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090
故乡的青纱帐
李召新
年少时就听老师给我们读郭小川先生的《甘蔗林,青纱帐》。那时,总觉得诗人的情感跟我隔着十万八千里。他向往的是绿油油的玉米地,我关注的是那金灿灿的玉米粒儿。长大后才知道,南方的甘蔗林与北方的青纱帐,代表着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而我,少年不知愁滋味,想的只是啥时候能吃顿纯玉米面的窝窝头!青纱帐,不就是村外那片玉米地嘛!
古语说,“稀谷密高粱,玉米一锄杠”。那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种植标准吧。因为肥料不足,稀稀拉拉,高矮不齐、黄娇赖气的玉米棵,让人看着就来气。还有一部分光长棵、不长槌的空棵。虽然被我们小孩子捧为“甜棒”,可它毕竟长不出粮食来呀。上边年年喊跨黄河、过长江,可小麦、玉米加起来也平均不到六百斤。然而,如今光一季玉米就能达到亩产一千五百斤。是呀,不光产量高,庄稼长在地里的时候还格外养眼。整齐得像豆腐块似的方田,隔几百米就有一条生产路,且纵横交错。路的两侧是茂密的生产林。从春天到冬天,乡亲们像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精心耕作着属于自己的土地。挥汗如雨,播撒希望,把个百里平原涂上了色彩。随着季节的变换,田野里不断地发生颜色革命:从青青的低矮的麦苗,到齐腰深的碧绿的麦浪,再到褐色的麦穗。小麦收割后,该着玉米登场了。先是在褐色的、闪着银光的麦根里钻出嫩绿嫩绿的小苗。这可是新的希望呀!人们精心伺候这小苗,给它浇水、定苗、除草······一天,两天,三天·····小苗们就像刚上小学的孩子,排着长长的、直直的队伍。不到半月功夫,田野里已经布满了绿色,把个土地盖得严严实实了。然而,正当小苗要喝水的时候,天旱了起来。五天,十天,半月······,小苗们翘首期盼,庄稼人更是急得团团转。眼看着一场雨要下来了。人们赶快把早已买好的化肥装上车,披上塑料布,骑着三轮车,往地里奔去。把白花花、水晶般的化肥颗粒追到了小苗的根部。眼看着雨水洒落在小苗上,庄稼人摸一把脸上的雨水,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老天爷,谢谢啦!”
一场透地雨后,田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玉米苗长高了,变黑了,粗壮了。虽然它们又在经历着高温酷暑的考验,然而一旦夜幕降临,立刻精神起来,开始了它们的成长时段。夜深人静,你若到田间里来,就能听到玉米拔节的“铮、铮”声。如果找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长势,用“茁壮成长”再准确不过了。
故乡的青纱帐,一片墨绿,一望无际。故乡的青纱帐,生机勃勃,满怀希冀。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沐浴过壮丽的朝阳。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今天,再读郭小川的诗句,我不再青涩,不再激昂。而在我的脑海里却记起一次难忘的青纱帐里的劳动体验。那一年,初中还没毕业的我,周末要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我们几个同学找队长去要活儿。哪曾想,正赶上队长犯难。玉米治虫打药的活,派谁去也派不动。为啥?天太热,活儿太脏。“干活?你们?正好,你们去给村西的玉米打药吧!”为了给家里挣点工分,贴补点家用,我们几个一咬牙、一跺脚,竟然同意了。那一天特别热,为了不让玉米叶子擦伤身子,我们穿着长袖褂,扎着裤腿角,带着苇笠、还有队长发给的口罩。全副武装后,只剩下两只手、两只眼睛露在外边了。背起二十来斤的喷雾器,举着喷头,摇着手柄,我们向一丝风也没有的玉米地走去。这时的玉米已经长得比我们的个头高多了。闷热,沉重,还得使劲摇、往上举,那个难受劲儿就别提了!因为没有风,还得走快些,好带起一点风,使药雾尽量落在玉米的叶子上。只是有一点不用担心,那就是我们前进的速度不会慢。因为湿热难耐,谁不想快点走出这倒霉的玉米地?谁不知道这个时候最凉快的地方是地头呀?!刚开始,我们还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地干。很快,我们找到了窍门:到了地头上,歇一歇,再喝点水。然后,起身,背上喷雾器,憋着一口气,手脚并用,径直往前走,不停留,一口气干到头······再歇一歇,喝点水,准备着下一个来回。终于,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十八亩玉米的治虫任务。队长前来检查,见我们真的完成了任务,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你们几个小孩子,干了一回大人们也难以完成的活儿。我决定奖励你们,给你们记一次整劳力的公分。”“好!我们能干大人的活儿了!”大家激动地欢呼起来。走,咱们下湾去!大家跑着跳着往村南的水湾奔去。一个个不管三七二十一,“扑通、扑通”的往水里跳······
故乡的青纱帐啊,你曾接受过我的汗水,我也曾分享过你的芬芳。这次难忘的生活考验,让我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懂事了。我们的父老就是顶着烈日一天天地劳作,没有选择。小小的玉米苗就是在阳光的烤晒下日夜不停地生长,周而复始。要是没有那次的经历,我怎么会知道“地头上最凉快”这一难以置信的真理呢?
当我将要写完这篇短文的时候,巴黎奥运会的火炬已经熄灭。我懂得马龙的六块金牌是怎么得来;我知道郑钦文的脸是怎么红的;我明白,中国跳水队是怎么才把金牌牢牢挂在自己的胸前的。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该热时就热,该冷时就冷。。不冷不热,长不出好庄稼。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今天的故乡也特别美。你看看那百里平原上,绿色无边。农业合作社、大型企业,家庭农场,机械化、现代化的种植模式、机耕机播,智能灌溉、无人机治虫,让父老乡亲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阳光充足,雨水充沛,肥料充盈。故乡的青纱帐,正孕育着一场丰收的盛宴。我们真的要感谢天公,毫不吝啬地把纯天然的绿色泼洒在了故乡的大地上。
时光只争朝夕,大地美轮美奂。故乡的田野如诗如画。只是今天的父老乡亲们,再也享受不到我那青纱帐里打农药的“热情”款待了。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农民的劳动方式也在变。美丽的、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啊,你正和我的父老乡亲一起,用心、用情、用脑、用力把百里平原打扮得更加美丽。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