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历史的痕迹
——忆云南陆军讲武堂
文/张杰
昆明的四季,如同春之诗篇,永恒地吟唱着生机与和谐。二月的西山翠湖公园,湖水澄澈,映照着蔚蓝的天空和轻盈的白云,波光潋滟间,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湖畔的杨柳轻摆身姿,宛如温柔的少女,梳理着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海鸥们的羽翼。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到春城,三百里路的行程颠簸并未减弱我探访讲武堂的热情。下了车,沿着熟悉的华山西路,历史的气息在空气中若隐若现。进入翠湖,我心已被这自然之美深深俘获。
穿过翠湖的西门,我来到了心驰神往的目的地——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这里,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交织着先烈们的英雄壮志,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内心的激荡,步入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重温我国近代史上这所著名军事院校的往昔。
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建筑旧址是一栋民国风格的黄色楼房,是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土、木、石建筑,呈正方形的四幢两层楼围合而成,楼内的走马转角通廊,将东、西、南、北楼连为一体。这里,走出了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和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为战乱迭起的近代中国输送了近万名军事人才。在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誉为“将帅摇篮”。
走进讲武堂外门,门楼巍峨高耸,庄重大气,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向我低语,讲述着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风格独树一帜,中式古朴与西式典雅在这里和谐共融,仿佛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门楼上“陆军讲武堂”五个大字遒劲有力,透出一股凛然之气,我内心涌起一股对惋惜岁月的敬意。迈过门槛,眼前豁然开朗,那片开阔的操场映入眼帘,四周的砖石建筑如同守护者静默而庄重。
我继续前行,馆内如同历史的宝库,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详实的照片,都将那段激昂的历史娓娓道来。“抗战英雄纪念馆”尤为引人注目,陈列着的抗战时期照片、文物、以及实物,让人深刻感受到那激昂岁月中,近代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英勇壮举。在抗战英雄纪念馆中,我驻足良久,它们是讲武堂学员们英勇无畏的见证,这些历史的遗物,让我思考着和平年代的珍贵与军人的荣光,那些英勇的事迹让我热血沸腾,心中涌起对英雄烈士的无限敬意,每一件展品都如同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另一个令我过目不忘的是西区“中国远征军”主题展,一幅场景,黑色的断壁残垣上镶嵌着泛金的繁体大字“中國遠征軍”,这一景象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这些断壁残垣仿佛在述说着那场战争的惨烈与不屈。穿越残墙断垣,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幅黑白壁画。画中展现着三名雄赳赳气昂昂的盟军士兵,机械化的战车队伍,以及高空盘旋的战机,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场景。这幅壁画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并肩作战,英勇抵抗日军的情景,仿佛让人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激烈的战争岁月之中去,历史图片和物品展示更是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程,包括“出征”、“对峙”、“反攻”、“云南人民对滇西抗战的贡献”和“远征军讲武堂师生”。此外,“滇军史馆”、“滇军名将馆”等展区,更是让人对云南陆军的光辉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了展览馆,讲武堂内还有许多训练场和设施。当我缓缓走过一幢幢教学楼、宿舍楼,轻触冰冷的墙壁,仿佛能听到当年教官严厉的训斥学员声、学员们响亮的口号声、以及学员们在熄灯后的窃窃私语声。那些年轻的脸盘充满朝气蓬勃,指尖似乎能感受到那些消逝的青春与梦想。加快脚步,我来到训练场地。这里曾训练出英勇的滇军将士,是他们磨练意志,锻炼体魄的地方。站在训练场前,我仿佛听到了那些年轻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看到了英姿飒爽的身影在阳光下挥汗如雨,穿着整齐的军装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一遍遍练习着军事技能,为保卫祖国而刻苦训练震撼着我的心房。这份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荣誉的执着,如从不灭火种点燃了我内心的爱国情怀。他们的壮丽事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惧生死,勇往直前,英勇杀敌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军人荣誉。
在这段历史的追寻中,我与同样怀揣敬意的旅人相遇,他们或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或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那段历史的痕迹。我们交流着,分享着对讲武堂的敬仰和内心感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些历史遗迹,不仅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连接着现在和未来的纽带,这份情感的交流如同春水般温暖而深沉沉。
云南陆军讲武堂,它不只是砖石与木构的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传承。走近它,就像翻开了一部生动的历史巨著,让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愿我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让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在天之灵得以安息,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作者简介:
张杰,男,在读学生,热爱用文学语言文字记录生活点滴,参加过两届省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喜欢阅读余华 李娟 史铁生等作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