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增文|老渤海长歌
序 章
难忘老渤海
一个苍凉的声音,
穿过千里烟波,巡过万家灯火,
在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天空,久久回响:
“朋友,你知道渤海革命老区吗?你到过渤海革命老区吗?你还记得渤海革命老区雄浑壮烈的血色岁月吗?”
在这片积贫积弱的古老土地上,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和劳苦大众,心相融,身相连,同生死,共命运,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血与火交相辉映,理想和信念红泪相望。人民用心血养育了革命,用生命捍卫了革命的胜利,用艰难困苦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
这就是渤海革命老区!
“渤海区”,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片訇响的图腾。
“渤海区”,从冀鲁边区走来,从清河区走来。
中国共产党和军民,冀鲁大平原和渤海,咆哮的青纱帐和黄河,沸腾的歌谣和生命,滚滚的车轮和脚步,无怨无悔地牺牲和付出。长天后土,父老子弟,骡马牛羊,黍粟豆麦,刀枪寒衣,全都前赴后继,穿过鲜血的烟雨、目光的阡陌、烈火的沟壑,浴血疆场,冲破无边的暗夜,拉开大平原长啸的曙光,书写一部浩气长存的英雄史诗。
老渤海的骨头在地下生根。
老渤海的血脉在地上开花。
老渤海的性格在平原屹立。
老渤海的灵魂在平原绵延。
伟大的老渤海革命传统,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起,在世界的东方,共同擎起:
站立的中国……
第一章
在冀鲁边区
(1937年7月——1944年1月。我党创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冀鲁边区军民,对日伪军作战近千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牺牲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基层干部战士群众10多万人,先后向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输送干部、部队近2万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不朽贡献。)
1941年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敦厚沉郁的平原,
倏然展开三千里抗日烽烟……
红色冀鲁边。燕赵慷慨悲歌之气漫卷,齐鲁彪悍血性澎湃,渤海滔天怒吼汹涌。侵略与反侵略,“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摩擦”与反“摩擦”。血肉之躯,筑起中华版图上
“雄鸡的咽喉要塞”。
正义的隆起与搏击:我党先后建立中共冀鲁边区工委、冀鲁边区特委、冀鲁边区党委、八路军冀鲁边区军区。发动盐山县旧县镇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建立冀鲁边区第一支抗日武装,猎猎旗帜飘动凛冽的红。阳信流坡坞阻击战,打响我党山东武装抗日第一枪。发起盐山城、庆云城、乐陵城之战,连战连捷。“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挺进冀鲁边,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沙窝突围战,碎裂的垣壁震落血色残阳。徒骇河之战,八路军教导六旅摆开20里长蛇阵,打垮两万日伪军疯狂进攻,威名远扬。回民支队,奇袭旧城据点,智取姚庄,韩村伏击,赵高庄子歼敌,巧拔苏基据点,花寨设伏,解放齐家务,浮河三捷……铮铮铁骨,嘎嘎作响,迎击沉重苦难。
人性对兽性的抗击:突袭大赵村,杨靖远牺牲。薛庄突围,马振华牺牲。苏庙村突围,吴匡五牺牲。三洄河村农民魏玉杭为保护八路军和抗日家属,壮烈牺牲。惠民夹河村激战,杨忠牺牲。四柳林战斗,杜子孚、邸玉栋、石景芳和干部战士300多人壮烈牺牲。王楼血战,徐尚武和50勇士牺牲。铁营洼突围,李永安、武大风牺牲。汾水王村遭遇战,张搏、杨承德牺牲。小田家之战,8勇士牺牲。杨店村遭遇战,余志远、杨文启牺牲。西大吴村之战,李光前、王哲牺牲。大赵村血案,黄骅、陆成道、陈彪、董兴根、崔光华被叛徒刺杀牺牲……蜿蜒的胴体,冰冷的喘息,承受残酷袭击。
“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
千里沃野:呐喊声,土枪声,机枪声,地雷声,手榴弹声,冲杀声,八路军枣红马的蹄声,全都抖擞起五千年青铜之火的风暴……
烈焰奔腾。雷声轰鸣。闪电狂舞。大雨滂沱。
洗刷一个民族的耻辱!
