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记忆(一)
文/朱海明 诵/雪花飞舞
逝去的岁月回归无期,难忘的记忆经常入梦,特别是父亲丰富多彩的一生,在我的记忆中打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
父亲,又称爸爸,北方大多数地区称爹,常与娘或妈连用,如爹娘、爹妈。我的父亲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在平凡世界里度过了平凡却也值得书写一笔的坎坷人生。
父亲是苦出身,很早就死了亲爹娘,由他的姑母抚养长大,后过继给他的伯父,9岁时給城西的李各庄地主李林放牛。日本全面侵华时,鬼子飞机炸死我家九口人,伯父参加八路军后,父亲开始给地主谭矬子扛活儿。1947年抬头营解放,谭矬子被枪毙了,刑场就在东门外的沙河子。
父亲年轻时虽饱经苦难,却背不驼腰不弯,可谓仪表非俗,1米70以上的身材,面皮白皙,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天庭饱满,蓄着标准的中式发型,光头。据说光头也是洋头,从日本传过来的,是真是假没考证过,反正那个时代男人留光头的很多。
父亲没上过学,不知怎么却粗通文墨,他有很多书,都是解放前出版的,有订装的也有线装的,纸张多为黄色。其中的鬼书,不知道啥名字,也残缺不全了,内容是劝善积德吧,上面有配图,画着阴间地府的事,好怕人啊。父亲还有不少唱本儿,也就是戏曲唱词。还有一本《西游记》,残缺不全了,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当时可能七八岁,上面的繁体字不认识,如方才的“才”,我读作“馋”,呆子的“呆”,我读成“唉”,夯货的“夯”,我读成“夸” ……
父亲最精通的是《三国演义》,讲起三国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肯定看过很多带评语的三国原著,再加上他的理解和见解,真是引经据典,引人入胜。尤其煮酒论英雄那段儿,白门楼杀吕布那段儿,温酒斩华雄那段儿,过五关斩六将那段儿,东吴招亲甘露寺那段儿,讲起来有声有色,都赶上国学大讲堂了。
记得父亲讲起赵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张翼德长板桥上据曹兵的故事,把京剧唱词“当阳桥上一声吼,喝(hè)断了桥梁水倒流”联系起来,说当阳桥下有一条懒龙正迷迷糊糊睡觉呢,被张飞炸雷一般的吼声吓破了胆,慌乱中一头撞断了当阳桥,河水这才倒流了。父亲的口气、表情和神色,把这不可能的事情说得真的一样,不由你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啊。
我才疏学浅,父亲的这种解释从没见过,但是他同李太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同出一辙,属于大胆、夸张、变形的想象和联想吧。似真似幻,扑朔迷离,随你怎么联想都行。
父亲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如此宏大奇伟,至今回想起来,真佩服父亲啊。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喜爱朗诵,用心体会文字,用声音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