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远行的车票
文/朱天龙
当期待已久的那份大学录取通知书被送到手里时,不是欣喜,也不是激动,而是沉重与彷徨。
当收到孩子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心里怎么就高兴不起来呢?按理说是应该高兴的,却怎么就有一种“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感觉呢?也许是没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和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的缘故吧?本来财经类大学以前很不错,可最近几年却大不如从前,持续走低,一向不被人看好的师范类、医学类却出乎人们的想象?出现这种现象本来是好事,因为吸引了我们想要的高尖端人才,办好教育与推动医学的发展,不过,大多数是冲着编制去的,更多的是被家长或现实逼向了那条死胡同,而不是他们所谓的理想,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尽头是编制,编制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卷入了人生的另一场拼杀,有时一个编制让上千人竞争,甚至于上万人搏杀,万里挑一的人才怪圈本应该推动了文化、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人却去责怪“小镇做题家”,其实,“小镇做题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这种现象,到底是好,还是坏?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所做的一切,未来会证明的。从“下海”到“上岸”,原本就是社会的一个轮回,这到底是经济的衰退?还是编制的诱惑?我们无法判断,也无从判断,未来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等待,有时是一种煎熬,但煎熬过后或许就是一片晴天。等待有时是一首很短的诗,有时又是漫长的黑夜。就像孩子高考到大学录取,其间就有无数次的等待,等待分数,等待录取,其间等待过程中,内心的纠结只有自己清楚。
等待孩子参加高考,等待高考分数出来,等待录取,内心的苦闷总是那么沉重,从分数出来到填报志愿,从填报志愿到收到录取信息,从收到录取信息到拿到录取通知书,每一个阶段都很纠结,很矛盾。高考时,担心分数不理想,上不了一本,上了一本,担心录不了自己想要的大学和专业,有时想要的大学和专业偏偏成了诗和远方,当投档分数线进了自己所填的某所大学,心里基本上可以接受,又担心自己想要的专业录取不到,怕被毕业就失业的专业录取,可现实就是那么打脸,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亲朋好友知道孩子被一个叫“电子商务”专业录取时,“说你怎么填那个专业,那个专业出来根本就不了业,连公司都进不了”,当我听到这翻话时,心凉了半截,从他们不是责怪,甚是责怪的话里,我很是自责,我才如梦初醒,原来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是就业,我怎么就看不到未来就业的方向呢?我陷入了迷茫的漩涡,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业,赚钱,就是最好的大学,就是最好的专业,因为当下,赚钱,就业,才是王道,我怎么就看不到这一点呢?生存成了最大的压力,内心的惶恐不安、无助、迷茫,让空气变得更加焦虑。
心里一直惶恐不安,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当下,我却充满着疑虑,紧张,有一种纠结叫接受现实,自孩子参加高考,内心深处的不安就一刻也没停过。按理说,能上一本线是幸运的,也更应该感到知足而欣慰,可心里总觉得怪怪的,不舒坦,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内心深处却是那么的沉重。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努力的背后是编制,编制的背后是985、211、双一流大学,其次就是可以考编、考公的专业,但当下什么大学、什么专业都有上不了岗、就不了业的,人们又开始了新的迷茫。在人们潜意识里,能上岗,能赚钱就是好大学,就是好专业,现实巅覆了当下人们的认知,所谓的专业不理想都是因为就不了业,赚不了钱,但到底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好,谁又能说清楚呢?未来仍是充满变数的。
归根结底,所有无用的专业都是大学没有科学合理长效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计划,导致资源的浪费。
7月28日,邮政快递员电话通知我带身份证和准考证到指定地点领取录取通知书,我怎么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呢?签字时,手在颤抖,心在纠结,没了兴奋与激动,我从快递员手里接过来的是孩子的未来,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活,手里拿着那份只有几张纸的邮政快递,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心上,后悔当初填报志愿时,怎么不把本省的那几所高校放在前面,怎么不选世人皆说好的专业填报,我有些害怕看到那个自己不愿接受的专业,对此,我很是自责,但既然已成定局,只能接受现实,除非复读,但孩子对复读很是抵触。再说,未来变数很大,不管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就不了业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尽管对这份录取通知书接受得有些勉强,但这是孩子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理所当然应当珍惜,内心很是纠结,更多的是无助、无奈。
其实,家长不要过多操心孩子的未来,把世界还给孩子,未来的路还得靠孩子自己去走,人们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但人们很难真正放下,孩子就像手里的风筝被家长抓得死死的。虽然我们也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太多干涉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孩子,但人们的内心还是不能完全释怀,总是纠结。面对现实,很是无奈无助,面对未来更多的是迷茫,没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内心很是不能平静,心酸难过弥漫整个心间。
生存,生活,工作,成了新的难题,舒心、顺心成了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也许只有真正顺应了自然,才是人们最好的生存法则。
一份无法保证未来上岗就业的大学和专业,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得不去多考证,为未来考编考公开创更多渠道,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在考试的路上,看似就业渠道多元化,但我们每个人的方向都不明确,都成了“无头苍蝇,东一撞撞,西一撞撞”。
一份无法保证未来上岗就业的大学和专业,留给我们的应该是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一份录取通知书并不代表孩子的未来,只是给了孩子们考编考公的另一把钥匙而已,因为理想的尽头是编制,一张别离的车票写满了辛酸与无奈。
耳边不知什么时候传来“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让我陷入了沉思……
作者简介:
朱天龙,贵州省沿河县土地坳中学,毕业于铜仁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土地坳中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愿望今日》《感念打工者》还有部分新闻发表在《铜仁日报》上,《忙啥新说》发表在《劳动时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