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名称历史钩沉
文/湘君
澧水是湖南湘西北一条历史古老的河流,与湘江资江沅江并称为湖南的四大河流,它们共同流入洞庭湖,其江水经洞庭湖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
澧水的发源有北中南三源,在桑植境内的南岔贺龙电站汇合,古代两千多年历史文献一般以发源于桑植五道水七眼泉北源作为澧水正源。不过,现在国家水利与国土资源部,根据大河河源唯远原则,认定发源于永顺万民岗的中源作为澧水正源。本文不考虑澧水河道流势走向,专门探寻澧水名称由来。
通过古籍关于澧水的文字记载,结合湘西的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脉络,和湘西自然地理特征,本人认为,澧水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含义,其背后澧水名称来历也不一样,具体分析如下:
从澧阳平原出土的城头山稻文化遗址所对应八千年前至夏朝,澧水名称更多与三苗部落联盟,在此经略发展云梦水泽洞庭湖有关。在此发展早期,三苗先民,驯化了野生水稻,相对大湘西一万多年道县水稻遗址,澧阳平原城头山水稻遗址所反应三苗先民,水稻技术更加成熟,种植面积更广。三苗是中国上古时期与中原黄帝部落,东部的九黎淮夷部落相齐名的三大部落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蚩尤,在与炎黄部落争夺中原地区失利后,被迫南迁长江以南,然后向西退至崇山峻岭的云贵高原武陵山脉一带活动。而澧水源头的武陵充县历山,是三苗先人昔日途经过与生活过的地区,他们将该大山叫历山,发源该地澧水叫历水。这点从历的甲骨文厤,歷有所反应。“历”甲骨文之意,岩崖之下草木葱郁,水源充沛,三苗先人途径此地,发现此地适应种植水稻豆类农作物,后人便将他们活动过地方叫历山,把发源此山河流叫历水,只是三苗部落没发明成熟的文字,也没有系统文字记录传统。后来入主此地中原汉文化将三苗某些活动轨迹零星不太完整记录下来。这或许便有历山的而没历水之说原因之一。
从传说中大禹治水,历夏朝至西周时期,澧水的由来,从文字角度讲,更多是对澧这个字的理解,查古汉语大辞典,澧,六书属形声字,左水右豊,豊与丰古代语意延伸意转,表示充沛,丰富。现代学者王殿章等在《说文解字新谭》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上古时期“澧水,就是水势浩大,水域物产丰富的河流”。这与大禹时期整个华夏洪水泛滥是不谋而合,这种观点比较新颖,也很符合古代现代澧水水文特征。澧水北源是湖南最大暴雨中心八大公山林区,常年降水量达到2000毫米以上,加上山体高大,植被丰茂,地势起伏不,山体海拔落差大,所以导致梅雨季节,洪水陡涨。而洪水消退沿岸的确是鱼米之乡,茶叶棕叶之乡。这种是解释澧水由来的新兴提法,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本土学者金克剑,根据澧的字形,对澧进一步理解为,左水右曲与豆,弯弯曲曲的澧水两岸,是盛产种植中国豆作植物的河流,它与古代三苗人在此流域活动有关,古代生活在云梦大泽洞庭之滨的三苗城头山澧阳人,他们驯化与栽培了水稻的同时,同时也改良种植长江以南豆类植物,而“充县的充”也具与豆类粮食充足丰产关联性很强。根据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统计,武陵张家界常见野生豆科植物32种,放在全国来说,是豆科植物密集地之一,金克剑对澧水的解释,开辟地名由来植物学溯源方向,具有划时代意义。
金克剑先生在《生长的城市》中还提出,澧水之名与上古传说伏羲氏燧人氏祝融氏神农氏密切相关,他们在澧水流域创造了雷火文化,陶器陶豆文化和蚕桑文化。伏羲氏在今张家界阳湖坪连城山社溪创造了上古三大易书之一《连山易》(又名《崇山易》),据澧水的四季变化创作出易经六十四卦的雷火丰卦。燧人氏根据雷火丰卦,从崇山采集了自然雷电的山火,神农氏则利用这山火教育上古澧水先民烧制出第一批生活饮具与容器,有了这些容器,神农氏便教育大家把多余的粮食,尤其是豆发酵成酒,醢,酪,酢,醴”,他们把装入密闭豆类发酵的两头小,中间鼓的陶器叫豆,豆是古代澧水先民用的较多发酵陶器,因发醇之物多为多余澧水流域的豆类作物,这样陶豆与豆类作物,以及经过发酵形成的酒与醴工艺,就流传下来,而澧水也因多豆,多醴而得名。在过去几十年里,澧水人类古遗址,就出土大量不同时期陶豆,也印证了这一点。
