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我去公墓看父母
作者:刘汉江
今年的农历七月半正巧是个星期天,我和妻子带上儿子嘟嘟一起去公墓看父母。
农历的七月半,也称“中元节”,是个缅怀去世故人的日子,按照家乡的说法是个“鬼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些酒菜,焚香点烛,烧化纸钱,祭奠已故的亲人。
小时候,父母们也很看重这个节日,每年的七月半都会准备些纸钱、饭菜,邀已故的祖宗亡灵到家“吃饭收钱”,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就连“文革”、“破四旧”时期也未曾中断。正在读书的我曾说这是封建迷信,父母就告诉我这是大人做给孩子看,上代做给下代看,是怀念已故亲人的传统方式,自古如此,世代传承,不可轻慢。
我原在老家的房子早已被拆,父母的坟墓也于十多年前迁到了离老家十多公里外的郭猛镇境内的黄刘公墓了。城里的商品房和小区内是不能烧化纸钱的。所以,我就和妻子商量着买了些冥币、妻子事先又叠了些金箔、银箔之类的“元宝”,准备在七月半这天,到父母和亲人的坟墓前烧化。
我们到达公墓是已是上午十点多了,公墓里有很多来祭奠亲人的,其中有我不少的熟人和曾经的邻居,还有儿时的伙伴,我们相互打着招呼,分头去寻各自亲人的墓地了。
我找到父母的坟墓,发现墓前多了两盆干花,墓座下还有烧过纸钱的灰烬。大概我姐姐已经在我们之前来过了。我姐是我妈唯一的女儿,母女情感很深,我姐也最心疼我妈,我妈病重也是她一刻不停地守候在床前。她尽的孝比我们做儿子的还多得多。
妻子蹲下身子在我父母墓前摆放祭祀的用品,她的神情是专注而虔诚,有一种想哭的样子。她轻声的自言自语,也像是说给两位老人听:爸妈,我和汉江看你们来了.......妻子跟我结婚以来,对我母亲比对她自己的母亲还要好,在母亲重病住院期间,连续在医院陪护服侍了一个多月。这一点,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要用更多的爱来回报她。
我点燃了纸钱,火焰和青烟在燃烧、升腾。我的视线有些模糊,眼眶里泪水在打转。我烧着纸钱,心里想到父母曾经的的容颜笑貌,想到父母生前的点点滴滴,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恍恍惚惚而又真真切切。在烧化纸钱时的跳跃的火光和袅袅的烟雾里,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的掉下来,想到父母辛劳了一生,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姊妹五个养大成人,却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享一天福,就早早地离开了我们。子欲孝而亲不待。妻子看到我满面汗水和泪痕,禁不住轻声悲咽........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走了。我抚摸着父母的墓碑,久久不愿离开。 我知道,每年到父母墓上的机会很少,清明、七月半、除夕而已,但父母一直在我心里,一直是我生命的根,情感的魂。
我到公墓看父母,不仅是为烧几张纸钱,更多的是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到他们的墓前看看、想想,回望父母生前的过往和经历的苦难,找到我生命的起源和心灵的归宿……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