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宁名宦师佐之父
——师传真墓志铭
兵部右侍郎 张鼎延
(周流宗整理)
导读
该墓志铭对研究师佐家族的历史背景及陈吴师家、韦家及德里张家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师佐是明末清初的永宁县陈吴寨子人,虽然年龄比张兵部(鼎延)小,但也算同时代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师佐正在京城做官,其父在老家病故,其时张鼎延已回家颐养,因此就给这位老人写了墓志铭。
研究这个墓志铭有几层意义:
一是大体明确了寨子师家的来历,他们原为关西阀阅世家,其先祖师应展辗转永宁,因爱金门川山水,遂于明初迁居寨子村。
二是陈吴寨子原为韦家的大本营,韦家自唐朝迁此已历数百年,为永宁望族。师家迁来后,和韦家和睦相处,后来建立联姻关系,以致“师韦不分”,犹如古之“朱陈”。白居易有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惟两姓,世世为婚姻”。
三是交待清楚师佐家人及子女的情况。师佐之曾祖父叫道立,祖父叫讲。讲生两子,有弟兄两人。师佐的伯父叫传蕴,父亲叫传真。师佐也是弟兄两个,其弟名葆,另有姊妹三人,孙辈二人,孙女四人,俨然一个大家族。
四是交待清楚师家和张家也是姻亲关系,师佐之子壮猷聘张鼎延之弟张懋延之女为妻,本身师佐和张懋延曾在明末发起《嶰谷诗社》,张鼎延还为他们的诗集写了序言。由此可见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
五是说明师佐的父亲道德高尚,忠孝可嘉。不因孩子的官位显达而自傲,为人和善,轻财好施,急人所难,在民间享有崇高威望。
六是简要介绍了师佐在出任通州知府期间不畏权势,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
碑文
公讳传真,字涵一,今通州刺史君佐父也。世居砦子村,吾德里北五里而遥。起先有曰应展者,元时为关西阀阅家。洎明革元祚,不自安于庐舍混迹,辟地东走吾邑,爱金门川山水,居焉。村当金门川尽处,中躔一水,北汇于洛,竹木森郁。精堪舆术者,多言形胜。中有韦氏,自唐迄今为望族。数百年螽斯繁昌。公家世与结丝萝,如古朱陈云。应展之后,越数传而生道立,道立生公父讲,讲生二子:伯为明经,曰传蕴,公其仲也。公生颖慧异常,儿与兄明经君同塾受学,父独心器之,钟爱甚。
凡圣贤奥义,同舍子有不甚解者,咸于公平取质,蔚然人望。宗族里党莫不谓公可旦夕掇巍科、膺青紫。无何,母太孺人殁,公性至孝,哀毁累年。会公父春秋高,以失太孺人故,晨夕或不便于眠食匿不示公。公知之,泣进曰:大人以吾母故损眠食,儿安得日事?咿唔为无宜之蠹鱼,致温清缺然用陨越于大人,且读书图进取,为家门也。吾兄学已成,俨然食糈泽宫,家门或可恃无他。遂夺儒业,绝意进取。洎公父殁,其哀毁一如其累年在太孺人丧中也。戚以交备,远近观者啧啧以为师家仲孝。公兄明经君无嗣,公备赀币,劝置副室。不果,卒戒刺史君曰:而祖生而伯及吾两人,而祖实望两支繁衍也。今而伯无子,是两支乏其一,恐不足以安而祖在天之灵。勿谓伯犹父也。刺史用公教、葬公兄、考公宪典备物,竭诚有以哉?
明季逆闯豨突(豨,xi,野猪,形容像野猪一样横冲直撞),癸酉(1633年)迄甲申(1644年)数年(明崇祯六年到十七年)出没大河南北为巢窟。鳏人之夫,寡人之妇,孤人之子,独人之父,靡有孑遗,公家大小独无恙,固侥有天幸哉!贼实感公德而不忍残其亚旅也。公虽不以儒显,而百家诸子罔不究心。竹树森郁中,惟手一卷以自怡,课刺史兄弟读丙夜不少辍。
公居家俭,厌见纨绔膏粱色。刺史君与时彦数十辈为文会,余时笔削焉,复为文序焉。俾吾弟懋延与刺史同修嶰谷旧业,时彦或有过刺史者,滫澻悉于公取择,公与人和,轻财乐施,尝急人之难甚于己。至里党有不率,往往视公之庐舍如畏垒。壬辰(1652年),刺史联捷,公之声益起,公之心愈下。里中春祈秋报,必亲谒之。或有谓公为封翁者,公固谢之曰:吾不任以小子故失故旧也。迨刺史筮潞河,迎养署中,潞河为神京咽喉地,从来宰官大僚冠盖望于郊,甚至猴冠虎质,作威福以哃喝长吏如家苍头,百求而百遂,百求而不一遂则锒铛随其后。今虽约束惟严,而皇华接踵,羽檄交驰,昼夜疲于奔命。
会今上加意旧人,割畿辅近地赐从龙卫士,四履无尺寸民籍,刺史君以空囊应不时之需。外艰王事,内筹亲养,戛戛乎难之。公正色曰:小子难乎哉!受命之日而身非吾有矣!吾自有里中春祈秋报,事可安,而弟葆可以伺朝夕,小子勉乎哉?吾不忍以一日禄养累而已。慨然策蹇反里舍,比抵家时,作书以恪职勉。刺史自谓其健眠食,而实不能一日忘刺史君也。谢一切干谒事,但含饴弄孙,课次君读益力。公年愈高而德愈茂。邑大夫高其行,先后举乡饮大宾者三。刺史君列公状,谓孝以事亲,悌以事长,敬以持己,诚以待人。克慈克严,知言哉!
公生于万历丁亥(1587年)十一月初三日亥时,卒于清顺治乙未(1655年)年二月二十六日辰时,得年六十有九岁。娶刘孺人,生丈夫子二:长即刺史君佐,顺治辛卯(1651年)举人,壬辰(1652年)进士。授通州知州,娶韦邦宁女,邦宁即自唐迄今数百年本村望族,与公家累世丝萝者。次葆,廪膳生,娶武生员张焜女。公生女三:长适邑廪膳生杨国杰;次适段国宾;三适韦生芮,芮亦邦宁族也。孙男二:长壮猷,佐出,聘余弟邑廩廪膳生懋延女;次奋猷,葆出,未聘。女孙四:佐出二:长许字项城司训赵于莘子应华,次未字。葆出者二,俱幼,未字。
刺史兄若弟谋卜,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十七日葬公祖茔之次,具状请志铭曰:
胡然一老,百行是常。积之弥厚,闇而愈光。为政一室,为德四方。维天眷德,二难并芳。诸福方茂,翩然翱翔。岂其奢券于后日而啬守于生前?岂其以无不足者留之世而以有余者还之天?巍巍三尺,惟君子之阡。
顺治十三年腊月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