血水呼啸,染红冀鲁大平原旭日的车轮,发出万道金光,打开
新历史之门!
第二章
杜步舟的红旗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一
(时间:1937年8月13日。地点:乐陵县黄夹镇。人物:杜步舟和战友们。)

杜步舟,鲁北平原抗日怒涛上的跋涉之舟。
步出贫寒的黄泥小屋,步出黑瘦的乡间小路。
28岁的乐陵汉子。躬身,撞击,燃起红高粱熊熊的火。张开双臂的桨橹,嘶哑地呐喊,呼唤众乡亲,走向觉醒的长途。
1937年8月13日,黄夹镇抗日武装起义。
你,扯起一床大红被面,就举起一面抗日的旗帜。
红旗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六团”成立,150多名战士列队,祖祖辈辈的种田人,背上大刀和土枪。刀柄上的红绸子抖动,与飘扬的红旗汇成一片愤怒的火焰。火焰传出一种声音,如铜鼓敲击:“好男儿上前线,誓死不当亡国奴”!
声音响彻黄夹镇,响彻相依为命的村庄和土地。
然后是夜行军,黑衣黑裤。然后是黄昏里的交锋,霹雳炸响,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红旗从哪里来?
是从你教书时帮穷人打官司的豪气中来,从你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言中来,从你担任乐陵县委书记、乐陵中心县委书记的担当中来,从你在乐陵、商河、惠民、阳信、无棣等县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中来,从许家村小学整整一夜的党组织的会议中来,从贫苦农民“红旗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的忠肝义胆中来,从铁匠师傅打造土枪大刀“叮叮当当”的锤声和鲜红的炉火中来……
红旗指处,你带领“老六团”的战士们,匍匐,腾跃,冲锋。五铺战斗,首战告捷。然后,挥师突击,打盐山,袭庆云,攻占无棣,火烧敌炮楼,鏖战武家集,血染徒骇河……
用老枣树一样坚硬的意志,叩击暮色,叩击铁丝网,叩击黎明的微光。
大刀闪烁,骨关节发出脆响,日军的头颅轰然倾落,
为忧郁的故土,奉上新生的祭礼……
四十多年后,以此为原型,作家郭澄清写出长篇小说
《大刀记》!
第三章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二
(时间:1938年8月——1939年9月。地点:冀鲁边区。人物:肖华和“挺纵”战士们。)

挺进,挺进——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奉命率旅机关一部,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从山西兑九峪出发,越过太行山,越过汾河,越过一道道封锁线。一路向东,
背负黑夜,把住津浦铁路的肩,在日军装甲车巡逻的间隙,悄无声息地穿过,
一脚迈入冀鲁边区的平坦和辽阔……
挺进,挺进——
急行军,进驻乐陵县城。县长牟宜之率民众欢迎,锣鼓声、救亡图存的口号声,似苍鹰盘旋。肖华的手与牟宜之的手,完成冀鲁边区国共合作有力地一握:
建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建立冀鲁边区军政学校,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建立沧县、南皮、庆云、宁津等8个县政权。呵护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庄稼成熟,炊烟袅袅。
挺进,挺进——
从山地游击战,转变为平原游击战!
