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老百姓的奶酪?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近段时间以来,在东乡在抚州,特别是上述所属各乡镇农村(当然也包括城区先前没有开通燃气管道的各住户)他们最为关切的事,就是液化气的突然“变脸”。
不知何故,一直以来除了价格涨跌之外“四平八稳”的罐装液化气,一夜之间“翻脸不认人”了。原因是所有的液化气钢瓶,无论新旧过期与否,一律停用,而且数家乡镇(场)的便民充气站均“关门大吉”。需要充装液化气的用户,全部要重新购买他们指定的钢瓶,到指定的经办处方可充装到液化气。某日,由于乡下老家的液化气已用完,我便开车前往原来的充气站购买,到达后发现已停售,后由辗转一个多小时去了几家我所知道的气站,结果也是“铁将军”把关。无奈之下,只好拨打指定专门送气人员的电话,被告知:30斤的瓶装液化气连瓶带气300块。待送气工上得门来后,我大致问了他一些情况,怎么好好的就变成这样呢?不知是真不知情,还是有所顾虑,他也没说出个所以来。只是告诉我,这300块钱里120是燃气费,180块钱是钢瓶押金,如你这瓶气用完了不想用了,可以退瓶退押金。如果一年之内还在用,另外加收每年20块钱的钢瓶租金。
近几年来,在政府大力倡导环保和全面封山育林的大环境下,燃气已成为农村千家万户生活的首选,说直白一点,也是必须配备的。本来是非常方便的瓶装煤气,却因它的突然“翻脸”,不仅让人猝不及防,而且是怨声载道。如果是基于安全着想,过期检验不合格或年限久远的钢瓶不给装气,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理解。而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新瓶还是旧瓶,一律停用,还必须用他们的钢瓶充气。据了解,他们可以以七十到八十块钱的价格,收购老百姓手头现在保质期内的钢瓶,只是回收后在瓶身喷上“东燃燃气”几个字,便华丽转身继续入千家万户。这是几个意思?有人说是整个抚州地区的液化石油气被某某承包了,如是,这不成了垄断吗?这和霸王条约有什么巨别?
好几次都有拨打省台都市频道热线的冲动,想想还是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弄个明白。都说“民生无小事”,我想这应该不是一件小事件吧!不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父母官”们,知道否?最好给民众一个合情合理又合法的解释。不然的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闹剧上演,谁来买单?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