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091
红色日记本
李勤锋
今年春天去商河,知悉商河今朝酒业有限公司,冠名举办“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心情一直难以平静,祖国七十五华诞,是一个多么庄严的时刻,这个选题,拨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敏感而沉重的琴弦。几个月下来,我怕触摸它,不敢去想、去碰,每次看它、读它,我都热泪盈眶,它成了我心里的巍巍昆仑,滔滔长江。这就是我看到的那本红色日记。
日记本是今年春节,我去看望大表姐时,由大表姐的女儿转我借阅的。知道有这本日记是去年的事。
去年,我要退休了,寻找舅舅的愿望像决堤的海,怎么也按捺不住了,满是白发的母亲,寻找哥哥的愿望成了遗憾,带着对哥哥的思念,走完了86年的人生,在母亲最后的岁月里,她意识到自己的有生之年,寻不到哥哥的下落了,就一会儿哭,一会唱,一会说自己不想自己的哥哥了,一会又嘱咐我:“你一定要去找到你舅舅啊。”
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离开工作岗位,我就立即开启了寻找舅舅的行程,去年国庆节,终于见到了已87岁高龄——舅舅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大表姐——孙清梅。
坐在轮椅上的大表姐一提起自己寻找爸爸就泣不成声,一会叫我弟弟,一会叫我孩子,仿佛集聚了一生的爱恨别离,在这一刻爆发了。
“我爸爸参加八路军时,我刚出生不久,为了保护家人和部队保密,他长期不能和家里联系。日本人投降后,听说他来过一次家,住了几天就走了,从此没了音信,解放后,你妗子收到了政府发的《失踪军人证》,也给了抚恤金,我一直在外面读书,参加了工作,成了家后,你妗子就跟着我,给我看大了三个孩子。我爸爸虽然没有烈士证,不是烈士,可也没觉得是什么事。我和你姐夫都得教学,也没有精力顾及我爸爸是不是烈士的事。到了“文革”,可了不得了,村里派人来,把你妗子抓走了,那天,我正好在学校上课,不在家,你姐夫人单势孤,胆又小,又得顾三个小孩,也揽不住人家啊。我回到家一听六十多岁的娘让人家抓走了,她还是小脚,这么远的路你说她咋走啊?我都急疯了,啥也顾不上了,就步行几十里,赶回村里,闯入斗你妗子的人群。一边护着你妗子,一边和造反派讲理。人家说我爸爸投敌了,说我爸爸跑到台湾去了。为了证明我爸爸的清白,我拿出了国家发的《失踪军人证》,人家不信啊,抄了家,还打你妗子,我一看不行了,才下决心找的我爸爸,找了八年啊!我的腿就是找我爸爸时走伤了,现在只能靠轮椅了。”表姐的记忆已因高龄迟缓了,说起这些事,却是清清楚楚,这段经历给她留下的伤痕有多深、多重,既可想而知,又无法想象、无法形容。
表姐夫看到表姐的激动,心疼地说:“你表姐为了找爸爸,熬了八年,不容易啊,让她歇一下吧,讲起这些事,我从来不敢插话,怕她受刺激。咱有一本日记,记得很全面,从你表姐找你舅舅开始,所有的材料,我都抄录了下来,找出来,下次你带着,慢慢看吧”。
转眼到了春节,我第一时间去给年迈的表姐夫妇拜年,也看到了这本被表姐全家视为生命而珍爱的日记本。

