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厚热心的故乡人 8月16日,我回老家,一日办好几件事情。所遇皆贵人,他们都是家乡憨厚的热心人。
60年代末,老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柞水县,他先后在政府的几个部门干行政工作。所以他在柞水有很多老同事老朋友。尽管离开柞水40年了,他却仍然怀念那里,与朋友常有微信联系。
一周前,老伴让儿子送他去我的故乡柞水,参加老朋友王华哲76岁寿宴暨庆贺乔迁之喜,并邀我同去。
前天,一位网名“金钱河”的老家文友,阅读我的文章《金钱河,难忘的记忆》,他有兴趣。他说,文章写发生在他家乡的事情,读来甚觉亲切,他阅读两遍,并在文后给留言:“刘老师:7月25日,你写《金钱河,难忘的记忆》已拜读。你父亲劳动锻炼的地方,是我家的邻村。《凤镇中学校志》记录有你父亲。刘承平1971.9-1973.8,在凤中教学。我是凤中七九届高中学生,已退休在家。若方便加微信,说一下凤中往事。”
于是,我们互加微信,以文会友。互相了解对方,我知道这个文友名叫赖光林,是一位退休干部。却不知道如何称呼,就暂且称他赖老师吧。
赖老师是位热心人。由于我文章写到的两位好心人,曾经帮助我。我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还有我记不清,流经肖台乡的那条河流,是金钱河,还是金井河。所以咨询赖老师。
他回答了两条河流,金井河发源于丰北河,流经曹坪至杏坪,再向下流就是金钱河。他帮我答疑解惑。
赖老师还主动,查找党台三队的党队长,名叫党学义。
同时查找文中写到的又一个好人,即暴雨中与我同行的那位凤镇中学的学生。他名叫陈昌水。 赖老师还查清楚陈昌水家住牛槽沟太山庙,以及陈昌水在肖台中学任教的合影。不幸的是年仅26岁的陈昌水,已于1978年死亡。我慨叹好人陈昌水,生命如此短暂。不堪回首,留下的只有遗憾。
赖光林老师还电话采访党台三队的党学文,了解70年初,我父亲与其他几位老师,在党台三队劳动锻炼的真实情况,比我知道的还要详细全面。我非常感动。赖老师真是一位热心人,做事一丝不苟。
聊天中赖老师说,以后若要回柞水一定告诉他。网聊,感到赖老师是位热心肠的好文友。
我告诉他:“明天回柞水,还打算向柞水捐赠两本书。”
他知道我回柞水,并想捐赠书籍。赖局长建议把书籍捐赠给县委档案馆,可以永久收藏。他提前联系好档案馆接收捐赠书籍之事。
8月16日早6:30分,我们由西安启程,于8点到达柞水县政府大楼,恰好上班时间。
素不相识的赖局长,加微信只一天,我们就在政府大楼外面见面了。他轻车熟路,带我们直接上政府大楼,来到县委档案馆。
(北京大学收藏《2023华语文坛风云人物年谱》)
(柞水县档案馆收藏《2023华语文坛风云人物年谱》)
馆长赵绪芝带领几位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我直把捐赠的两本书《2023风云人物(年谱)》与《乡情乡韵》,递交给赵馆长。因为两本书分别入选了我的两篇文章,叙写我故乡的故事,回忆一代商洛名师我父亲的事迹。两本书发行不久,是我提前预购的新书。
(柞水县档案馆馆长赵绪芝)
赵馆长分别填写了两张《收藏证书》递交给我。郑重其事,很有仪式感。
然后,馆长让工作人员为我们拍照留影。
赵馆长还要我简介一下自己,准备发布一篇消息,报道我来捐赠书籍的新闻。我马上照办,因为我最近正忙出版社自己的散文集。手机保存着提前写好的作者简介。我加了馆长微信,随手复制粘贴转发赵馆长。赵馆长也是一位责任感强的热心人。她表示这两本书永久收藏。我非常满意。
我向家乡捐赠书籍,我感觉做对了,完成了我的心愿。档案馆把写有我父亲文章的书籍永远收藏,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这是我的心愿。我打算自己将要出版的两册散文集,出版发行后,我还要捐赠故乡!
