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一定要面试吗?
——有感于211毕业女孩“考公”不成饿死出租屋
作者:董惠安
一位生于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女孩,毕业于北京某知名211大学,毕业后一心考公,多次参加过宁夏事业单位考试并取得笔试第一的成绩,但屡屡面试失利,最近客死陕西咸阳以出屋内。此事已经满城风雨,网上疯传。疯传中有争议,争议中有思考。冷静的思考,有可能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确切地说,她是死在故乡“公考”的面试官面前。
中国大学生毕业,为何将“考公”作为首选目标?这一句话难以说清。曾记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震撼的时期,深圳(或广东)有人曾如此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坐办公室了!”那时候南方人流行“给单位打工不如给资本家打工,给资本家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的观念,想的是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确也有不少人白手起家当起了成功的企业家。然而当权力者叫嚷“分分秒就能搞垮你的企业”时,老板的财产可以被“秒杀归零”,“坐办公室”——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或者叫进入“体制内”,迅即成了青年大学生的首选了。如不相信,看看一些美女的择偶对象,将“公务员”作为标准,这很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进入“体制内”当公务员,幸福指数多多,优越性多多。单位食堂中的美味佳肴放开肚皮享用,工资福利旱涝保收,退休养老医疗待遇优渥,那感觉就仿佛共产主义的旗帜在身边飘扬呢!
记得有部名叫《黄土地》的影片,其中的女子,逃避买办婚姻,历尽千辛逃到黄河对岸,找到了红军,耳畔响起的歌谣中有一句是“要当公家的人!”这歌谣至今还在我耳边时时响起。今天这位客死他乡的宁夏西海固之女,留给这个世界的强烈遗愿,就是对“考公”——成为“公家人”身份的殊死追求。她有错吗?
有人说,“考公”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还可以找其他的工作吗?何必吊死在“考公”一棵树上?这话还是说给她的家长,或者承担教育她责任的学校和老师吧!如果没有给学生以社会生活具有负责性、残酷性的教育,只让学生知道课堂之外的社会到处都是鲜花笑脸、灿烂阳光,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登上成功之巅,哄着天真的孩子们离开校园,学校万事大吉了,学生要骤然面对社会的暴风骤雨,以至于成了可怜的落汤鸡,这是教育的失败和耻辱。
社会的残酷第一步就写在类似于央视某“招聘节目”中一位王牌主持人跋扈张狂的脸上,譬如有一次当众“面试”一位法国海归,王牌主持人和邀请的据说去过法国但说着连法国人都听不懂的法语的嘉宾,一并折腾这位海归,甚至说这位海龟在法国读的是“野鸡大学”,直到把这位海归折腾得当场晕倒,后来法国大使馆还为此出面澄清他所读大学并非“野鸡”。而许多“考公”大学生、研究生,在经过严酷的笔试之后,紧接着就体验到了类似于央视招聘栏目的“面试”残酷折磨。当然,“考公”面试没有央视节目的那般夸张,甚至有些冷漠、简单,像是走过场。但就在这样的“冷漠简单”过程中,考生命运中的希望便化成了失望。
有网友针对“考公女孩之死”提出疑问:“考公”一定要面试吗?也有网友强烈要求取消这种“面试”。认为这种“面试”就是招聘公务员过程拒绝贫寒子弟,为官宦子弟大开方便之门的“窗口”。
我觉得,我们这些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代人,很幸运地没有赶上“考公”面试,如果真要有面试环节,估计我本人和不少同学由于营养不良、不够阳光帅气、不够妙曼动人,很难进入“面考官”的法眼。可是,如今的年轻一代,经过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个个阳光靓丽,有必要“面试”,测试他们的口才、仪容和行为举止吗?难道这“面试”真的就连着留给官宦子弟进入“体制内”的“后门暗道”吗?这当然只是一种猜测。但问题是,最后堂而皇之走进公务员大门的,却有不少笔试成绩不咋地,面试却能轻易折桂的官宦子弟。不信,可以展示一下新聘公务员队伍的背景构成。
有人说了,“考公”招聘无论笔试面试,都是公正公平的。面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谁想要说取消面试环节,除非你来制定政策。
我无权制定政策。但有想法总该表达一下吧。我的想法就退一步说话,既然面试神圣不可取消,那能不能让其过程阳光一下?
譬如,在面试过后,能不能像历年高考那样,公布一下面试的试题?而被录取的考生,做出了怎样的精彩回答?如有可能,能不能公布一下面试的录像?让众人欣赏、学习、评判?
此外,最终被录取的考生的笔试、面试成绩能否公布?其家庭背景能否也公示一下?如果说录取的90%以上都是官宦子弟,那就请招聘前就明示,此次招聘仅面向干部子弟,让平民子弟自居回避,特别是农家子弟早早绝了“公考”念想,丢掉幻想,另寻生存之路,这也算是一种功德。
同时,我想建议公开“面试官”的身份资料,他们绝不可以一试了之,大众应当了解他们都是怎样行使招聘大权的,譬如,我们可以寻访到那些曾多次面试那位“客死出租屋”女孩的“面试官”们,看看他们都出了哪些考题,一次次淘汰这位笔试第一的女孩的。
最后,我拟下这样一道题目,希望有高手来撰文释疑,并引起争鸣。题目是——《论“公考”必须面试的十大好处》。
董惠安2024.8.20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