智斗沈鸿烈,团结高树勋,解救“十八团”,韩集伏击战树立平原游击战典范。挖道沟。绝狗叫。三进三出,熊熊烈焰将日军灯明寺据点炮楼夷为平地,大败日军的消息传遍冀鲁边区。
陵县大宗家之战,与日军坂垣师团在平型关大战后第二次正面交锋:沙岗上,枣林里,断墙边,村里村外,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再次重创日军精锐之师。
在商河县与惠民县交界的沙窝村,与包围而来的日伪军展开恶战,挺纵七连拼死反击,掩护大部队突出重围,创造了平原突围战的范例……
瘦骨嶙峋的身影,掠过河流,掠过树林,掠过幽暗的夜色。
挺进,挺进——
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片高粱地,又一片高粱地。一片玉米田,又一片玉米田。一道抗日沟,又一道抗日沟。一群人倒下去,又一群人冲上去……
寒风的手,抓一把战壕的泥土,抚慰抗日勇士淌血的伤口。
恍惚中,小战士听见了爹娘的叮咛,还闻到了
黑面馍的香……
挺进,挺进——
流动的冷月,拉满征战的长弓,发出尖利的镝鸣。
抗日的烽火,在冀鲁边区成燎原之势。挺纵的将士,像汹涌澎湃的渤海浪潮怒吼着,抛洒着鲜血,英勇地冲击,展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钢铁意志。浴血战斗的旗帜,在冀鲁边区,在津浦路上,在渤海岸边——
呼啦啦飘扬。
第四章
马振华,冀鲁边区的“母亲”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三
(时间:1940年9月11日。地点:宁津县薛庄村。人物:马振华和战友们。)

马振华,冀鲁平原上的马,振兴中华的马。
生为中华,死亦为中华。
你,盐山的男儿。放下教鞭,手执信仰的长缨,在马颊河之岸,踽踽而行。
披着白色恐怖的夜色,扮成书客、鱼贩和货郎,走街串巷,撒播星星之火。
旷野深处的流动,
累了,就在芦苇丛中歇息;困了,就在庄稼地里睡下。
在旧县镇,你挽起战友们的臂膀,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奔突中,你咚咚的马蹄,踏响燃烧的星光。
顾不上双目失明的老父亲,顾不上讨饭路上的妻子和幼儿。你和你的战友们,俯身,跃起,奔腾。跃马冀鲁边。刀枪挥闪,吼声震天,与日军殊死搏杀。
在冻僵了的夜的隧道潜行,
八十里转移,八十里突袭……
你穿一身蓝粗布裤褂,鞋子已露出脚趾,
吃着粗糙的糠饭,舍不得吃一个鸡蛋,
一把糖,也要分成三份与战友同享。
昏黄的油灯,照着你的倦容。你半夜起身,喝一碗凉水充饥,为酣睡的战士掖紧被角。
你宽厚慈和,被战士们尊称为“老大哥”“老母亲”。
1940年9月11日,薛庄。村外传来阵阵脚步声和密集的枪声。
大柳、长官、柴胡店、杜集、孟集、黑魏六个日伪军据点的敌人,纠集而来,把你们包围。你和战友们左右拼杀,展开惊心动魄地突围,
死亡的气息在村头蔓延,夜在震颤,
鬼子的子弹,击中了你的胸膛……
马振华,盐山之子,马颊河之子,
冀鲁平原上的烈马
嘶鸣——
震铄千古!
