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七---葡萄
葡萄的浪漫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先不说那串串珠玑、颗颗鲜果,单是那滴滴香醇的葡萄酒,就已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无尽的想象。李白在狂饮葡萄酒后写下这样的诗篇《对酒》:“葡萄酒,金叵萝,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裹醉,芙蓉帐里奈君何?”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臣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让人感觉到,即便是大漠边关、金戈铁马、生死关头,由于有了葡萄美酒,一切都变得富有诗意了。

葡萄为葡萄科葡萄属植物。作为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葡萄起源于欧、亚大陆及北美洲。远在距今6700万年到1.3亿年中生代白垩纪的地质层中发现了葡萄科植物。在距今6500万年新生代第三纪的化石中,找到了准确无误的葡萄属植物叶片和种子的化石。

葡萄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按照传说,人们把亚美尼亚作为原始葡萄和葡萄酿酒的发源地。据专家考证,南高加索与中亚细亚的南部诸共和国以及阿富汗、伊朗、小亚细亚邻近地区是栽培葡萄的原产地。

在古罗马时代,葡萄酒是做弥撒时必不可少的。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不但促进了葡萄酿酒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葡萄栽培的发展。在中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修道院都是优质葡萄园的保护者。后来伊斯兰教传入东方时,由于宗教的原因禁止酿酒,民间的葡萄生产遂即转向鲜食和制干,培育了穗大、粒大、肉脆的鲜食品种以及适于制干的无核品种。

东亚地区保存下来的原生葡萄有40多种,其中原产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朝鲜的山葡萄,在抗性方面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是葡萄属中生长期最短,抗寒性最强的树种,可耐受-50℃的低温,不受冻害。

葡萄栽培遍及世界各地,多数葡萄园位于北纬20-52度之间以及南纬30-45度之同,其中95%左右集中在北半球。欧洲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葡萄栽培区,栽培面积最大的有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这三个国家的葡萄栽培面积之和占到全世界的1/3以上。欧洲栽培的葡萄90%以上用于加工,主要酿造葡萄酒,少量制干和制汁。亚洲栽培葡萄面积最大的国家为土耳其和中国,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五位和第七位。亚洲生产的葡萄主要用于鲜食和晾制葡萄干。

葡萄是在大约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从乌兹別克的费尔干纳盆地沿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兰州,将葡萄带到京城长安。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促进了葡萄的种植和传播,也为中国的农业和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至今,葡萄仍然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由于葡萄是西域带回的珍果,早期主要栽种在王公贵族的园林里,而作为葡萄种植产区,也只有300-500年的历史。

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是新疆,集中在吐鲁番盆地及和田地区,那里的葡萄主要是鲜食和晾干。其次为河北省和山东省。国内葡萄酒龙头企业张裕葡萄酒公司、长城葡萄酒公司和王朝葡萄酒公司就分别设在山东烟台、河北怀来和天津蓟县。河南省东部及黄河故道地区是我国新兴的大型葡萄生产基地,主要是利用沙荒地种植葡萄。现在,全国除青海和西藏以外,其它各省区都有葡萄分布。

从《延庆州志》、《通州志》、《顺天府志》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北京栽培葡萄的历史大约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1910年法国修道士沈蕴璞在阜外马尾沟创建了上义葡萄酒厂(北京龙徽葡萄酒或西郊葡萄酒厂前身)和圣母文学会,为天主教举行弥撒时提供祭礼用酒,直接从法国引入了佳利酿、法国兰、沙斯拉赛比尔系等十个酿酒葡萄品种,而这些酒葡萄的种植基地就在现如今的百望山。这也是北京最早从欧洲引入的酿酒葡萄品种。到1920年,通过国际博览会又引入了玫瑰香、黑罕、卡塔瓦等一批欧美鲜食葡萄品种。但直到建国以前,北京葡萄的栽培面积都很小,除教堂自营以外,只有少数私营葡萄园。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 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近郊区为主产区,著名的产地有海淀的四季青、丰台的卢沟桥、朝阳的高碑店等。这些乡镇葡萄栽培集中连片,生产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近郊区的葡萄园面积越来越小,而远郊区县葡萄栽培产地迅速发展起来,具代表性的有延庆的张山营、通州的张家湾、大兴的采育和顺义的大孙各庄等,葡萄栽培面积均超过7500亩甚至近2万亩,而且各项配套设施齐备,成为了京郊著名的大型优质鲜食葡萄种植新区,以后陆续有昌平、怀柔、密云、平谷、房山都成为新的葡萄种植大区。到2004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超过6.8万亩,2012年全市葡萄产量达到6600万公斤。2015年葡萄收入为历史最高,超过3.5亿元。葡萄种植也成为京郊农民的致富之路。

由于葡萄植株矮小,极易采摘。种植园主更注重优、特、新品种的选择。奶葡萄的晶莹,玫瑰香的富贵,巨峰的硕大,手指系列的纤巧,还包括了玫瑰香型、茉莉香型、草莓香型、芒果香型、大枣香型、牛奶香型、桑葚香型等七种香型的几十个香味葡萄品种;有核的、无核的,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甜的酸的,圆的长的,无论是谁,置身于采摘园中,都能找到自己心怡的葡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