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冷雨

第5期


李发模,男,194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贵州省绥阳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相继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作家班。曾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市文联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和资深评论家。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共60余部作品,译为多国文字,获省级以上奖20余次。长诗《呼声》获中国首届诗歌奖,被前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百岁元老级诗人贺敬之的门生和挚友,当今中国最有诗人气质和诗歌才情的作家之一。目前身兼中国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会刊《百花园地》的顾问和文学导师之职。
作 家 与 诗 人
文/李发模
作家与诗人是什么呢?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立于万物”。
《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之妙,神与物游”。悟觉世间事,如云似雾,落于心上只是“一种灵性的尘埃”。 诗之意象思维非抽象论述。但,诗是哲学交相辩证,探讨错综复杂人生。是扎根于这个世界创造另一艺术的世界。新诗,纯以意象观照世界,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诗是语言的觉醒,空灵妙语,不能放松对语言的品味和管理。诗在生命的旷野,是诗人那颗被旭日借用的头颅,在夕暮时收回入梦,除雨雪阴天以外,东山天天来借用。什么意思?实则是诗人的思考借用旭日。进一步说,就是诗文总还是要给人活下去的美好。当然,美好于岁月流域,时常也会是哽在河流喉咙的那块石头,是吐不出的块垒。河流的流向,也许会戳向另一座山的脊骨。 对于某些创作,早起的露水也是能淹死人的口水,日出如拳头,砸向乌鸦也会伤及喜鹊。梦里的旭日,和醒来泡在泪水中的落日,哪个更真?创作中,摸到睡意蒙胧和遍体鳞伤的自己了吗?叙述流程中看见历史回眸在“产卵”吗?一些观念的弹跳,听见回流的“深悬”和急流的“追问”吗? 诗之叙事:是推进;表现:像鱼儿回溯产卵的过程。意象的思考与反讽,是存在之我与玄思和哲学中的我,是“人”在这“神”在哪呀?诗是横切和流荡中思辩的折射。 于此,诗像大浪凌空,夕照与白发,秋风与春风,涛响笑谈,是一种写法。又,诗如混沌,茫茫渺渺,自然造化,盘古破鸿蒙,是又一种写法。还,诗味的荒唐言,其中味,泪的梦与痴,贯看兴亡的脆柳,身世类虚舟,还可这样写。 一个梦想与另一个梦想,醒来都是灰烬。人之心力是火焰,火焰的灰烬施肥春红夏绿秋瑟冬白是世界,也是时间的体温。 诗是从时间的粉身碎骨中,找回一小握“体验”,在蒸煮和油煎的嗤嗤声中,温情的肥瘦,夹于世事筷子中的油腻与“顺从”。在一些目光中滴香,那个自己;在一些嘴巴里滔滔不绝,另一个自己;在一些砧板上无可奈何,已习惯了的自己。这一切,是让读者体验舌尖上的冷暖,在不同愿望中折叠的炎凉,其款式,是作家与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