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志飞 朗诵:杨建松

退休后一直挥毫不止
笔耕不辍的李建纲老师
仰视李建纲老师久矣,然相见很晚。
1974年7月,不到20岁的我,在武汉红钢城参加《武钢文艺》诗歌创作学习班,住在长江边上的武钢第二招待所。
一天晚上,我去汉口亲戚家了。第二天早上,负责办班的诗歌编辑李声高老师不无遗憾地告诉我,昨天晚上,李建纲来了,他到学习班看望大家,你真错过了。
当时,来自矿山的我,孤陋寡闻,还真不知道李建纲早已是久负盛名的非等闲之人,只以为是说哪位管《武钢文艺》的领导例行公事的来看望学员,倒没多么遗憾。
午间在食堂吃饭时,见大家都在谈论李建纲,其津津乐道,如谈一位文坛大佬的轶闻趣事,听着听着,我心里直呼,还真错过了!
我当年在黄石的武钢大冶铁矿和大冶的武钢金山店铁矿都工作过,所以对大伙笑谈关于李建纲怒怼一个黄石大冶人的故事印象很深。说他50年代初从山西太原钢铁公司调到武钢前,先到黄石大冶钢厂报到,一位大冶人师傅问他从哪里来的,他说“太原”,大冶师傅大概把山西话听岔了,惊奇的问“啊,台湾?”,他气得不行,那时说哪个“是台湾的”等于是在骂人。于是,他脱口而出用山西话骂了一句“你才台湾呢!你祖宗的”,那位可爱的大冶师傅似懂非懂地连连点头说“好的,好的”。这个故事让大家笑得肚子疼。

李建纲老师于1964年5月
创办的《武钢文艺》
还有,说李建纲是创办《武钢文艺》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武钢文艺》。1964年初,他奉命创办早期的《武钢文艺》,组稿、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是他一个人,还经常一个人拖着板车一个厂一个厂的送刊物,忙得像打仗似的,真正是“一个人的战争”。
十年后的1974年,《武钢文艺》再次创刊(严格讲是复刊),李建纲重出江湖,再任主编,由他组阁的编辑部老师如蒋育德、王维州、李声明、李声高、陈龄等都是从业余作者起步,在当年的《武钢文艺》上培养出来的著名作家、诗人。而他们,又在培养我们这一代业余作者。

武钢大冶铁矿(黄石铁山)电焊工时的我
我们当时是《武钢文艺》复刊后的第一期诗歌创作学习班,很多当年学员后来也都成了享誉武钢、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有影响文化名人。如董宏量以诗成名,冲出冶金炉厂,成了著名的江城青年诗人,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后来接掌《武钢文艺》任了30年主编;如方石以歌成名,也冲出了冶金炉厂,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出任了多年的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我也是从那一届学习班回去后,接连在《武钢文艺》发了几首诗,其中一首诗被《武钢文艺》推荐入选了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明灯照万代》诗集。在武钢金山店铁矿选矿厂,身为共青团支部书记的我创办《青锋诗窗》和图书室,活跃青年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因小有成绩,被当年黄石团市委来铁矿召开现场会。当时,我的师父胡德保工段长断言说,你在这里呆不长的。我还有点疑惑。当年10月,我还真被黄石市公安局选调参警了。
饮水思源,追根溯源,李建纲老师创办了《武钢文艺》,《武钢文艺》又培养成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业余作者,包括后来的池莉、王继、罗时汉、凯瑞等等声誉显赫的文化名人,李建纲老师及其创办并领导多年的《武钢文艺》,于我们真有再造之恩啊!

1974年刊登我的小诗的《武钢文艺》
然而,我见到李建纲老师大驾本尊,却是在整整四十年后。
2014年5月某日,董宏量电话邀请我到红钢城参加《武钢文艺》创刊50周年座谈会,我虽离开武钢已有40年了,但我一直对我人生起步的这座钢铁洪炉及其老师、文友们充满深厚的感情和深深的眷念。
当我按时赶到仍在原武钢工会大楼办公的《武钢文艺》编辑部时,座谈会上已济济一堂,气氛非常欢乐。
我见到了好几位曾经熟识的老师、老朋友后,悄悄问宏量:李建纲来没来?
宏量一笑,转头就对着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高个老人说:这不就是李老师吗!
啊?!好尴尬!我连忙上前,恭敬地握着李建纲老师的手,解嘲地说:“李老师好,李老师好!原来您老永远就在我们身边!”
当时年已80岁的李建纲老师爽朗地哈哈大笑道:“我是李建纲啊,就叫李建纲。”
李老师的笑有着强大亲和力,一下化解了我险些有失尊敬的尴尬和狼狈。
我在李老师旁边坐下,热烈地聊了起来。
座谈会的发言十分踊跃,每个人几乎都提到感恩两创《武钢文艺》的李建纲老师,回忆了很多当年武钢文坛的旧事趣事开心事。
我也谈到了《武钢文艺》当年对我的培养、提携以及人生轨迹的改变。
中午,大家在编辑部楼下一个餐馆聚餐后,我主动提出送老爷子回武昌,因为,正好顺路。
在车上,并不善酒的老爷子那天显然也很喝了几杯,兴致很高,他给我讲了很多我感兴趣的话题。虽然我偶有对话,但更多是他说我听。
当他听我说已到退休之龄,准备彻底休息安度晚年时,声音突然大了起来:“不对,你这想法是错误的!”
他说,人到这个世上来一次不容易,应该把生命的功能使用到极致。别说你还有点基础,60岁后才起步,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人多了去了。
接着,他跟我举了好几位名家大儒老而不休、晚年成才的例子。
从红钢城《武钢文艺》编辑部到省文联大院的老爷子家,顶多30分钟的车程,这位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李建纲老师硬是给我上了一课,让我醍醐灌顶,能量满满!

精神矍铄、能量满满的李建纲老师
于是,从那以后,我不断关注80后老爷子的动态。果然,文坛上不时出现李建纲老师的作品,有文章、诗歌、书法、绘画,去年他的一篇随笔上网,竟一下涨了百万粉丝,而他时龄已八十有九了!
于是,从那以后,我也不敢懈怠。60岁从公安厅退职后,到省政府又任了近4年参事,得了6本优秀证书;2015年,我被全国公安文联任为警事文物专委会主席后,又认认真真干了十年,今年7月,全国公安文联专门委派武和平副主席来广州,给已70岁的我授了个“警博事业突出贡献奖”;去年我三去新疆后,写的一本游记《在那遥远的地方》,马上也要在羊城一家出版社问世;2022年,我到广州美院开始学PS电脑绘画,2021年,我跟著名月琴演奏家雷群安老师开始学月琴,都是真正的零起步……
今天想来,我能意志不衰、热情不减地走到今天,不正是靠的李建纲老师十年前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给我猛输的那一通阳刚之气吗?!
谢谢,李建纲老师,祝您健康,长寿!
2024年8月16日于广州


作者:赵志飞,1954年生人,当过工人、做过刑警、干过刑事技术、任过一级警监和警院教授。退职后曾受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及全国公安文联专委会主席。湖北省及武汉作协会员,著有《走进东瀛看警察》、《首义警事》、《36案》、《印象欧罗巴》等10部涉警作品。全国公安文联授予“警博事业特别贡献奖”。
朗诵: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一亿五千多万。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