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427》「飘舞的剑」(6535辑)

晨间寄语
读书入静,获益良多。练功入静,气血流畅。做事入静,条理清晰。做人入静,细致入微。做戏入静,进入角色,台上演戏,台下做人,演绎世态,演人生,然后演自己。人生就是个大舞台,角色万万千,各选一员,有雷同,是巧合,虽有不同,但是都在变,变得亲近的,那叫机缘,远去了的,形同陌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之差,遗恨终身。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是一番景象…。
人在既定的路上前行,又在拐弯处回头,大半辈子过去,方知多走了好多弯路。不走不回头,又怎么知道那么多的弯路呢?不仅多,还知是废途。废途上废话废说废事荒谬荒唐事,全是过后方知。过后方知也不晚啊,就怕执迷不悟,一头走到黑…。
中元节来临,多是中老年人在忙活,为什么?人的经历说明了路途的坎坷,“不吃荞麦不知粗细”。人在风蜡残年时,更渴望身体力行,富足兴旺。前事无成,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孙身上。身体力行,就是为他们祈福。在忏悔中祷告,在祷告中知错。那些废话废说废事荒谬荒唐事说给自己听,祈求神灵化解,幻想先人保佑原谅…。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有寓意。中元节是阴曹地府的开放,是凡间阳界的朝拜和补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节日既有感恩的成分,也有寓教于乐的意味,很多事,家长做给孩子看,长辈做给晚辈看。现在会做的,都是从前看到学到,过来的。要不然,社会进步了,科学发展了,谁把宇宙中的“鬼”与“神”析透了?做来看了,就是传承,看到的人也会做了,就叫传统,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
做人做事,既有传承,又讲传统,转描淡写是做,浓重演绎也是做。分寸之中见情理,入木三分更有味。中元节里的这种阴阳暗示,是一种扎实的行为文化,也是中国“孝”文化中的浓重一笔,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沿袭多久尚且不说,至少,今人在做。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国人也灵活蕴含。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元节有些特殊,有些物事可能会有变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因为书里记载了、报刊杂志登了、网络电讯传送了、电脑计算机浓缩了刻录了…,最多,是往后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而已的东西,了也未了。
新的一天,早安!
2024.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