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校门
文/黄纯斌
吾乡之母校,乃大坪中学。其幽匿于山坡之上,被那茂林修竹紧紧环拥,幽静而神秘,仿若世外桃源。初始,其乃宗族之学堂,而后敞开怀抱接纳全镇的莘莘学子。解放后,摇身一变成为官办学府,名曰大坪中学,悠悠岁月,已然逾百年矣。
那老校的教学楼呈回字形之骑楼,土木架构,两层之高。下层居人,上层授课。待吾辈入学之际,窗牖与墙壁皆已斑驳陈旧,那一道道岁月遗留的痕,触目惊心;台阶之石亦遭无情磨损,仿佛在默默叙说着往昔的悠悠往事。楼道间的声响,恰似历史缓缓行过的沉重足音;墙壁上的一道道印记,犹如时光精心镌刻的沧桑纹理。
后山之地,土质贫瘠,唯有马尾松坚毅傲然挺立。松涛阵阵作响,似在深情地轻声诉说旧日时光。微风拂来,松枝摇曳,恰似岁月轻柔之舞。
解放后,学子渐增,新筑六院。旧建筑之东院为男生所居,西院由旧祠堂改建而成,住女生。校园渐广,呈开放式。
图为老东院
东院格外热闹,男生晨起后在宿舍门口沿硬底排水沟排着刷牙洗脸,那交错的刷牙声,绘成一幅独特的画面,成为难忘一景。吃饭时,分别由各班学生轮流把学校厨房蒸好的一钵钵米饭抬到宿舍,学生坐在木架床上吃。有的饭上有地瓜,有的有豆类,五花八门。晚息时,学生躺在床上谈天说地,交流信息,讲古仔,当然也少不了风流一点的学生时常讲点下流故事,闹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图为图书馆
想到我们上学之时,师与生皆甚为辛劳。师居于校内,昼夜操劳,全心全意授业解惑;生有惑则即刻相询,对知识的渴盼那般急切。然而饮食却是那般简约,常为地瓜与咸菜,大米亦稀缺无比。冬时严寒,那薄被怎能抵御冷意;夏时酷热,蚊蝇繁多扰人。学校不通电,学生自备油灯。可即便如此,众人心中皆怀高远志向,欲借苦读改变命运,于艰难之境坚定坚守,向着未来不懈探索。
今时已然大不同矣,楼宇崭新,宿舍华美,窗户熠熠生辉,四处皆洁净宜人。教学之设备亦完备,多媒体助力学业;校园之环境甚佳,四处鲜花绿草繁茂,天空湛蓝澄澈。师与生皆有福泽,饮食丰富,居处舒适。师授课更用心,生学习愈勤奋。 图为读书廊
时光匆匆,自此走出诸多人才。有者考入大学,钻研学术;有者步入社会,施展抱负。皆为国家之有用之才,奉献自身之智慧与力量。他们如学校后山的马尾松,在贫瘦的土地上顽强生长成才。
忆及此,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学校之楼房、山林,以及师友同窗,皆为珍贵至极之忆,永铭于心。那片土地,承载着青春之梦想;那段时光,磨炼出坚韧之精神。即便岁月不停流逝,此份深情永恒不变,此念永远留存。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学校图片由杨裕老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