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农政全书》有感
文/张 勇
每到“七下八上”期,雨水往往比平日里多些。无事,从书柜找来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校注三卷)翻了翻。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徐家汇)人,明末著名科学家。他出身在一个清贫家庭,自小即参加农业劳动,关注农业生产技术。曾亲手改良植棉技术,在家乡试种北方的芜菁(即大头菜),都获得良好效果。
徐光启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中解元。三年后在南京认识耶稣会士利玛窦,二人结为知交。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全家迁居北京。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获得居住与传教的权利。从此,徐光启便和利玛窦过从甚密,常向利玛窦请教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他痛感当时的知识分子一心只想读书做官,死记经书教条,学术空疏,轻视实学,导致科技停滞落后,于是便开始与利玛窦合作将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移译成汉语,介绍给中国人。崇祯皇帝即位后,他官至礼部尚书。并向朝廷建议运用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修订当时已谬误百出的历法。经过多年努力,《崇祯历法》修订完成。
徐光启最重要的成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总结中国传统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并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所编写而成的《农政全书》。这被后来称为是一部“总括农家诸书”的集我国古代农学大成的巨著。
徐光启写成《农政全书》时间在天启五年到祟祯元年(公元1625~1628年)之间。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由陈子龙等人整理刊行。全书50余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个门类。其中“水利”和“荒政”在书中占有较大篇幅。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知识内容系统全面,科学实用价值极高。略读这部著作,给人初步的感受主要有三点:
一是,重视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既辑录了古时300多种重要的农学文献,又及时总结了明朝当代农家及其本人的农业实践经验,使一些传统的农田园艺知识和从实践中获得的新经验得以流传推广。在辑录农学文献资料方面,除汇集历代重要典籍外,更注重搜集整理明朝人的著述,如吴严的《兴水利以充国赋疏》、沈一贯的《山东营田疏》等。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方面,他把自己多年田间观察研究的重要成果也都加以记述。如对农业用水方法,逐点进行陈述;对观察所得的蝗虫成长规律,以及消灭蝗灾的具体办法,详细作了叙述。其他如作物果蔬的栽培经验,更是不胜枚举。
二是,注意提倡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全书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更为普遍的新特点。如对棉花的种植,记载详细,从选种、种子贮藏、播种期、行距、施肥技术等,总结出一整套栽培技术理论。如种植乌柏可以取柏油,种女贞可以取白蜡,“其利济人,百倍他树”,书中都予详细介绍。又如茶叶,当时已行销国际市场,是“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他在书中对其有关品种、采摘、制作、贮藏以至饮用的方法,都详细加以论述。
三是,宣传了“人定胜天”的思想理念。他在书里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回可以回天,况地乎?”反对那种“凡种植必用本地种”,否则“风土不宜”,难以存活的保守思想。还引用实例做出有力证明。如棉花由外国传入,中国普遍种植,成为衣被之源;甘薯由外国传入南方,在北方也得到推广,并获丰收。由此,他得出结论说:“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则必无此理。”徐光启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希望能用于富国强兵利民。一直主张只要钻研技术,北方也可以种稻,薄地也可以种棉,许多作物经过试验后,都是可以复制推广的。从现在看来,北方种植水稻早已很普遍,且获得丰产,但在徐光启的时代,由于各种的原因,他的这些科学思想,是很难变成现实生产力的。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1982年以来已有60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3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省级以上奖励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文集《案牍筆谈》。《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