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贤华

高温持续,酷暑难熬。同朋友闲聊:周边可有凉爽之地?朋友介绍说:临湘大山之中有个避暑的山洞,名叫“6501”。几个朋友一拍即合,来了个说走就走、向清凉出发的旅行。
从市区出发约70分钟车程,我们就来到了这个风景秀丽、群山环抱的风水宝地——临湘市忠防镇“6501”旅游区。

走近景区,一处现代军事基地的场景跃入眼帘:门楼岗哨上,有十分逼真的解放军塑像持枪站岗,显示出军事重地的庄严和神圣;操坪上、过道边,坦克、装甲车、炮车、战斗机等诸多新式装备威武地排列着,彰显出我人民军队的军威;门楼右边的一座仿真碉堡,更显壁垒森严。绿树掩映的山中,一尊高18.93米的毛泽东镀金铜像格外引人注目,仿佛领袖在向我们招手,耳边回荡着伟人那洪亮的湖南口音:人民万岁!

我们跟随湖北的一个旅游团进入“6501”基地参观。导游带我们从右侧的一个洞口进入山洞。“哇噻,好凉快呀!”游客们一阵唏嘘。可不是吗,外面温度30多度,来时我们虽戴着草帽,打着遮阳伞,但在烈日下仍大汗淋漓,进得洞来,一股清凉扑面而来,让人顿生凉意,瞬间有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询问导游,原来洞里的恒温保持在18摄氏度,难怪让人感觉凉爽、舒适。远眺,洞子深不可测,一眼望不到头,洞内灯光闪烁,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
我们行走在洞穴的走道上,聆听着美女导游对景区的介绍:这个建设工程是1965年中央军委的1号绝密工程,所以取名“ 6501”。当时中国周边局势紧张,新中国面临巨大的战争威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在我国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当时选址挖掘这个洞穴耗资数亿,解放军动用了上万工程兵,花了近八年时间(1965年—— 1973年),最后因诸多原因而停工,成了一个未完成的军事工程。整个洞穴分上、中、下三层,上下相通,结构极为复杂。洞中如长藤结瓜,共串有25个厅堂,17个通风竖井,全长17000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大洞可以跑火车,小洞均可供汽车行驶,目前开发的只是一部份。“ 6501”是中南最大的军事工程,享有“天下第一人工洞”“中国地下长城”等美誉。通过开发打造,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国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湖南青少年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洞真大啊!”我们缓步行走在幽长的洞中,沐浴一缕清凉,不禁异口同声地感叹道。听着导游的解说,更激发了我对这个神秘山洞一探究竟的迫切感。

跟随导游的脚步,我们依次参观:来到“两弹一星”展厅,陈列在展厅内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让我们心潮澎湃。“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让我们对洞壁上悬挂的为“二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科学家们的彩色照片肃然起敬;在“卫星模拟发射”厅,导游在电脑上一点,只见一枚“火箭”在“点火”后徐徐升起,场面十分壮观,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我走近洞壁上悬挂的航天英雄们的彩色照片举手致意!正是有了这些英雄的付出,才换来我们伟大祖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在“兵器馆”展厅,各种武器让我们大开眼界,感慨颇多;“作战室”更是生动形象:几位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官兵的蜡像栩栩如生,同真人难以分辨:首长在沙盘上琢磨战斗方案;话务员在接听、传达战斗命令,特别是那回荡在厅内“报告……报告……收到……收到”!的逼真通话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顿时,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向敌人冲杀的画面在我眼前浮现,耳边仿佛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和雄壮的冲锋号声,让人感知战争的残酷和人民战士的英勇!更让我们感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洞壁上,”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醒目标语,更彰显了毛泽东的英明伟大和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夺取胜利的坚强决心……
导游的解说让我们对这个神秘的山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这个地方是湘、鄂、赣三省的中心地带,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这里峰峦叠嶂,地处偏僻,隐蔽性强,是建立地下军事基地的首选之地。当年这里人烟稀少,加之开掘山洞的工程兵进洞之后吃住在洞里,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当地老百姓无一知情,就连地方政府也不知晓这里在建设军事基地。至于这个洞究竟计划用于做什么?由于历史资料已毁,无法考证,但从修建的几处导弹发射孔推断,极有可能计划作秘密军事基地使用。这里的每一处雕凿,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巷道,都承载着当年能工巧匠们的心血和汗水,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军人气息,隐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好奇地问导游:那这洞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好久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呢?导游介绍说:据说此洞在1973年由于多方原因停止了修建,解放军撤离时用一块大纱布封住了洞口,加之绿树掩盖,所以这个洞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一位农民的一头牛跑丢了,他在山中寻找时听见牛的叫声一路寻来,遂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山洞。后来当地政府征得上级有关部门同意,把部分山洞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供游客参观。
走进“6501”风景区,那苍劲的松柏,青翠的竹林,在微风中摇曳;还有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发出哗哗的声响,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仿佛诉说着过去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神秘的山洞,深藏在临湘的怀抱里,是一个集历史、军事、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迷宫似的洞穴不仅是一个探险的好去处,避暑的好地方,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挑战,让人仿佛置身于战争年代的烽火之中。

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掏空一座大山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建设者们“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勇气;“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锐气;“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豪气,完美地实践着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朋友,当你踏上临湘这片洞天福地,走进这神秘的山洞,你一定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最可爱的人,为应对外来威胁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而深深感动!“6501”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人们将会不断研究和解开这段历史之谜,一层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
孙贤华,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多篇作品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