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五十三辑「飘舞的剑」(6536辑)

五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四川省乡试。在出闱前一日,丁宝桢五鼓起床,准备进入科场视察,谁知还未及梳洗,就厥然倒地了。
张夫人急唤人将丁宝桢抬到床上,发现他全身冰冷,目光呆滞。
张夫人:“老爷,你怎么了?”
丁宝桢口舌拘挛了好一阵才勉强说出话来:“恐怕……是旧疾发作了……”
张夫人吩咐家人:“快到青城山,请张羽大师!”
丁宝桢上一次倒床不起是在两年多以前,也就是光绪九年二月。那一次他一倒下就躺了四十多天,家人和他自己都以为再也起不来了,请了好几位川中名医前来就诊,却都久久未能痊愈。最后幸亏请得了青城山一位名叫张羽的道医,才将他起死回生。张羽是张三丰35代徒孙,年岁不大,却有过人的聪慧,他认真为丁宝桢施展望闻问切手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检查,找出了丁宝桢的病根,采用了道家独特的“形神兼养”疗法,针对丁宝桢的实际,以青城山特产的草药配方,再辅以独到的按摩,终于使丁宝桢站了起来。接着张羽又对他传授了青城山开山鼻祖张三丰始创、经历代宗师完善了的如意柔形拳,丁宝桢如法锻炼,还真使长时期的阳亢痼疾得到了抑制。两年多以来都没有再发旧病了。
第二天,张羽请到了。他对丁宝桢又进行望闻问切的检查,眉头再没有展开,还微微摇了摇头。
张夫人:“先生,我家老爷怎么了?”
张羽:“还不十分妨事。”
丁宝桢最小的儿子丁体晋时年十二岁,却也担心着父亲的安危,跟着母亲问:“张先生,我父亲什么时候好起来啊?”
张羽:“不出三天令尊就可好转入初。只是,我就担心他老人家放不下江山社稷,大不忍而乱小谋。如果此次之后再行病倒的话,就真好不了啦。”
张夫人:“老爷,你都听见张先生的话了吗?”
丁宝桢含泪点头。
张夫人:“先生,要不要叫我们家在外的子女们都回来?”
张羽:“尚还不必。”
丁宝桢又点点头。
其实,丁宝桢完全知道自己的病根。
他天生阳刚之气,容易激动急躁,这反映在性格上倒还不是什么大事,然而自从咸丰四年(1854年)因母亲去世回乡,在将近二十年戎马倥偬生涯里,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常常是风雨暑寒,饥餐渴饮,久困无眠,生死攸关,寒湿之气又逐渐从肌肤侵入,透过血肉,扎进骨髓,与先天的阳亢结合成了痼疾。后来在山东巡抚任上,两次治理黄河,海防巡督,又受到了雨露浇淋、洪水浸泡,再后来到四川总督任上的都江堰治理工程、盐政改革,都免不了风里来雨里去,竟使自己痼疾日重。而年岁的增长,更使这痼疾有增无减。
前人云:“忧悲多患,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正是丁宝桢积劳成疾的写照。
张羽一面给丁宝桢捻着银针,一面缓缓而言:“ 督爷,我倒有一个提议,你一定要采纳,说小点,是为了你老的身体恢复和长命百岁,说大点是你老的身体在了,就可以为国家多做事情。”
张夫人:“ 张先生说的必是好主意。请讲。”
张羽:“ 若依小道之意,督爷一定暂时离开总督之位,好好的静养两年,有小道为督爷着意调养,一定可以恢复如初。”
张夫人:“ 张先生此话好很!老爷,我们就向朝廷请两年的假好了。”
丁宝桢经过张羽的针刺和药汤,说话已平静多了:“ 两年不可能,两月尚可申请。”
张羽:“ 也好。小道还有一请。”
张夫人:“先生请讲。”
张羽:“督爷如果还住在这总督府内,总会有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来麻烦你,仍然是清静不了的。小道却想接督爷到青城山上静养,完全离开尘世,让青城山的清气涤祛督爷胸中浊气,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这一提议,得到了丁宝桢和夫人的赞同。于是向朝廷上了《因病请假调理折》。折中有言:“至臣请假期内所有署中日行公事,暂委藩司代折代行,紧要事件仍由臣力疾自行办理。”这就表明了其所谓离开尘世的不彻底性。
不久,圣旨下,同意了丁宝桢的请假。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