉……人啦!真矛盾!
子女在家里,会怎样对父母亲?父母亲会有什么感受?子女不在家里,父母亲会担心什么?父母亲会有什么感受?
唐老师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场景将父母亲对子女的爱表达得情真意切。
人们常爱说:妈妈的味道!
和妈妈一起吃月饼,真的可以品出妈妈的味道。而当母亲离去以后,就真的是再也找不出那种感觉了。
能够有幸和父母亲一起度过中秋节,这个中秋节是甜蜜的。
能够带子女度过中秋节,就尽情释放父母亲的爱。
如果是父母亲与子女各居一方,那就记得在圆圆的月亮之下,送上对他们亲情的祝福吧!
唐老师,你写的不仅是吃月饼的场景,而且是写出了吃月饼的心情。人们吃的是月饼,而月饼饱含的亲情,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呀!
(2024年8月18日)
修改于2024年08月20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