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天早操点名,指导员讲话:“军区文工团同志要来连队采访,要求各班,排整理好内务卫生,注意军容风纪,对采访干事的提问要有问必答,不必拘谨。”早饭时指导员又提到,来连队采访的是军区文工团创作室的李新宁李干事,是个丫头,今年刚满二十岁,十六岁当兵,是军区首长家的孩子。指导员还特别提到:那首有名的“海上南泥湾”歌曲就是她写的。这一句话使我有了印象。当时“海上南泥湾”和“战士第二故乡”,“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渔家姑娘在海边”都是在连队中普遍传唱深受战士们喜爱的歌曲。我当即对这位来连队采访的年轻女干事产生了好奇。 上午,我在连队值班室填报表,门口进来一位身材不高,园胖脸,扎两根短辫,身穿四个兜上装的女干部,只见她双手插在裤兜里,一副老练随便的样子。我随即起身,敬了个礼,叫声:“首长好”,这是部队的规矩,尤其是对上级机关来的干部必须的礼貌。只见她笑了笑,对我说:“你是文书?”,我答:“是”。我请她坐下,她坐在桌前,接着问:“连队的黑板报是你编的?”,我答:“是”,她笑着说:“坐下,坐下说”,她继续问:“那首战士激情迎十大的诗歌是你写的?”,我答:“是”,她说:“你还写了那些黑板报的诗歌,给我看看”,我随即打开抽屉,拿出笔记本递给了这位李干事,只见她拿在手上认真的,一页一页翻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笑容满面的对我说:“写的不错,只是你明白诗歌的涵意吗?诗歌是人们对生活中思想情感的流露,用最凝练的字句表达出来的词语,要有景,有情,能在细微之处有闪光点,不能只是押韵的顺口溜,快板书。不能都是红旗啊,钢枪啊,斗志昂扬,红心向党……” 多少年过去了,有时在写点文字时还能记得当年这位大孩子般模样的小李干事对我说的这些话。
接下她还和我讲起了她们在连队采访,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说到每到连队必看的黑板报,还和我讲述了志愿军战歌就是来自连队的黑板报。“战士第二故乡”也是舟嵊要塞区守备团的连队战士在黑板报上写的诗歌。我们的很多作品都是来自连队黑板报上的内容。
记得她还问了我:去过海岛吗?见过大海吗?我如实回答:没去过海岛,也没见过大海。她笑了,给我讲述她们每年都要去一次舟山群岛上的舟嵊要塞区守备部队采访,慰问。她还告诉我舟山岛上的守备部队就是你们现在军长的老部队,有“洛阳营”。还深情的讲到守岛部队战士们的艰苦,他们施工,执勤,战备,还要克服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和远离大陆的孤独,寂寞。讲到岛上战士们赤膊施工,缺水,缺蔬菜。她还说她上岛晕船,躺在沙滩上不想动弹,炊事班长给她做鸡蛋面条……。
我记得曾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曾问她:“海上南泥湾”这首歌是你写的吗?她听了不经意的笑着说:“是的,只是曲子没谱好,不如李双江唱的战士第二故乡旋律动人。”
记得她离开值班室时对我说:“我住卫岗55号军区文工团大院,离你们师部不远,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来找我,我帮你发表……”
在这以后,我曾多次乘车经过卫岗55号,总是默默望着窗外的军区文工团大院,只是从来未去找过她……。
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太多岁月的洗礼和磨炼,很多事都已淡忘了,唯军旅生涯中这一件细微的小事,尤其是每当听到“海上南泥湾”这首歌:“……蓝蓝的海水青青的岛,高高的山峰白云漂,一阵阵歌声起,红旗迎风飘……撒下五湖四海的种,长出天南地北的苗,我们守岛的英雄战士啊,心比烈火红,志比泰山高……”,总是能激起一阵当年军营生活的情怀和记忆……。
终于到了退休的年月,有了大把休闲的时光,想起了“海上南泥湾”,想起了曾经心驰神往的舟山群岛,有了想去旅游探访的想法。
如今去舟山群岛旅游非常方便。一个晚春的日子里,乘动车到宁波站,转乘大巴经定海的跨海大桥,直抵舟山岛上的沈家门。这是个著名的渔港,码头,也是当下舟山群岛各重要旅游景点的集散地。
车到沈家门,下得车来,只见满目的绿树青山中,宽阔的站前广场,条条整洁的行车大道,唯不见想象中渔船林立,码头喧闹的渔港景象,连大海都未见着,打探一下方知去沈家门渔港码头须再乘公交车到荷外站下车,即是游客前往的沈家门。乘上公交车,经7-8个站点,终于来到属于游客造访的沈家门。
东海边上,远近岛礁显现,一条宽阔的双向四车道,一边是背靠当地人称龙虎山下的楼群相连,样式新颖的酒店,宾馆,商场,海鲜餐厅大楼,一边则是沿海堤岸的休闲娱乐风情广场。在“港城大酒店”住下,沿海边广场浏览著名的沈家门码头,发现眼前的沈家门并无码头,栈桥,也不见了渔港,只是平静的海面上,多处排列的渔船,还都是装上了各式雷达导航装置,动力强大的拖网渔船。此时正值休渔期,临港海面上的渔船都在停泊。细看海边修建的堤岸护栏,水中有多处桩基,栈桥痕迹。还有一处堤岸竟还留有一面铁门大栅栏。且修整完好。想到近一个世纪前,这里曾有一班开往上海外滩十六铺码头的客船,经普陀,舟山,岱山,大衢山,嵊泗等岛屿停靠。一天一夜时间,风里浪里开了大半个世纪。这里应该是特意留有的历史遗迹。
