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问老寿星:“您老今天高兴吗?”
老寿星笑答曰:“高兴得都能蹦起来?”
问者是关博院创建者王勇超先生,答者为“文坛常青树”、中国清流人物,文学界的大家、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93岁高龄的阎纲老先生。
此一问一答,让王维府第顿时气氛热烈。可谓,烂漫童心四座间,掌声雷动尽欢颜。
(一)
这一幕发生在8月11日中午,阎纲先生93岁寿辰暨文学创作座谈会后的寿宴上。
当天上午十时许,阎老先生的车驶进南五台山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那一刻,头顶的天格外的蓝、云分外的白,耳畔的鸟雀与蝉鸣声特别的绵密愉悦,身旁的苍松翠柏上善湖,连同那青砖黛瓦马头墙都特别的温婉柔和、脉脉有情。
古色古香的王维府第门前,阎老先生下车后,小兰、小艳一左一右热情搀扶缓步入内。
相隔十月今得见,激动万分拥抱先。勇超先生与阎老先生这真情流露的画面让镜头都艳羡不已。
进入诗佛堂,喜见至亲、至交、忘年交、读者代表、关博院同仁为他祝寿,阎老先生特别开心。
王栋先生热情洋溢的致辞,杨琼钰先生、黄启秀女士抑扬顿挫的朗诵,红孩先生情真意切的贺寿视频,李亚军先生、雷涛先生、和谷先生、左坤先生、程建田先生直击心灵的发言,阎老先生全程认真地倾听,时而凝神沉思、时而会心微笑,时而热情鼓掌。
(二)
在发言中,阎老先生说,非常感谢勇超先生为他办的会,就像家庭沙龙,尽可以说私房话、心里话。
阎老先生说:“没啥好东西,就送一本书”
勇超先生马上接话:“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这就是九嵕山下的阎老先生与南五台下勇超先生这对忘年交心心相印的默契。
在雷涛先生看来,勇超先生与阎老先生非亲非故,却如此尽心竭力为他老人家过寿,此情此行应该点个大大的赞,这是王先生对文化的敬畏、对文化人的敬重。
于阎老先生而言,为勇超先生所赠书法:大道低回,所送文集,在签名簿上题下的友情无价,就是他的心声。
为阎老先生庆生兼座谈的这场活动,简朴而隆重、温馨而热烈,虽仅一个多小时,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诚贯其始终,感动充溢内外。
“我也常说,巴金‘讲真话’,他创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作家的八宝山,书柜里安置的著作,是作家的骨灰盒,我的心在骨灰盒里跳动。”
“半个小时是黄金抢救时间,如果抢救过来是植物人,没啥意思,与其没有质量的活着,拖累人又害己,倒不如有尊严地死去。”
“我说过,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建墓,不与人间争地。我的骨灰一半撒在北京护城河,另一半撒在家乡九嵕山。”
“我还活着,话没说完,我仍在场,眼见为实,实话实说,不做伪证,我还要写”
“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从早忙到晚,没有功夫叹息,死神便不来敲门。能吃能睡,没心没肺。祝愿大家都长寿!不做亏心事就吃得下、睡得着!”
所谓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掷地有声、余音绕梁,不过如此。
(三)
秦岭乃中华民族的祖脉、龙脉,南五台山是隋唐佛教圣地,长安自古帝王都,黄河从来母亲河。
8月11号,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这一天,在秦岭北麓、黄河南岸、长安境内、南五台山下、文化圣地关博院中的王维府第,为一名德高望重、读写并进、品行双馨、寿文两高的阎纲老先生庆生。
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阎老先生首次横幅鲜明、名正言顺地过寿。
以王勇超先生为核心的关博人,为阎老先生举办93岁寿辰之诚心实意,正如他在签名簿上题下的友情无价。是啊,有时候无价的友情可与爱情、亲情媲美。
阎老先生的寿辰具如下特色:人数少、层面全、质量精、发心恭敬虔诚;范围小、反响大、气氛浓、发言情真意切;去奢华、尚实朴、求自在、场景留驻心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阎老先生和晚辈王栋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贾平凹先生所说的“新三高”即德高、文高、寿高。笔者就以阎老先生为模特,对“新三高”谈点感想。
(四)
寿高