第五章
杨忠,精忠报国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四
(时间:1941年9月4日。地点:惠民县徒骇河畔夹河村。人物:杨忠和战友们。)

你倒在了村外的这片豆子地里。失血的唇,
颤栗。身体,依然朝着向黄河进击的方向。
你知道:你的一个又一个战友已经牺牲。你的战马“小白龙”已经牺牲。
悲痛和泪水集聚于胸,伴随汩汩流淌的鲜血,你向着长天,发出一声
英雄的喟叹。
你倒在了村外的这片豆子地里。失血的唇,
颤栗。你看见:九月的骄阳染红了夹河村上空。近处的硝烟,卷起沸腾的弧线。惊悸的心脏,在喉管里跳动。高高底底的柳树槐树依然站立,徒骇河的堤岸依然站立。你的战士,在田埂上、沟崖下,手起刀落,依然在与日军血战。一波次又一波次地向前推进,密集的枪声如豆荚爆裂。那是一去不复返的
决然。
你倒在了村外的这片豆子地里。失血的唇,
颤栗。你想起: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时的枪炮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风雪和草地,在一一五师“民运工作团”如火如荼的岁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挺进冀鲁边的长途跋涉,深入“曹五旅”改造顽军一致抗日的日日夜夜。
今天,你率部发起打通冀鲁边区与清河区之战。
你渴望:从惠民县老君堂过黄河,与清河区军民会合。
而此时,你却倒在了这片豆子地里,
失血的唇,颤栗。你眼望南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是年,你32岁。
1941年10月13日,一一五师政治部向八路军总政治部发电:二纵队到冀鲁边区,杨忠即任支队司令员,辗转鲁北,坚持鲁北反‘扫荡’战争,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高度的威望,对鲁北根据地之创建,建树了无数功勋。
1946年6月,中共惠民、济阳、商河三边县委、县政府,在惠民县淄角村南建立革命烈士陵园。在你的墓碑上镌刻四个大字:
“精忠报国”。
第六章
黄骅
——冀鲁边区英雄史诗之五
(时间:1943年6月30日傍晚。地点:新海县(今黄骅市)大赵村。人物:黄骅和战友们。)

淅淅沥沥的细雨坠落,黄昏的翅膀坠落。
大赵村,渐入黑暗。
(黑在凝固,黑如土坯老屋斑驳的墙皮。)
去老乡家里借用的煤油灯,还没有取回。你和战友们围坐在八仙桌旁,继续召开冀鲁边区侦查通讯工作会议。小土屋低矮的木门,依然敞开。
(落日西沉,落日在逃避一种预感。)
屋檐上的雨,如泪珠,击响墙根的瓦罐,似发出警示。
而会议,依然聚精会神地进行,
每一个发言,每一句话,都汇聚成一条条抗日的计谋和刀剑。
(而危险,在一寸寸逼近。)
此时,披着蓑衣的幽灵,叛徒的幽灵,人性的恶的幽灵,
穿着八路军军装,
瞒过一道道岗哨,进到了院落。
(警惕性,被熟悉的面孔撕开一条裂缝。)
“黄副司令员在哪里?”
“黄副司令员在正房开会。”
杀手,闪身而入。一声枪响,又一声枪响,枪声如黑蛇狂舞。你和身边的四位同志,刹那间被击中牺牲。两位警卫员,牺牲。四位同志,身负重伤……
(大赵村惨案,震惊冀鲁边,震惊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
黄骅,一代抗日英雄,长眠在冀鲁边区。
英雄的名字,与日月同辉,
而今,成为冀鲁大平原上一个城市的名字
——黄骅市。
第七章
在清河区
(1937年7月——1944年1月。我党创建清河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区,既是抗击日伪军的前沿阵地,又是连接鲁中、胶东、冀鲁边三大战略区的战略枢纽。清河区军民广泛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3年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用一条河流的名字命名:清河区。
在鲁东北大地,卧伏的龙,铁肩担起道义。
黑暗中昂起头颅:我党先后建立中共鲁东工委、清河特委、清河地委、清河区党委。思想的明灯,照亮寒冷的夜空。
