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心法”到“技法”
——读郑连根、张双《跟着古诗文学写作》
李恒昌

济南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跟着古诗文学写作》,是由郑连根先生和张双女士联袂打造的一套小型丛书,共分“人物篇”“景物篇”和“感悟篇”三册,精选136篇经典古诗文,深入浅出地讲解古人的写作技巧,旨在引领读者积累古诗文,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古为今用,贯通古今,提升写作能力和大语文素养。从思想内容和时代价值来看,这套书不仅是对古代诗文这一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也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当代写作指南。
多年来,我一直跟踪观察郑连根先生和张双女士的创作。作为历史学方面的作家,他们与一般作家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在向读者系统讲述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故事的同时,还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去写作。他们是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从《极简中国史》到《极简少年中国史》,从《极简写作法》再到《跟着古诗文学写作》,一步一步循着这个路子前进,越来越接近写作指南或曰写作宝典。
如同哲学由世界观和方法论两部分组成一样,就写作来说,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写作观”——也就是什么是写作的根本性问题;第二是“写法论”——也就是究竟该怎么写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从“心法”到“技法”,郑连根先生和张双女士实际上在不断阐述着他们理解的写作本质是什么,也就是写作观问题,同时也告诉我们写作的方法论,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统一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一谈起写作的时候,总是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有人把写作看作是一种单纯的任务,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写作就是写语言,并没有真正把握写作的本质。郑连根先生和张双女士却认为,写作是人的生命潜能的发挥和创造,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从语言文字出发,以心灵抵达。他们明确指出“写作,能有效地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是一件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事情”,“写作,会让一个人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把写作和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认识。从热爱生命、追求自由、实现创造的角度去认识写作,就不会觉得它是一个难以承受的任务,也不单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游戏”,由此写作的自觉性自然就会增强了。
读郑连根先生和张双女士的书,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写作“心法”。 这个“心法”,能让读者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写作者和非写作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写作者无论何时何地,始终认为自己必须进行创作。不写作的人去干一件事情,他只是单纯地去干那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写作。他去旅游,只是去看美景,欣赏大自然。他吃美食,感觉就是好吃,享受美味。而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他去吃美食的时候,也要思考这个美食的趣味、意义和精神在哪里,能不能写一篇好的文章?去旅游的时候,不是单纯地看完美景就回来了,而是要写出一篇游记。就如同一个喜欢摄影的人,走到哪里都带着照相机,还要拍照,不能空手而归。真正的写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充分意识到自己必须写,从而注意留意那些有可能成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随时做好写作的准备。这是一种写作的自觉,也是一种生命的自觉。这一“心法”的发现,可以引导人们将写作从自发状态逐步转变到自觉状态,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和精品,也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写作队伍中来。
通过阅读《跟着古诗文学写作》,我思考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过去的时候,读书和写作是少部分人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原来的教育普及率不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比例是比较高的,过去的读书写作的人很少,只有那些书香门第才可以读书写作,一个村里有一两家就不错了,但是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写作者,人人都需要写作。就像摄影一样,原来的时候只有专门的摄影师,用专门的照相器材,才能成为摄影师。现在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到哪里都可以拍照。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有没有一种机器——先进的高科技的智能机器,就像手机一样能让我们人人成为作家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最近比较热的AI能让我们人人成为作家吗?我说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 AI从本质上来说,是既有信息资料的重新组合拼接,是另一种形式的抄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也不符合写作的本质意义,它不是生命潜能的再创造和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属于“算法”,而非“心法”。所以说,即便进入高科技智能时代,依然不能取代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真正的写作“技法”。
学什么呢?郑老师和张老师他们提供的这三本书是很好的写作宝典。它讲的是写作之术,也就是技战术层面的“技法”,既具体可行,也更容易让人上手。这套书的编写非常用心、用情、用功,既有范文,有示例,而且每一章后面还有核心能力解析。第一个核心能力是“写作中的拼贴的技巧”。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个抄不是简单的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抄。“拼贴的技巧”,实际上提升的就是这种特殊的“抄”的能力。第二个核心能力是“写作过程中的三次信息转化”,就把你接触的信息、社会的信息、书本的信息、他人的信息,如何经过自己的大脑实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成为你的东西,成为你的创造。另外,书中还讲到了“作家有两条命”“如何提升文采”“如何建立写作资料库”“如何学会六根观察法”等内容,这些既属于经验之谈,也是写作的真谛。
这套书的前言是“如何让学生写出高分作文”,读过之后我发现,其意义和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跟着古诗文学写作》郑连根、张双著。济南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责任编辑:李圣红、陶静、李洪云。全三册,单册定价36元。】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