沈家门原有的渔码头,客运码头看样子是搬迁了他处。昔日的港口区域均已改造成了滨海景区的游客活动广场。
晚间,落日尚有余辉,此时的沈家门呈现了一幅光彩靓丽的景象,海风习习,波澜不兴,岸边高楼酒店,灯饰装点,临海广场,彩虹闪烁。一处东海龙王的喷泉造型尤显威风凛凛,更令人注目的是港湾对面一个叫魏家峙的小山头,满山亮起红,黄,蓝,绿的灯饰,其间一面山坡还被用灯饰组成“沈家门”三个大字,让人感觉有些震撼。
滨海广场上,几处设计新颖,实用的海鲜大排档餐馆相连,亮着彩灯,门面处摆放着各种鱼,蟹海鲜,边上灶间有烹饪的大厨,后面临海边有大幅玻璃窗餐间,每档有七-八桌,每到傍晚时分,这里的排档热闹非凡,挤满了天南地北来此旅游的食客。打探一下,价格适中,操持排档的老板娘们热情好客。
近代史上的沈家门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渔港,坐落于东海舟山本岛的西南内侧海湾,有舟山和普陀系列岛屿的屏障,构成了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避风港湾,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
沈家门早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热闹的渔港码头,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糜至”的记载。这里面临我国东海最大,最为丰饶的舟山渔场,有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和杭州湾的环流影响,营养物质丰富,水温适中,渔群得以大量生存繁殖。舟山渔场拥有60多种虾类,11种蟹类及360多种鱼类,其中四大名鱼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小黄鱼捕捞量分别能达到10万吨和3万吨。带鱼和乌贼则能达到25万吨,当时北京水产市场供应的带鱼,每十条就有七条来自舟山渔场。据说早年渔汛期间,密集的鱼群在海面呈现,渔船遇上只管下网,很快就能满仓,快速赶回港口卸货,再来赶汛,能赶上三,五个满仓这一年的日子就好过了。因而每到汛期,沿海十几个省市的上万渔民云集渔场,港内桅樯林立,渔山虾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
1949年8月-1950年5月,人民解放军华野劲旅发动了舟山战役,解放了舟山群岛大部地区。21军解放了沈家门,随即组成了边海防部队。史料载:那时部队还没有像样的海军,海防大队就是几艘25吨的木壳小艇,装一挺14,7毫米的高射机枪。当时舟山渔场与日本庇邻,常有日本渔船前来我国沿海渔场捕捞,掠夺资源,渔民们反映强烈。有几次解放军炮艇前往阻拦,日本渔船依仗马力吨位大,不当回事,驶离时我方炮艇还追不上。后我军集中力量围堵,并动用枪炮警示,俘获了几艘日本渔船,发现这些渔船都是一百多吨的钢质壳体,机器动力强大。时任舟山炮艇大队的大队长陈雪江给华东海军司令部写报告,要求将捕获的渔船改装成炮艇,将步兵的57战防炮装上渔船。司令部同意并派员协助实施。很快改装完毕,据说初试时曾将驾驶室震坏,后将炮位前移,方将钢壳渔船成功改装成炮艇,加强了边海防巡逻的战斗能力。这些炮艇后来还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渔船吨位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捕捞船队的无序发展,出现了过度捕捞现象,一度丰产的舟山渔场终于不堪重负,出现了资源枯竭。昔日渔汛已难再现,渔获急剧减少。不得已,政府采取了休渔政策,即每年三月底至八月一日全面休渔,严禁所有捕捞船只下海作业。经多年坚持努力,渔业生产方有所好转。而捕捞船队也开始驶向远洋。有报道称,曾在南太平洋,非洲沿海,南美海域都见过沈家门渔船的踪迹。
置身眼前的沈家门,感到此沈家门已非昔日的沈家门了。
酒店右侧不远,有一处由沈家门到对面魏家峙的海底隧道,由扶手电梯下到隧道通道,发现在隧道通道两侧的墙壁上有精心制作的沈家门古今往昔大幅照片资料:有民国初年的沈家门渔港,密集的木帆船,海面上到处漂浮的小舢板,简陋拥挤的码头,渔货,渔行,渔老板。不同时期的港口,渔业。窄逼的小街陋巷,山坡上的老屋,小径,当然也有当前现代化,大吨位,可作远洋捕捞的渔船,渔码头,鱼类海鲜处理操作的厂房,冷库。还有整齐的住宅楼,别墅花园小区,兴旺繁华的农贸海鲜市场,豪华的客运码头新址,游轮和跨海大桥。屹立海边的港口办公大楼。同是沈家门,用照片资料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在沈家门的墩头码头,乘上去桃花岛的游船,探访领略金庸笔下半神半仙的美幻海上境地。
船开出码头一段时间,站在后甲板上,回望沈家门,已是建设一新的游客聚集地,两处客运码头分别按不同去向移至两端,渔码头更是一直向西北延展,沿岛边开山辟道建了新港。远远望去,新港处建有跨海大桥,两边高矗的办公大楼,伴有渔轮密集停泊处,后面山坡上一处处新建筑应该是渔码头的配套设施。还看到渔船泊位的边缘,竟停靠着一艘052大驱,前方还有两艘涂装的022导弹快艇。山腰上,绿树丛中掩映一座楼房,这里显然是一座军港。沈家门渔港向西挤占,已与军港为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