抗日武装起义:黑铁山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打响清河平原抗战第一枪。“圣人参军”,汉代大儒伏生第66代嫡孙伏伯言,投笔从戎。寿光牛头镇起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潍县蔡家栏子和昌邑瓦城起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潍县东曹庄起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在临淄组建“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在广饶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九支队”。在益都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在博兴组建“抗日人民志愿军”。在周村组建“八路军抗日独立第四旅”……小清河两岸,抗日军民翻飞的刀锋,闪劈日军的铁蹄。
英勇地战斗:矮槐树村战斗,小清河伏击战,三官庙战斗,三里庄伏击战,柳桥袭击战,攻克博山城淄川城之战,胶济铁路破袭战,桓台花山之战,夜袭周村之战,岳家庄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夜袭高苑城,爱贤村战斗,太河反击战,司家庄战斗,淄河反顽战斗,血战东王文村,纪家瞳战斗,魏家堡伏击战,三打毛王庄,岳家庄战斗,北河战斗,郎家营战斗……大地敲击着硝烟,击碎侵略者一次又一次合围的铁壁。
义无反顾地牺牲:东进胶东,鹿省三在昌邑瓦城镇牺牲。六天雾村遭遇战,王博昌牺牲。花山战斗,胡凤林牺牲。孟家庄遭遇战,韩明柱牺牲。杨家营突围战,刘斗辰牺牲。“太河惨案”,鲍辉、潘建军、邓甫臣牺牲。刘家井子战斗,刘鸣歧、高鲁、耿汉亭牺牲。牛王庄突围战,马耀南牺牲。清河区反顽会战,谭祖本牺牲。刘集突围战,79名干部战士牺牲。王桥战斗,岳华、崔献义和28名战士牺牲。旧口战斗,罗少卿牺牲。军屯村突围战,马同贵牺牲。南下庄突围战,丁一民和30多名战士牺牲。清水泊反“扫荡”之战,王博民、王光廷、耿志武、王相增牺牲。田镇突围战,王丙山、路牟班牺牲。垦区反“扫荡”之战,韩子恒、张仲明牺牲。由家河滩战斗,马函三牺牲……与生俱来的骨气和胆魄,喷薄逶迤大地的战歌。
清河平原,血与火,滚涌,激荡,烧灼。
衣衫褴褛的冲锋,铸成一往无前的雄姿。
守住这家园,守住这赖以生存的土地。
披着硝烟的树林,背倚残阳,背倚苍茫的哭声,祭奠阵亡的英灵。疼痛的村庄,一千次一万次地呼唤:
“魂兮归来”……
第八章
“一马三司令”
——清河区英雄史诗之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清河平原。人物: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和战友们。)

遍地浩劫。灾难和死亡,沙沙地隐伏。
壮士,打开家门,从长山县北旺庄走出:
大哥马耀南在前,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紧随其后。三步一回头,七步一回头,
凝望。大门口送行的老母亲,抬起的那只手,在颤抖……
然后,兄弟三人,走向黑铁山。
黑魆魆的山脊,因你们的脚步而痉挛。
冰冷的岩石,脱胎换骨。人影攒动,裸露的臂膀挥动金属的锋芒。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发起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信仰集合,英雄集合,
举起步枪、手枪和刚刚出炉的大刀,挥动惊雷之震。
跋涉的队伍,如田野上的泥浪,深一脚,浅一脚。迂回,包抄,截击。一场场恶战,在村庄、麦地、壕沟、围墙、坟地展开。战士们手中的刺刀,繁殖怒吼,卷起狂飙,把日军的“太阳旗”渐次斩落。
咀嚼一把铺满黎明的玉米叶子,嚼出故土的香甜。
民谣传唱:“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
穿过弥漫的硝烟,穿过柴垛旁的小路。
刘家井子战斗,牛王庄突围……
1939年7月22日,大寨村血战,日军的机枪子弹突然射来,马耀南壮烈殉国,时年37岁。
1939年10月14日,长山大辛庄之战,遭日军疯狂扫射,马天民壮烈殉国,时年29岁。
1944年8月10日,拔除青城王家庄日伪据点之战,一颗炮弹在身边炸响,马晓云壮烈殉国,时年38岁。
清河无雨,青烟飘拂。太阳的火焰,点燃漫天霞彩,为英雄壮行。
而老家的大门口,老母亲还在那里等待,
滴血的老泪,隐匿于眼角。抬起的那只手,在颤抖——
给远行的儿子送去
温暖……
(未完待续)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