因为我文集中有不少文章,写的是过去时代的柞水故乡。还有父亲中篇小说遗作,以柞水溶洞为内容,以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现实为背,再现当年的历史故事。
今天上午,翻看赖光林老师赠予我两本自己编写的书。看了赵桂林的《序》,我进一步了解赖光林老师:“……,赖光林同志曾先后多次被省市县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读完这篇《序》,我才知道这位文友,不是普通之人,而是一位善长写作的文人。还是一位退休好局长。我该称他赖局长。
赖光林局长曾任柞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县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现在县政府慈善协会工作。
赖光林局长也赠送我两本书是自己编写的。
捐赠两本书顺利,要感谢赖局长牵线联系,还要感谢赵绪芝馆长的热情接待!
第二件事也办得很顺利。我梦寐以求想得到《柞水县志》。由于居住西安,来故乡柞水很少,而且每次回老家,总是匆匆忙忙。
从前老伴在柞水县政府工作。儿子就出生在这里。我多想看看县政府的模样,以及我们曾居过的地方。然而找不老县政府的地方了。因为旧建筑全部拆除,筑匙新的办公大楼。因为有赖局长带路,我们才不至于迷路。
多年没来县政府,现在既然来了。我想到去柞水县史志办公室一趟。恰好赖局长办公室慈善协会就在县史志办公室的对面。赖局长陪我,见到史志办公室余锡政主任。
几年前我电话联系过余主任,也加了微信,只是还没有见过面。见到余主任说明来意。
一是了解下次修志情况。余主任做事认真谨慎。他说下次修志还没有开始。我转发父亲的相关材料,他都保存在电脑里,下次修志会把我父亲补修进去的。
(县史志办公室主任余锡政主任赠送《柞水县志》)
二是我想索要一本前次续修的县志。余主任满口答应。余主任取来一本《柞水县志》送我。
接过县志,我十分激动。这是一本厚重的家乡史籍。我说“非常感谢余主任。”却忘了问问这本书的订价,没有给钱,就拿走了。事后才想到,我咋是这样,白要贵重书籍啊!我要再向余主任说声谢谢!
第三件事,就是与老伴一块去,庆贺好友老同事王华哲乔迁之喜与76岁生日庆典。
老朋友王华哲曾是柞水县司法局长。后调到检察院,是正科级副检察长,现已退休。他乔迁的新居,恰好是县政府新建的家属大楼。距离县政府办公楼很近。儿子陪我俩一起来到老检察长王华哲的新家。
家里十分热闹,每个房间、客、餐厅都聚满了客人,却没见主人。这些客人,竟然全是陌生面孔。我想我们离开柞水到西安工作已经40年了。我们是上世纪的老人,如何认识这些年轻的晚辈呢?还好,一会儿王华哲不知道从哪里走出来,去一间卧室。虽然有些苍老,但我一眼就认出他来,忙让老伴向他报到。他安排我们坐在落地窗旁边。然后安排厨师给我们做饭。
(王华哲 黄英瑞 赵旭东)
望着装修漂亮的140多平的房间,我感觉很豪华。由落地窗玻璃向外望去,室外是后山。山上风景秀丽!高楼后面是高耸入云的一面山坡。满山覆盖高大碧绿的耳树。满眼葱绿苍翠,特别养眼!室外空气新鲜,氧气充足。这是一个养生的好地方啊!
