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柏林禅寺
(外一首)
■文/彭宇文
汉时初月晚唐风,帝梦岂无凭?西行孤旅,观音东渡,燕北禅宗。
王朝兴替佛常在,行脚问苍生。四钵净水,千秋香火,万点繁星。
七律·古刹中兴
古刹中兴燕赵间,
晨钟暮鼓越从前。
烛摇汉月真空远,
柏沐唐风紫气旋。
玄奘从师来悟道,
归云改律向禅天。
报恩法会无忧地,
素昧平生也是缘。
【题记】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赵县(古称赵州)城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至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始称观音院,后几度易名。南宋称永安院,金代称柏林禅院(缘起赵州和尚以“庭前柏树子”示人),自元代起称柏林禅寺。这里曾是古燕赵地区佛教中心,史上很多高僧在此修行,尊为“赵州祖庭”。上世纪90年代,柏林禅寺经过大规模重修,再现香火鼎盛之恢弘气象。
【注一】帝梦: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帝梦金人,遂遣人赴西域求佛法。三年后得佛像及梵本经卷60万言,以白马驮入洛阳,始建白马寺。至献帝时,在徐州大起浮屠寺,又于赵州建观音院。后者以供奉观音菩萨而闻名遐迩。
【注二】行脚:指僧人为寻师求法而云游四方。晚唐高僧从谂(公元778-897年),80岁行脚途经赵州,邑中耆老僧众恭请驻观音院。他在此卓锡40年,于120岁圆寂,人称“赵州和尚”。他弘法利生,化干戈为甘霖,燕赵二王争相供养之。由此,赵州禅风,法流天下。
【注三】四钵:《普曜经》载,佛成道时,四天王各献一石钵,佛受之,重叠为一而用,故称四钵。
【注四】玄奘:俗称唐僧(公元602-664年),唐代著名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他曾来到赵州观音院,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这里是玄奘发蒙启迪之地。
【注五】归云:即归云志宣禅师。金代,柏林禅院一度被改为律宗道场。归云禅师在此主持法席,革律为禅,由此宗风大振。
【注六】报恩法会:即柏林禅寺每年举办的三大法会(上元节吉祥法会、中元节报恩法会、清明节水陆法会)之一。2012年8月30日,笔者前往柏林禅寺参观,正好赶上中元节报恩法会,有幸目睹了这一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