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贵在行
唐桂荣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传统习俗,这一天要给过世的父母烧纸钱,让孤坟野鬼照亮回家的路。泱泱中华,五干年文明,世界唯一;孝道文化,独具特色,历久不衰。当今社会,虽然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的事情时常发生,但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只是极少数人的现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我们,人生只要是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就一定会结婚生子,一定会有双重父母。孝敬父母是每一个人的义务,没有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
我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理工作者,已过花甲之年,现退休宅家。《今日头条》网站发了一个带有讨论性质的话题:公婆生病住院,你会去照顾吗?这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其实,公婆生病住院,对于我们做儿媳妇的人来说,有能力照顾他们,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人总是要老的,今日的儿媳,明天的婆婆,传统美德应该一代一代的往下传。古代《增广贤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说的是小羊感恩母爱,跪着吃奶;乌鸦长大了,能喂养飞不动的老乌鸦。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乎?!
回忆起我的公婆,他们的音容笑貌立即浮现在眼前:公公中等个子,慈眉善目,有点儿修顶,戴着一副眼镜,象个有文化的人。婆婆瓜子脸,齐耳短发,打扮的飒飒刮刮,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公婆都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涟水的贫困乡村,生育五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生病夭折。他们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历经人间的艰难困苦。他们懂得农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因此,千难万难,逃荒要饭,也要供子女读书。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将四个孩子都培养成有文化的人,有两个儿子还读了大学。乡亲们那是羡慕呀、敬佩呀,交口称赞。婆婆被乡政府评为模范母亲。
当四个孩子成家立业,日子过得象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公婆也老了,疾病不请自来了。先是53岁的婆婆被诊断为食管癌中晚期,后是六十岁的公公患小脑萎缩,老年痴呆。面对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公婆,怎不叫儿女们痛彻心扉!唯一的办法,就是治病,让他们延年益寿。我是学医的,又在医院工作,会护理。带公婆看病、住院、手术及放化疗,自然而然地落在我身上。我义不容辞地担起照顾和陪伴的责任,还努力给其他姊妹们作出榜样。
公婆生病治疗,医药费全部自理。我们俩口子的工作单位比较好,但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就三百块钱,开支上也是紧巴巴的。屋漏偏遇连天雨,儿子五岁那年,他爸也因病住院一年。接着就是我的父亲得了中风。这老的老,小的小,家里家外,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我一时喘不过气来。但我是这样想的:咱们家即使遇到困难,生活仍然比生活在农村和县城的姊妹家强,不能把困难向他们家庭推,更不能为赡养父母的事,相互之间踢皮球。那不但伤了父母心,还伤了姊妹的和气。我也是这样做的:钱不够,我将情况说清楚,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向亲友借,暂度难关。那个困难时期,在我们的带领下,姊妹有钱出钱,没钱出人。把父母亲照顾的好好的。老人逢人必夸儿女孝顺,说享到儿女的福了。婆婆67岁去世;公公73岁驾鹤西去。生死有命,天意难违。但儿女个个孝顺,足以让他们含笑九泉。
我在医院做护理工作,从医学上讲,眼里只有病人,无男女之别。因此我服侍老年痴呆的公公,吃喝拉撒全包了。家里人都夸我:四姐太能干了。其实,我不仅仅对父母是这样,对待其他患者也是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医者仁心,是我的职业操守。在医院上班,见到的人比较多,触摸到人情世故和人间冷暖,深深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巨大威力。久病床前无孝子,若缺乏孝文化的支撑,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会找到借口逃脱。那么,家庭矛盾和纠纷愈加凸现出来,年老患病的父母窘境将不堪设想。有的人嘴上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孝不孝顺父母,在医院里就现出原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关键是去践行。
唯愿天下父母,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长命百岁。唯愿家家儿女,都能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