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雕像
李 皓
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半身雕像,在济南市莱芜区吴伯箫学校落成的那天,我端坐在观众席上,恭敬得如同一个初入学的小学生。瞩望着目光如炬、神情坚毅的吴老半身铜制雕像,虽然台上一位又一位各级领导的讲话声不绝入耳,但我的思绪却跑出校园在国内的多个地方睃巡,脑海里一尊尊吴伯箫雕像,电影镜头般快速掠过。我承认,我的大脑当时开小差了。
倾心吴伯箫研究多年,我对全国地各的吴伯箫雕像一直极为关注。

青岛百花苑里是有一尊吴伯箫雕像的。那是一尊吴老坐像。吴老面带微笑,悠闲地跷着二郎腿坐在一架连椅的偏左侧,右边的位置似乎是刻意留给他人同坐的。吴伯箫自 1931 年至 1935年,前后共在青岛工作和生活过三年多的时间。在这里,他谋得了《民国日报》副刊编辑一职,并先后兼任青岛大学教务长室职员和校长办公室事务员。编辑《民国日报》副刊期间,他联系到了当时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和诗人李广田、臧克家、李辉英等,并拜识了在青岛大学任教的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等先生,同时也与孟超、李同愈等交游,并在此写下了《山屋》《话故都》《马》《海》《岛上的季节》等散文作品。1935年暑期,已经在济南乡师任职的吴伯箫,还应约再返青岛,与诸文友共同在《青岛民报》上开辟“避暑录话”专栏,发表文章表达对当时国民党“炎威溽暑”统治的不满。更为重要的是,吴伯箫在青岛的这三年多时间里,还完成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那就是找到了与其两情相悦、志同道合、相伴一生的爱人郭静君。青岛是吴伯箫参加工作后落脚的第一站,它留给吴伯箫的记忆是美好的。吴老能在百花苑中仍旧与闻一多、老舍等20多位与青岛有缘的文化名人同处,想必心情同样是美好的。

烟台鲁东大学校园里,也有一尊吴伯箫雕像。那是一尊吴老站像。吴老身着中山装,一手执书卷,另一手自然地插在裤兜里,面部表情平和自然,旁边还有何其芳、马少波两位同道的雕像。雕塑者似在有意创设一种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吴伯箫一生没到过烟台,按说这里是不该有他的雕像的。可鲁东大学追本溯源,把自己的“根”断定为莱阳乡村师范学校。而吴伯箫曾于1937年1月受命自济南赴莱阳担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虽然任职仅仅十个月,学校就因抗战全面爆发而解体,吴伯箫也遣散学生辗转去了延安。可他在任期间所倡导的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和当今,都是广受好评的。由此,鲁东大学把其当作建校元老请进校园、写进校史,也是顺理成章、不足为怪的。

沈阳师范大学时代广场的汇文楼前,也有一尊吴伯箫雕像。有别于青岛百花苑和烟台鲁东大学的是,这里雕塑的只是一尊吴老半身铜像。沈阳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教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前夕,吴伯箫曾临危受命自延安赴东北,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打前站”。1946年到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当年6月又调佳木斯东北大学教育学院任副院长;1951 年调任沈阳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1953年,沈阳东北教育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吴伯箫担任副院长(主持工作)兼党总支书记,亲自为学院挂牌。在沈阳师范学院任职期间,时值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吴伯箫以极高的办学热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定“教育救国,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信念,呕心沥血,与全院师生一起塑造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沈师精神、“博学厚德,尚美健行”的校训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2021年9月,沈阳师范大学在举办建校70周年大庆时,便很自然地将吴老雕像与学校创始人董纯才、车向忱两位的雕像一起,请进沈师大校园,目的是让全校师生永远铭并深切缅怀这三位前辈和功臣。

泰山长安园里,也有一尊吴伯箫雕像。这是一尊尺幅较大、寄托着吴老遗愿、寓意也颇多的吴老雕像。吴伯箫1906年3月出生于莱芜县吴家花园村,1982年8月病逝于北京。因为莱芜在1992年底升格为地级市之前,曾经是归属泰安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吴伯箫年轻时又多次在泰安活动过,对泰山有感情,所以健在时,吴老也称自己是泰安人,并曾写信与山东文友相约抽空一起登泰山(后因病重未能如愿)。他生前的最大愿望是死后“把骨灰撒向泰山。借机会子女可朝东岳,登玉皇顶,看日出。眺望都没有到过的父祖的故乡”。可以告慰吴老的是,经泰山管委会有关领导首肯,吴老的遗愿实现了!吴老去世后,他的子女们亲手将其骨灰葬在了泰山极顶的探海石边。但由于泰山是风景名胜区,骨灰栖身之处难以留下任何标志。故此,泰安长安园在吴老逝世30周年之际,主动替吴老后人着想,在园区显著位置设立了吴伯箫纪念园,树立起了高大魁梧的吴伯箫花岗岩全身雕像,并在墓穴里放置了吴伯箫生前亲笔签名的吴老代表性著作,从而使得后人们在吴老诞辰和逝世纪念日期间,举办追思活动时有了恰当的去处和寄托,可谓了却了吴老子女们的一桩心愿。
作为吴伯箫先生的故里,莱芜大地上按说也应该有一尊颇为大气的吴伯箫雕像的,毕竟吴老是享誉全国的我国现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老一生创作散文200多篇,仅新中国成立前后被收入全国大中小学课本的就有19篇之多,至今无人出其右。再加上他在教育教学和教材出版方面的贡献,故乡自应该大力宣传他。可说起来就像吴老自己一生命运多舛一样,热心人士的愿望也是前前后后颇费周章的。尽管经过方方面面的建言和诚促,吴伯箫故居已原址保留下来并修缮一新,吴伯箫散文大奖赛也渐有次序多有成就,莱芜十五中也更名为吴伯箫学校了,但前行的步伐似乎一直不怎么铿锵有力!好在坐落在莱芜莲河学校的吴伯箫文学馆先行一步,好在吴伯箫学校的新领导班子卓有见识,两尊规格还不是很大的吴伯箫雕像先后“落户”于这两所学校。可这毕竟离吴老生前惦念的生他养他的故居还有一段距离啊!吴伯箫自踏上工作岗位后,尽管时时处处心心念念,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很少回过故乡。及至晚年想回时,身体状况却不允许了。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啊!
如今,吴老已经故去四十二年了。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故乡的变化是巨大的,高楼林立间,故居的面貌也已焕然一新。让我们虔诚地“请”他老人家回老家看看好吗?无论是落脚故居小广场,还是立身红石公园,我想,吴老的在天之灵,都应当是愿意和欣慰的!
我们期待着,相信总会有这么一天的!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泉歌,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高级编辑。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媒体,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