表姐珍藏的日记本的正面照片

日记本的扉页照片
日记本比成年人的巴掌略大,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常被单位用作奖品、奖励先进的那种红本本。鲜红的底色,包上了一层暗红的浆,像是包上了厚重的岁月,这层后加的浆色,使笔记本像压在表姐肩上、寻找父亲的千斤重担,层层年轮写满了故事。寻找父亲的苦难岁月里,日记本陪伴着孤独的表姐,走遍了大江南北,爬过了山山水水,历尽了千难万险,尝遍了酸甜苦辣。当外甥女将日记本递给我的瞬间,表姐略显混沌的眼神,立马清亮了,泪水夺眶而出,口中说道:“就是它,就是它,都在里面,一点不少,这~这~这本子不能离开我”。
看到表姐激动的样子,知道表姐用血泪凝成的日记本,就是她的命,她心里,这就是父亲——自己没有见过的、日思夜想、用命寻找的父亲。我不知所措,接日记本的手停住了。我想接,那是母亲念叨了一辈子的哥哥啊,我又没法接,那是表姐为抗击日寇、解放全中国而牺牲的父亲啊!
“就是它,就是它,都在里面,一点不少,这~这~这本子不能离开我。”表姐一直重复着
表姐夫看到表姐激动的样子,对她说:“这小本子,跟了咱几十年了,也该见见天日了,咱姑在世的时候,给表弟一直念叨自己的哥哥,让咱表弟拿去,再整理一下,写出来,对咱爸爸的亲人、对后代,也好有个交代啊”
“就是它,就是它,都在里面,一点不少,这~这~这本子不能离开我”。
表姐不停地说,日记本已是她的命,看到日记本,她就会想起自己寻找父亲的艰苦历程,想起父亲的战友对她无私的帮助和亲切的关怀。
站在一旁的外甥女说:“妈,表舅也是自己人,他看看日记,把您寻找我姥爷的事写出来,不更好吗,让表舅拿走吧”
“表姐,您放心,我只是借阅,或者想想办法,再复制一下,让您寻找舅舅的事迹和舅舅为国牺牲的故事留下来,我知道您保存这本日记不容易,放心,我一定要保管好。”
表姐同意了我的意见,千叮万嘱地让我一定要好好保管。
收到日记,回到家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只读了几页,我的泪就止不住地淌了下来,我看到了舅舅的老战友,为了证明舅舅的牺牲过程,和表姐一样,相互寻找,相互印证,一封封信件,都浸透着那份深厚的战友情,读了几页,我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周身被舅舅的英雄事迹感染着,被舅舅战友们那份责任感染着,被表姐的执着感染着。
我把笔记放在了床头柜里,拿东西盖好它,生怕它被日月消磨掉丁点儿气息。有时在夜深人静时,再把它取出来,慢慢地打开。
日记的塑料皮封面,连同深褐色的包浆吸附着岁月的记忆,封面上的《红卫日记》四个字,原来的烫金已寻不到了,只留下了字迹轮廓,扉页正中写着表姐的名字“孙清梅”三个字,第一页是留白,从第二页开始,便是用隽秀的行楷誊抄的舅舅的战友们为证明舅舅牺牲写的一封封的书信,他们虽然都身居高位,担任要职,可是为舅舅写的书信材料,都是他们自己亲笔写成的,日记本的最后一页写着“延安文教用品厂出品,长横杠下面是:70克五厂书写纸50开100页”。
日记本中,有一位舅舅的战友给表姐的信感染了我:“清梅:现在你就是我的亲侄女吧,关于你父亲孙武同志牺牲的情况,我已在给刘群的复信中写了,我和你父亲是45年在渤海公校时认识的,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渤海公校结束,我去临淄胶济路沿线开展新区工作,你父亲分配在渤海行署司法处工作,48年一月底,为了配合二野三野解放整个河南地区,即随军南下,当时是步行,我们从惠民走到邯郸,从邯郸插到太行山。为了安全我们去河南是从太行山走的,那时,前方还在打仗,我们边行军边帮助群众生产,到河南已是八月初,当时,河南省政府在河南鲁山县,我们是在宝丰分配工作的……”。这封信是舅舅的战友王廉泉老前辈于1972年8月31日写的,他为舅舅牺牲不厌其烦,出具了多份书面材料。
与舅舅当时同在渤海行署工作,后来在山东省黄河河务局任副厅长的崔光进老前辈,也在1972年3月23日,出具了与舅舅一起工作,舅舅任垦利县司法科长的证明材料。
山东莒南县人庄春远老前辈,是与舅舅一起南下,一起到开封开展接收工作,后任开封市革委会副指挥长。他是坐接收开封的第一辆车进城的。出具的证明是:“我是1948年随陈毅带领的南下工作队,从山东渤海出发,路经邯郸、长治、濮阳、洛阳等地,我们是在豫西分配的,当时分配地点是:江汉、豫西、桐柏、豫皖苏,我是分配到豫皖苏的,这个地区的领导人是宋任穷、彭笑千、吴艺甫,去的时候是48年9月份,开封是十月份解放的,解放的第二天我们就分乘三辆汽车接收开封,路过淮阳时,因天雨路滑,到淮阳南面外,第二辆车翻了,牺牲了十一人,淮阳县委开了追悼会。”
与舅舅同乘一辆车的崔玉华老前辈,与舅舅挨坐,有幸得救,出具了舅舅牺牲的详细证明材料。
还有与舅舅在渤海行署时的战友,后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的王海一老前辈,深情地回忆了舅舅在担任阳信县司法科长时带病坚持工作的样子。
特别是与舅舅一起工作,解放后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后又下放到苍山县人民法院的张力民老前辈出具的材料,是我第一次看到战友对舅舅的评述:
“我与你父同在一起工作一年多,总的印象是:孙武同志革命意志坚定,工作认真细致.责任心很强,艰苦朴素,为人直爽.对同志很热情。”

张力民同志为我舅舅写的证明材料截图

王海一同志为舅舅写的证明材料截图(一)

王海一同志的材料截图(二)
我崇敬地保存着日记,每每打开,都是止不住的泪水。通过日记我了解到舅舅是早于大批干部南下、而由陈毅元帅率领先行南下的“南下工作队”成员,这支“南下工作队”,为解放全中国大批干部南下,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在国内革命战争史上,还缺乏对它的记录和研究,他们一起牺牲的干部均是县级以上级别,用当时致悼词的干部的话说:“这次损失的干部比一次大的战役还多”,也从舅舅老战友的回忆中,了解了舅舅使用化名的过程。
从商河今朝酒业有限公司回来后,我就一直想把这个日记本的故事写出来。
今朝酒业有限公司,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却致力于红色血脉的传承和赓续,冠名举办庆祝建国75周年的征文活动,我想用这个日记本的故事去怀念为共和国的诞生而牺牲的舅舅,感恩舅舅的战友,感谢为寻找舅舅落下腿疼、坐在轮椅上的表姐。
作者:李勤锋,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退休工人。山东省写作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中国改革》《山东青年》《山东老朋友杂志》《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青年报》《济南日报》等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