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45)
王玉华
赵一川告诉王光铭和程桂兰,他自己也是穷苦出身。
赵一川1905年7月2日出生在泰安东良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赵光温、母亲马氏都是勤劳善良、目不识丁的厚道农民。
在旧社会,农民是下等人,被人称之为乡巴佬、庄户孙,常年受政府官吏、地主恶霸、地痞流氓的压迫剥削。父母辛勤劳动一年所得,只能以糠菜充饥来勉强维持祖母及全家4口人的生活。

赵一川虽是独生子,但因家境贫寒,从8岁就参加劳动,所以他深知劳动人民的艰辛。
父亲赵光温一生饥饿屈辱,他们不愿自己的孩子继续当睁眼瞎。于是父母省吃俭用,想尽千方百计让儿子上学读书。
1918年春,父母把赵一川送到一家私塾读书。入学后,赵一川奋发苦读,从不旷课误学,因他深知家庭的困难和自己上学的不易,学习特别认真。赵一川的表现很快引起了老师的重视,老师特意给他增加了课程,这样仅用两年的时间,赵一川就读完了初小全部课程,同时还读了些古典文学。
1922年,赵一川考入泰安县立第一小学。在这里,赵一川不仅学了文学,而且还学习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等新课程,尤其是数学,增加了新的知识,更加丰富他的头脑。
赵一川进城求学,从家里带着煎饼咸菜,每学期还需支付京钱十多吊,加上路费,一年半的时间,他就借钱50多吊。高小毕业后,对于上初中,像他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不敢问津的。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赵一川于1923年秋,考入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这所学校是半官费的,主要是为农村培养教师,书籍都由校方供应,学生只自费伙食。
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泰城,泰城学生激于爱国主义,积极行动起来声援上海学生。于是,以省立第三中学为主,结合工商界人士成立了泰安商学联合会,赵一川被推选为本校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反帝救国运动。
学运活动中,学联会向群众宣传英、日帝国主义者在上海枪杀工人及市民的罪行,组织抵制英货、日货,深受泰城群众的欢迎。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反动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当局便下令学校无限期的停课放假,使泰城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半途而废。
1926年春,赵一川接到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的通知,实际上学生到校后,校长就草草发给了毕业证书,并让回家听候分配。赵一川回家等了一年多,仍杳无音信。为了慰籍父母,赵一川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学得一套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更深刻地了解了农民,为今后的革命活动和开展农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7年春,北伐军进入山东,第四路军叶挺部队进驻东良庄。是年夏,赵一川参加了新的山东省政府举办的暑期小学教师训练班,进一步接受爱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教育。
受训后不久,国民党县党部派人来东良庄,发动群众成立乡农协会,赵一川当选为乡农协会主席。不久,该农协会便因故夭折。是年9月,新的山东省政府举办警察学校,赵一川一心想走上革命道路而考进这所学校。所谓警察学校,实际是一个步兵团的组织。在这里,经过极为艰苦的军训后,学员分配到冯玉祥部,在与蒋军作战失败后,赵一川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1931年春,赵一川经亲友介绍,到朱家庄小学任教,并与教师高勉斋一起,将这一所破旧落后的学校改造得焕然一新,得到全村村民和校董事的称赞。1932年春,赵一川又受聘于官办区立完小——茅芡小学。由于他有了一年教学的体验,加之又吃过封建社会的苦头,看到过洋人凌辱中国人,参加过反帝救国学生运动,又在冯玉祥部下受过爱国主义的熏陶,具有抗日爱国的思想。于是,在授课时,他把抗日救国的道理贯穿到教学中去,揭露国民党政府对日退让和腐败无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思想。卢沟桥事变后,许多学生只所以参加了抗日斗争,走上革命道路。都是与老师们当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分不开的。
赵一川的爱国思想和言行被校长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说他不执行签字诺言,若惹出乱子责任由他负。赵一川异常气愤的辞掉了职务,又回到本村教小学。回村任教虽收入减少一半,但他高兴的是可以畅谈抗日救国之事,经常教育鼓舞学生积极抗日,誓不做亡国奴,这为全村反抗日军侵略打下了思想基础。
1938年元月初,中共山东省委黎玉、洪涛等同志在泰安的祖徕大寺发动武装起义,14日,他们带着起义军七八十人进驻东良庄,开展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群众拿起武器打击日本侵略者,使有抗日思想基础的东良庄广大群众抗日的意志更加坚定。
1月28日,起义军离开东良庄刚过一天,侵占大汶口的日军,由宾野率领近200余人,杀气腾腾的进攻东良庄。

东良庄全村男女老幼2000余人自动集合起来,共推赵一川为抗击日寇的指挥人,赵一川率领群众带着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等武器关上围门,登上围墙,同疯狂的敌人对峙起来,一直坚持战斗达4个多小时。最后,敌人集中炮火打穿了西围门,强攻入寨,此时已是日落西山。

东良庄抗日自卫战纪念碑
鬼子兵闯进村后,村民李春旺拿着铡刀和鬼子搏斗,被日军一刺刀捅死。一个姓张的妇女,领着她四岁的女儿在逃跑的过程中,被鬼子的机枪打中,母女俩在地上爬行逃生,鬼子也不放过她们,最后娘俩被逼投井自杀。有一个姓孙的村民,日军的炮弹炸在他家后,又冲进他家中,把他从夹胡(胡同)道里揪出来一刀捅死。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鬼子冲进他家后要杀他,老人拿起扁担反击被鬼子杀死。
良庄保卫战中,鬼子烧毁民房650余间,村民伤亡70余人,日军也被村民杀死10余人。

赵一川率村民以土炮、猎枪抗日
虽然抗击战失败了,但日军的机枪大炮并没有吓倒东良庄人民,赵一川率领七八十人,带着枪、大刀等武器,登上祖徕山,同王明震、薛超等拉起一支真正的人民抗日游击队,后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团三营,从此赵一川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8年秋,四支队副司令员赵杰率部南下,部队发生逃亡,赵一川奉命回乡收容逃亡战士。
战士逃亡,其原因是家境贫困,父母生活无着。赵一川非常体贴这些抗日战士,便向村中大户募捐粮食2000余斤救济他们。正当赵一川集中战士准备归队时,泰安县委书记夏辅仁动员他留做地方工作,赵一川愉快地接收了夏书记的意见,夏书记认为赵一川政治上成熟、人才难得,就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赵一川入党半月后,县委决定赵一川任中共泰安县第六区区委书记,使敌伪顽频繁争夺的战略要地东良庄成为八路军活动的重要场所。赵一川心念坚定,坚持原则,为抗日群众撑腰壮气,坚决镇压了反革命分子于德水。在胜利地完成了说服动员程鹏带一营兵力返回徂徕山之后,赵一川与夏辅仁一同归队,又走上了抗日斗争的第一线。
赵一川来到泰安军分区司令部后,先被分配到副官处任主任,后又任四科科长,他处处以司令员廖容标为表率,时时处处虚心学习廖司令处事待人,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为党、为群众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廖容标对赵一川也非常关心和精心培养。赵一川经常说,廖司令对自己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使他终生受用,难以忘怀。
赵一川说,咱们穷苦百姓没有别的活路,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走日本侵略者才能过上安稳生活。他这次来马棚,就是受地委和廖容标司令的指示,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建立起为穷人作主撑腰的人民政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