本人则认为春秋战国时澧水名称,与先秦时期东方大国前古庸国(?一公元前612年,定都湖北上庸),及其它南方的流亡后庸国(?一公元前280年,定都今张家界),澧水中的澧字豆应该是鼓的含义,曲是酒曲,美酒之义,表示南迁的庸人在澧水河畔陈列排排庸鼓,用亲手酿造的美酒来祭祀远方的先祖和牺牲将士的缅怀仪式,除了用丰满的美酒,还用从北方古庸先人带来串串玉石来祭奠,然而这种震天庸鼓声,丰盛的美酒,精美玉石,载歌载舞的丰收舞蹈,却引来其它百濮苗蛮人的争夺,双方都摆开强大的阵势,以祭祀社戏最终结果定输赢,其结果澧水两岸,形成鼓声震天两军由对峙变成共联欢的局面,久而久之,当地古人,把这种活动仪式叫澧仪,这条河流叫澧水,故屈原在《九歌,湘君》写道“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或许就是他当年参加祭祀澧仪活动将余玦,余佩扔入澧水河中祭祀先人的具体记录。
先秦时代的地理典籍《禹贡,九州》则对澧水认识为“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洞庭)孔殷,岷山导江江,东至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九澧),至于东陵(岳阳)”。根据上文分析,澧水与沱水并列,那么沱的含义也应具有澧的含义,查现代汉语大辞典“沱,雨势大而急促,如滂沱大雨,也形容水势浩大。”,再接合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江汉。古代指长江,汉水,不用解释,水势浩大。宗,宗庙,在这里可理解为汇总,海不用多义,九江,根据上下文意,可能指今天澧水九澧,也可能指今天洞庭湖。九,在中国古文化之义是多的含义,如九九归一,孔,这里指云梦水泽联接长江狭窄水道,殷,殷实,充实,这里可理解为水量大的长江。
从禹贡九州关于澧水记载,可以初步理解,澧水在夏商西周时期,它的原始义应该是水量充沛,水势浩大的河流。
汉代刘向则认为澧水是因为澧水水波之声多音低弦婉美,如散发澧兰芳香。他在《九叹,离世》中写道“波澧澧而扬浇兮,顺长濑之浊流”,王逸随后注释道,澧澧,波声也。
清代学者朱骏声则在《说文通训定声》解释,澧亦通醴,甜美甘泉之水。唐代陆德明在释文《礼记,礼运》“地出醴泉,澧,本作醴”,澧水是一条甘甜清冽的河流,其水如醴泉,这一方面澧水两岸古代出产盐卤,盐卤浸入水中,有淡淡甜咸味,形似醴泉。持这种观点很多,古代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关于澧最早版本澧写作醴,大概是他喜欢澧水两岸澧兰萱草,美酒沅芷。这或许与澧水两岸先秦时期盛产朝贡物品苞茅有关,古代酿酒多为米酒,因没有现在蒸馏提纯工艺,古代米酒大多酒中杂质较多,酒液浑浊,经过苞茅浸透处理,去掉大部分酒中杂质,增添了自然苞茅的风味。
古代先秦神话典籍则记录,澧与鲵水通用,则表明澧水是出产大鲵的河流。《山海经 中山经十一列山系》记录“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在其后《东次二经》则又记载“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鳖鱼,其状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这种水中动物明显与今天的大鲵,息息相关,目前张家界市桑植被称大鲵之乡。
到了秦代西汉,秦在澧水上游设置充县,向此地充人征收賨布,因賨布最后工艺需要靛蓝印染,就形水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中)山影如靛澧”。自此澧水在秦末西汉初,澧水之名之义正式定了下来。
根据上述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时期对澧水理解是不同的,尤其是先秦时期,,也就造就今天澧兰行吟止戈为武的全面绽开文化局面。
2024年6月30日写于澧水社溪桥畔。
作者简介:朱军,笔名,湘君,男,七O后,土家族,湖南桑植县人,张家界市网络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今日头条》《澧水文学》《澧水之水》《新湖南客户端》《大亚湾文艺》《天水文学》《对联学术》杂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