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藏头词)
文/冯志清(上海)
据新华网、央视网8月18日晚最新消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笔者志清查询公开资料显示,周光召,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当代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周光召同志,生前历任中国科学院终身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周光召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他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周光召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周光召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60年代初,他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1964年,周光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曾在介绍周光召时说,1959年至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并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当时在位于苏联杜布纳的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的周光召得知这些情况后,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回国从事原子弹研究。当时,周光召在致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1961年,周光召启程回国,抵京后被安排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九所工作。作为理论部副主任,他辅佐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据《科技日报》曾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周光召曾连夜送上“定心丸”。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一封来自罗布泊试验厂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报道说,正是因为这份报告,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著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奖杨振宁曾评价周光召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但,周光召自己却谦虚地说:“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笔者志清注意到,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可惜,随着周光召院士的逝世,上述23位“两弹一星”著名科学家功臣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两位。唯值得庆幸的是周光召院长“德高望重”、享年95高寿,可谓“功德福寿”、“光照千秋”圆满!顺祝“功臣院士”、“周光召之星”苍穹永辉!为此特赋《武陵春》(藏头词)为评为纪。
【两】袖清风尊泰斗,【弹】道建初文。
【一】路拼争助强军。【星】际顶穹巡。
【祭】悼功勋神州泣,【周】谨守恒珍。
【光】照千秋学问人。【召】唤振华春。
一一2024年8月19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