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戏楼【主持人】江南
【时 间】2024年8月16日
【入选诗人】
马文斐、李树长青、邢剑君、张建刚、李良英
李英发、青青小草、李吉伟、辞镜、吴会茹
古月、樊更喜、阎晓文、乔安娜、西鋂铃铂
魏风仙、彭珍海、汗牛、董剑鹏、书剑斋主
周会蕊、刘海平(高山)、杨国堂、小陈、
天涯牧秋、赵章柱、枯藤小草、蓝色皎月、
侯聪利、唐朝小雨、杜海欣、兰庆宣、张洪艳
马连山、田若冰、江南
戏楼
文/马文斐
曾经这里
是那繁华的焦点
锣鼓声声
唱响了精彩画面
生旦净丑
演绎着人间悲欢
座无虚席
喝彩声震彻云天
那精美的雕梁画栋
见证着曾经的灿烂
华丽的幕布被拉开
故事在台上尽情悲欢
可如今繁华已经散场
戏楼变得冷落又荒凉
灰尘覆盖昔日的荣光
寂静中记录岁月的感伤
空荡荡的座椅上再无观众
只有风偶尔吹过破旧的窗
那曾经的热闹仿佛一场梦
留下这旧戏楼在时光中守望
戏楼
文/李树长青
方寸之间呈现出悲欢离合
行头翻飞,声腔宛转
一场场精彩的人物传奇
断桥边游湖借伞情入高潮
村东头便有闺女私奔
光棍也轻敲过寡妇的门
时光打开折扇忽见柳暗花明
布景假山走出男女主角
天上曲穿过牡丹亭飘逸的水袖
不知何时乡下戏楼不见了
只留长满野草的土台
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戏楼
文/光禄乡韵
一群毫不相干的人
在戏楼上进进出出
叫人情不自禁
看脸色行事
一张脸
给了戏台
而另一张自己
却藏在心底
戏楼
文/张建刚
这岁月的大舞台
演绎了多少人生的悲喜剧
蓝天作幔。秋天的背景下
所有的鼓瑟琴弦都是道具
生旦净末丑
我们各自进入自己的角色
去扮靓生活中的自己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我不断变换身份,去抒写——
一个老生常谈的传奇
戏楼
文/李良英
故事发生在从前
或者,不断衍生拓展
在大大小小的戏楼
广泛流传
你不必亲自去体验
戏楼,一点点打开你的视线
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多少酸甜苦辣,善恶美丑
成就了戏楼不竭的望眼
如今,戏楼渐渐淡出热点
每个人,每一天
都在自己搭建的戏院
上演,戏楼里
难以重复的人生事件
戏楼
文/李英发
戏台上,一些故事
咿咿呀呀走来走去
古老的戏楼
比看戏的人,都要老
风吹过,素色的
传说开始梳妆打扮
戏中宝刀未老
戏里水袖飘飘
戏里戏外
始终有一座楼醒着
戏楼上的人想走下来
却走进了百姓的心里
玉堂春·戏楼
文/青青小草
画梁纱账,古韵悠悠音像。幕起灯明,粉墨登场。
百态千姿,演绎人间事,曲韵声声韵味长。
座上宾朋沉醉,台前歌舞扬。
戏里悲欢,幕落终成梦,岁月沧桑话暖凉。
戏楼
文/李吉伟
东厢出西厢进
一通锣鼓,一片掌声
演绎着尘世间悲欢离合
唱戏的是来去如风
看戏的瞪大眼睛
一声叫板划破夜空
背插锦旗,手执马鞭
越千山,跨沟壑
千军万马,威风凛凛
三英战吕布,含泪走麦城
儿想娘来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
六月雪,清风亭,四郎探母尽孝心
唱尽人生苦辣酸甜事
突然回眸,只剩一座空楼
四梁八柱里任平生
戏楼
文/辞镜
风自顾自的锤击舞台上的鼓面
字正腔圆的跨过一扇吱呀作响的门缝
几米宽的舞台,几步便走完平生
此刻,敲一声惊堂木
鲜衣怒马的英雄扬鞭而来
青衣老旦,大大小小的身段扑面而来
舞台旧了,戏楼里的心跳还拥挤
探听了百年辉煌的历史
也探听了沧桑的各色人生
戏楼
文/吴会茹
戏楼灯火映红妆,古韵悠扬绕画梁。
台上丝弦传旧事,幕间粉墨换新章。
笙歌婉转情难尽,鼓点铿锵意未央。
多少英雄豪杰梦,都随终曲化沧桑。
戏楼
文/古月
故乡的戏楼就伫立在那里,像在向我们诉说往事。
那副孤独百年的样子,展现着乡村的忧郁。
