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庐山诗》与吴国发的《游庐山》
吴国发
2024年8月17日
内容提要: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后来的明太祖)与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那时,朱元璋写下著名的七律《庐山诗》。我游览庐山三次。阅读朱元璋的诗,激发了我的诗兴,遂作五言古诗《游庐山》。
关键词:朱元璋 明太祖 庐山 七律 古诗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后来建立明朝,成为明太祖。
当时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与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陈友谅争夺江山。两支起义军在鄱阳湖大战。在此期间,朱元璋写了如下的七律《庐山诗》。
庐山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一首七律共八句;分成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朱元璋《庐山诗》的颔联和颈联文句优美,气势豪迈,可与毛 主 席《七律·登庐山》的颔联和颈联媲美: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朱元璋的颈联“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显示作者战胜强敌、成就霸业的雄心壮志,其气势之磅礴足以压倒关于庐山的任何诗句。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统治。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1368年—1398年在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开创了“洪武之治”。朱元璋驾崩后,庙号太祖。
阅读朱元璋的《庐山诗》想起了我1970年大学刚毕业时写的一首诗《庐山题照》。
那时,我与初恋女友(后来成为妻子)清华大学毕业,赴工作单位所在的四川省渡口市(后来改名为攀枝花市)。那时,成昆铁路尚未通车,我们沿着京广铁路转几次才到渡口市。我们绕道登庐山游览。摄影师拍摄了一张照片:我们站在正对仙人洞的巨石上,旁边有一棵松树。我在照片背面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登庐山》。我只记得诗中的前四句:
自幼爱运动,而今攀险峰。
脚下踩顽石,头上顶劲松。
后来,我又于2009年与我的儿子游览庐山,2014年与我的同事游览庐山。回忆三次游览庐山的情景,我欣然写下古诗《游庐山》:
游庐山
吴国发
2024年8月17日
自幼爱运动,而今攀险峰。
脚下踩顽石,头上顶劲松。
远眺江水涌,俯瞰湖涛汹。
遗憾三次游,不见九州同。
注1:“攀险峰”,字面上的意义是攀登险峰。但是另有深意。在1966-1967年的WG运动中,广大群众充分享受 结 社 的自由:个人可以建立 社 团 组 织,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甚至千人以上。我建立了“攀险峰战斗小组”。这个战斗小组在清华大学颇有名气,所以后来又出现了“第二攀险峰”、“第三攀险峰”。
注2:“江水涌”,这里的“江”指长江。
注3:“湖涛汹”,这里的“湖”至鄱阳湖。庐山在鄱阳湖的西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