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不凡脱俗情怀 深厚功力彰显风采——首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画家孙孟辉先生
坐在我面前的孙孟辉先生,是个相对比较年轻的画家。尽管他出生于1971年,至今也已年过半百,然而,那深厚的功力,非凡的气韵,着实令人赞叹。那张充满风韵的笑脸上,嵌着一双乌黑闪亮的慧眼,那沉稳的谈吐,激情的述说,彰显着他作为艺术家的风范。再品读他那惟妙惟肖的人物画,我被他的底蕴和功力所折服,不仅连连赞不绝口地说:“太妙了,太妙了。”
“青波访谈”作者李青波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孙孟辉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是啊,我注意到,孙孟辉先生博学多识,博采众长,才华出众。在实践中,他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的精华。其人物画形象生动,均有鲜明的个性,并在形、神、情、趣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读孙孟辉先生的作品,有人曾感慨万端地说:人海苍苍、艺海茫茫,苍茫中显出此光亮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孟辉在艺术语言、艺术主题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他的绘画艺术充满理性的思索……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耀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人在大千世界中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选择一条适应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尽管这条路是那么崎岖、那么坎坷、那么漫长、那么遥远,都不会影响那向往生活的脚步。
著名画家孙孟辉先生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他用自己不懈的探索和永恒的追求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走进了孙孟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歇甲庄村的画室。
伴着悠悠的茶香,孙孟辉向我讲述了他的艺术人生和创作历程。
孙孟辉先生若有所思地告诉我:1971年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曾从事教育工作,擅长书法,并结交了一些书画界的朋友。孙孟辉本人自幼喜欢美术,少年时有幸接触到著名戏曲人物画家施胜辰先生,且经常观摩其作画,天长日久,耳濡目染使他对国画的流派及笔墨技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将来长大以后成为一个画家。就这样孙孟辉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经过大量的美术习作和临摹找到了一条有章可寻的创作道路。然而,随后几年许多练习作品进入了形似神不似、神似形不似的怪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艰难、家庭经济的紧张,考验着他的志向。孙孟辉深知: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他也深深的懂得:“家有千顷不如一技在身”,掌握一技就得学习和实践。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留的。18岁那年,孙孟辉获得了中央美院预备班进修的机会,当时,条件比较简单,美院预备班在宣武红光学校授课。为此,孙孟辉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勤工俭学的艰辛,磨练了他的意志,一年半的进修,使孙孟辉在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上有了新的提高,进修结束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孟辉在朋友的帮助下进入了北京文物修缮公司做了一名画工,开始了漂泊的画匠生涯。
孙孟辉接着讲道:做文物修缮、油漆彩绘,经常随公司奔走于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修复临摹壁画、图文等工作。他忘不了那些日子,工作时向民工兄弟一样,风餐露宿,每天穿着沾满油漆颜色的工作服在高空作业,用秃的毛笔不计其数,没有调色板就用胶合板代替。冬天一到,手经常冻伤,就是现在孙孟辉的手上也有冻伤的痕迹。遇有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每天要做画十几个小时,十几幅画。然而尽管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从来没有动摇孙孟辉渴求绘画艺术、渴望成才的雄心。
孙孟辉颇为感慨地说:我得益于画匠经历,当时画匠圈里聚集着许多民间艺人,他们吃苦耐劳,技艺精湛,默默无闻,对中国画的继承和保护起了重要作用。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得到工笔壁画大师、中央工艺美院教授王定理先生的授技和指点,教授多次给予他的谈经论画,指明和奠定了自己朝着宗教画派艺术发展道路攻坚和前进的方向。十余年的画匠经历使孙孟辉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了较强的实践和巩固,也造就了他稳健、谦虚、毫不张扬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