无论是全中国、还是整个世界,阎老先生都已大大超过了其平均寿命。
从遗传、饮食、疾病、工作、生活方式来看,阎老先生大概率是不会长寿的,但事实上他跨越了医生保证活到60岁的预言,超越了自我、没有自杀,战胜了晚年的疾病,最终创造了奇迹。
已成功高寿的阎老先生,非常乐意向大家分享他的长寿经验,为此他特意撰写了一篇题为《阎纲:探索我长寿的秘密 祝愿大家都长寿》的1200字文章。
“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从早忙到晚,没有功夫叹息,死神便不来敲门。”
喜读书,心系祖国、人民、文学、家乡;爱写作,情牵同道、亲友、作者、读者。这些都应是阎老先生长寿的主要秘诀,可供同道借鉴学习。
文高
放眼全国,成名成家之后的文学大家,远离名利场,依然阅读不怠、笔耕不辍者,已不多;进入耄耋之年,仍坚持读书写作,确鲜闻;鲐背高龄还在创作且不遗余力扶持晚辈者,实罕见。
阎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93岁高龄依然激情创作、余热生辉的真正的文学大家。
78年来,阎老先生一直用心用情用力地致敬祖国、讴歌人民、礼赞时代、歌颂文学、赞美家乡。
此生,阎老先生的文学初心不改,文学风格不变,文学热情不减,文学精神不衰。这是多么地可喜可贺、可贵可敬、可感可佩。
阎老先生之文高山仰止,阎老先生之风后辈楷模。
(五)
德高
笔者以为,寿高难,文高更难,德高更比文高难。
纵观各个领域,童年苦难,少年艰辛,青年拼搏,中年辉煌,但晚节不保、不得善终、难修善果者可谓多矣。
举凡功成名就、光环亮眼、荣耀加身后,即飘飘然、欲望膨胀、得意忘形、利令智昏、纸醉金迷、声色犬马、飞扬跋扈、兴风作浪、不可一世者如过江之鲫。就以官场为例,仅十八大以来,锒铛入狱的害群之马成千上万。
看看我们的阎老先生,一生勤奋严谨务实献大爱、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付真情。
在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阎老先生编辑撰写重要著作文章无数,关心扶助优秀作家晚辈许多。
退休三十载,阎老先生继续工作三十春秋。
无论在北京官多大、地位多高、普通话讲得多好,回到礼泉,都要放下架子,说家乡的土话,尊重父老乡亲。2019年国庆前回到家乡礼泉后,阎老先生谨记兄长之言并不折不扣地践行之。
不改乡音、不褪本色的阎老先生,就像家乡的老黄牛一样耕地、如家里的老母鸡一般下蛋,履行着他老作家的本分。为广大读者呈上了《长长的话,慢慢说》《醴泉作家记盛》《我还活着》《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 礼泉纪事》等四部著作。
热爱家乡、回馈家乡的阎老先生,明知熬夜损害健康,但惜时如金的他仍然经常熬夜,给作家们作序十多篇,为各界人士题词、赠字不下四五百幅,皆不拿分文。
更难能可贵、令人惊讶的是,阎老先生今年还计划出版《礼泉作家论兼论点评之余随想》《我在场》(《我还活着》续集)《儿时的百草园》《他们深深打动我》等四部著作。
回归家乡五年,倾情奉作八部,高龄、高产、高质,阎老先生又要创造中国文坛的又一个“新三高”,再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学界成就空前绝后的盛事。
德泽文坛,品润作家;爱洒礼泉,情辉后学。
(六)
2020年中秋前夕,笔者曾随雷涛先生、吴兰兰女士、朱宝琦兄等人专程赴咸阳市礼泉县看望阎老先生,有幸合影并获文集。初见,阎老先生的平易近人、正直率真、爱憎分明令人印象深刻。
2023年党的生日前夕,阎老先生莅临关博院参观考察并座谈。再见老先生,心情激动之余,除了撰写活动报道,另写一篇题为《<我还活着>作者阎纲先生来到关博院》的千字小文,抒发一点见闻及些许感想。
时隔三年,又一个中秋前夕,王勇超先生带领笔者等关博院同仁共赴礼泉程拜望阎老先生。清楚记得,彼时阎老先生的气色状态较上次更好,兴致更高,与勇超先生相谈更欢,在座者无不欢欣鼓舞。
今年七夕后的第二天,因为王勇超先生的文化初心、文化情怀、尊师重道、崇文尚德,在关博院·王维府第得以再见阎老先生。
此次阎老先生过寿,众人皆深有感触,各界反响强烈。笔者再怎么粗枝大叶,断不会无动于衷。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最后以两联敬阎老先生,并为此文作结。
联一曰:
九秩已成经典篇,亲友同欢庆;
十春更铸妙绝笔,谪仙齐贺公。
联二曰:
绿水长荣,鲐年依旧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昭日月;
青山不老,百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