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梦贤集今日事一一论温舒情老师的书法
首先,对温舒情先生书法集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李广顺先生在出版序言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什么地方有民间文化名人,那里就文采焕然,景象别致。而没有这种人的地方,必是了无生机,荒凉成寸草不生的文化沙漠。"这话我非常赞成。
肖家坡是一个闻名于西安城南的文化大村,有着悠久的书法传统,远者不论,民国以来,周德隆、鲁应春、王明新等人,以书法服务于广大乡民,因而远近闻名。温舒情老师则继承了这个传统。
几十年来,温舒情老师为乡党书写了不知多少对联、条屏、横幅、中堂,远及蓝田、长安、户县一带。他创作神态凝重,一丝不苟,一笔一划,从不敷衍塞责了事,尽显他对老祖宗传留下来的汉字和书法艺术的虔诚和敬畏,因而广受乡友们的欢迎。
那么,如何对温舒情老师的书法成就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价?
在我看来,书法分为两种,乡土书法和专业书法。
乡土书法是扎根于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适合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和水平,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因而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以实用性为主,辅之以艺术性的大众书法。
乡土书法属于乡土文化的一种。乡土社会滋养、催生乡土书法,乡土书法反馈乡土社会。
专业书法则更多地盛行于书法界这个小圈子,更多突出书法道统和技法传承,一笔一划强调出处和来路,又强调作者个人意趣和情调的发挥,以艺术性为主,主要为书法界内部欣赏的小众书法,也可以说是局限于书法界这个象牙宝塔的书法。
乡土书法和专业书法的关系,类似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关系。下里巴人虽土,但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应者如云。阳春白雪曲高,但和者盖寡,只能被少数人所接受。
专业书法和乡土书法,都是社会需要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区别,在戏剧里就是易俗社和肖家坡业余剧团的区别,在舞蹈里就是芭蕾舞和秧歌舞的区别,在文学中就是专业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区别,在美术界就是专业画和农民画的区别。
温舒情老师的书法明显属于乡土书法。他世代务农,一辈子都在这片黄土地摸爬滚打。他拿起锄头种地,执起毛笔书情,将乡村的四季变化、葱郁桑麻、婚丧嫁娶,化为了他笔下的勃勃生机、悲 欢离合。他几十年服务于广大村民,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美化了大家的生活,为乡村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艺术性方面,温舒情老师并不局限于某种字体。他在篆、隶、行、楷、草各体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最擅长的是行书和隶书。
更重要的是,温舒情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他笔锋多用中锋,笔划多用折笔,齐整庄严是其本色,变化之中,亦见凝重之气。他的作品,你见不到丝毫的轻浮油滑之象。我们所能看到的,是铁画银钩,是端庄大气,黄土地的厚重,乡野的纯朴,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迎面而来。
这就是说,温老师的乡土书法,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它不像专业书法那样一味追求高端,把自己封闭起来,也绝不像江湖书法那样,失之于媚俗和流俗。它植根于乡土,以实用性为主,又兼具艺术性,这应该就是他的书法广受村民欢迎的原因吧。
字如其人,温舒情老师的书法作品,反映的是温老师本人的性格、经历和人生观。他是一个能人,一辈子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自己创业,奋斗不止,造就了他百折不挠,简单明快,坚毅强悍、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也形成了他简朴明快,刚劲有力,沉稳凝重的温氏书法风格。这种风格深深地带有温老师个人的烙印,在皇甫川周边的书法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虽不能称之为光前绝后,但以前没有,以后可以肯定地说,也不会有。
温老师一生的书法探索及成就,我用八个字来总结:翰墨生涯,泥土芳香。
这本书法集的出版,是我们皇甫川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水清梦蓝皇甫川文化平台才出面承办这个首发仪式。我们平台以搜集整理皇甫川历史,弘扬皇甫川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汇集了皇甫川,乃至包括皇甫三川在内的长蓝二县的文化精英。温老师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汇集成册,是他对自己一生的交待。而对温老师的书法进行客观的、准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虚美,不浮夸,则是我们皇甫川文化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后进的使命。只有这样,才真正是对温老师一生用笔在乡土上耕耘的辛劳和成就的肯定和慰籍。
今日高朋满座,嘉宾如云,使我想起了书圣王義之《兰亭集序》的一句话:群贤毕至,老少咸集。一个农民,出版书法集,这是皇甫川乃至蓝田县的盛事。而大家的参加则更是为仪式增加了光彩。温老师书法集里有一幅题字,叫"应梦咸集",这个梦想今天变成了现实。
说到这里,不由感慨,仿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赋诗一首:
投身墨海即为家,
乡土耕耘忆旧涯。
应梦咸集今日事,
芳香远近温氏花。
最后,再一次为这本书法集的出版,向温老师表示祝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