瞬间华哲家人端来两大盘水饺。韮菜肉馅饺子,爽口美味,我们先饱餐一顿。
吃罢,感觉房间人多闷热,老伴告诉华哲,我们出去看看县城新变化。他叮嘱我们,午11点半,去柞水县新世纪酒店二层聚宴。
出县政府家属院,儿子驾车来到乾佑河边。沿乾佑河东岸滨河大道,向南而行。
从前熟悉大河已不是昔日的模样。宽大河滩的大小乱石,不见了踪影。绿色的河水却被两岸高大河堤夹于其间,平静流淌,没有一丝波纹,水面平静得似面镜子,又像一条绿丝带。
昔日乾祐西面的村庄、农田、土坡都没了踪影。取而代之却是高大楼房的林立。奇怪的是人们把高楼盖到山坡、山顶上去了,像高塔,像寺院。河东、河西都是街道、商铺。两岸衔道由数座高大桥梁连通。柞水县城也成了水城。
这就是我的曾经熟悉的故乡,却变成陌生的模样。
老县城原来只有一条南北街道。如今也是高楼林立。在街上,我不认识任何部门、单位。但唯一清楚的县政府在街北。我妹妹家在街南。方向没有改变,就一直由北向南,可以走到妹妹的家。
儿子由于前夜失眠,他生怕睡过头,忘了送我们去柞水。这会儿他困乏难耐。走进二姨家,一头躺在弟弟床上呼噜大睡起来。他说只想睡,不想吃宴席,让我们走时,切勿叫醒他。
中午11点,老伴的又一位老领导好朋友打来电话。他送我们一些家乡土特产,让我们把车开到吃宴席的地方,把礼物放进车里。然而,儿子呼噜大睡,又不让叫醒他。因为返回他要驾车。我也不能叫醒他。开不了车子。咋办?我有腿疾,只好缓慢步行去酒店,好在距离近,一会儿走到了。
在酒店一楼看见老朋友老书记黄英瑞。他和老伴曾在一个单位工作,他是书记,老伴是文书。一块工作了几年,是一对好搭档。黄书记后来调往柞水县农税局,职务是局长,也就是主管农业税收。他现在也退休了。
见到黄局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把送你们的四件礼物放在二楼服务台了。吃完宴席,离开时,你们记得带上它。一盒核桃油、一盒手撕腊肉,还有两盒柞水好木耳。全是家乡土特产。
(黄英瑞局长赠送已出版发行的著作《悠悠终南山》
见他累得喘不上气的样子,问他咋回事呢?他说自己患了肺气肿,已经很严重,经常呼吸困难。我感到我们来,太难为他了。他患重病,还拎着四件沉甸甸的礼盒,不知他家有多远,但他空手步行都呼吸困难,不敢想象双手拎着东西有多费力,而且还送到二层服务台。我真为黄局长的健康担心啊。
多么憨厚实诚的老领导,老局长啊,为了朋友却不知道顾惜身体,他这样劳累,让我过意不去啊。
五月份,知道黄书记在西安西华门中医院住院。我们特意去看望他`。不巧他一早离开医院回家了。 这次仓促出门,不曾带礼物送亲友。却让朋友这样尽心尽力替我们着想。我从心底发出真诚的呼喊,替黄局长向天再借三十年。让黄局长女儿长大出嫁,安享有外孙的欢乐!
酒宴结束,我与妹妹速去她农村的家。完成第四件事情。
中元节快到了,我父亲安葬在二妹家附近。往年二妹总是提前几天,为父母烧七月半纸。昨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日,我们要求妹妹等我回来一块完成这件事情。
有儿子驾车方便,二妹叫了外甥女景颐同去。妹夫在家里等候。
傍晚时分,妹夫在院墙外面画圈。然后,妹夫与我儿子,同时给我父母。他父母,还有我奶奶焚烧火纸。烈炎炙烤得他们十分难受,他俩却不让女性去做。妹夫说纸钱只有男人送的先人才能收到。所以只能辛苦他俩人,我们却是旁观着。相信他们的孝心会感动先人的英灵。
昨天,急急忙忙并顺利办完几件大事。
下午妹和外甥女留我们吃饭,住宿。儿子说他还有事要忙。我担心太晚通过秦岭终南山最长隧道不安全。于是不肯因吃饭耽误时间。二妹无法阻拦我们行动,只能送几块自己制作的土猪好腊肉,强行放进车的后背箱内。
我们两手空空而去,却满载而归。带着亲友的厚重情谊,一路顺风,穿越秦岭的十多个大小隧道,旁晚到家。
这次在家乡处处遇到皆好人。文中所写的新老朋友,都是那么热情好客,那么实在憨厚。故乡人多么重情重义!
他们都是我的贵人。愿好人一生平安!
202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