在我遥远的凝望里,时光已从它身边悄悄溜走。
它沉默的样子,像一封写给陌生人的信,却有着出人
意料的凄美。涉过忘川,那孤绝的气息,
也熟悉的让人心疼。因为它曾面对黑暗,拥抱
光明。而自己内心,却被更多的人审视。
庸常的日子,这里上演过无数的出将入相,上演过
生旦净末丑,上演过赤橙黄绿青蓝紫,
只要一开腔,无时不在倾诉,乡音的美丽,
我知道,那里安放并留恋着一种深情和期待。成为
我们共同的乡愁。它们或叙述,或抒情,都在记忆里
闪着绿色的光芒,成了我们乡村文明的一部分。
此刻它来到纸上,成为一面镜子,一定有挣扎,
也像风一样带走了许多的东西,也携带了众多的时代,
曾引领我们疾走,就像是时间本身。
它曾飞过山河与岁月。前世今生,这就是我对
故乡的认识,也是我对故乡戏楼的认识。
戏楼
文/樊更喜
唱戏的和看戏的
都走了
人们还习惯叫它戏楼
没有几声唱腔
单凭穿楼而过的风
已不能打动人心了
没有几段身影
单凭几根柱子
已支不起戏楼的厚重
乡亲们开始在戏楼前平地凉晒五谷
没有五谷可凉晒了,那些杂草
挤进来唱戏,有的窜上了戏台
戏楼
文/阎晓文
人生如一台戏
一出生就登上戏楼
上演着生旦净末丑的角色
在人生的舞台上
你是主角也是配角
是演员也是观众
演戏的只顾演
把自己演成疯子狂人
用疯狂的笔法去写意人生
看戏的进入角色
把自己看成傻瓜
戏里的悲欢离合
与自己息息相关
傻瓜傻瓜 能救中华
戏楼上下
多少人在装疯卖傻
忘记了自己姓啥叫啥
戏楼
文/乔安娜
夜幕降临
星光点点
仿佛是旧时光的灯盏
戏台之上
空无一人
却似乎还能听见那悠扬的唱腔
青衣花旦
生旦净末丑
一个个角色
在记忆中轮转
他们或悲或喜
或怒或嗔
演绎着人间百态
世事炎凉
灯光未亮
观众席已空
但心中的舞台永不落幕
那些曾经的爱恨情仇
在心间回荡
久久不散
戏楼
文/西鋂铃铂
自己给自己唱戏,不需要道具
生活处处是戏台
戏楼里的戏
是演给别人看的
有时候,麻木地活在虚幻之中
看别人的生活,流自己的眼泪
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
竟然有戏楼。让我很惊讶
又让我不惊讶
人啊,只要活着
就需要演戏,也需要看戏
戏楼
文/魏风仙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生活给我们搭建了一座大大的戏楼
从一出生开始你就成为一个角色出现在戏楼之上
你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时刻都被人关注着
从有人为你擦干眼泪到有泪自己擦有苦自己咽下
从有人为你喂饭到自力更生到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从儿子、丈夫、父亲到你参加工作后的职务
你的角色不停地转换
时间永远是一条主线
把你一生的碎片串联起来
一场大戏紧锣密鼓从不歇场
你只管拼尽全力饰演好每一个角色
但你永远看不到结局
你是演员,别人都看着你
你也是观众,同样看着别人
但你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
你所演的你所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在这座戏楼上
你可能是主角
也可能是个很不起眼的配角
但这不能抹杀你辛苦劳碌甚至卑微懦弱的一生
在一阵悲伤的哭声和凄凉的唢呐声中
你这一出戏落下了帷幕
戏楼并没有因为你的离开而闲下来
芸芸众生接着在戏楼上演,在戏台下看
戏楼
文/彭珍海
空旷的戏楼前
有一丝落寞萦回
旧时的残影里,流淌着童年的欢喜
那些灯火亮起的日子
如铿锵的锣鼓声,沸腾了农家人的心里
多少次修缮衣装渐变
青砖古瓦成为梦中的印迹
有时赶庙会,灯火与音响仍会喧嚣
台下熙攘的观众
在熟悉的鼓点中绽放欣慰的笑容
不再是单一的戏曲
摇滚、歌舞、说唱也轮番登场
孩子们在台下追逐
每个角落都有活泼的身影
老人们在人群中找寻熟识的脸庞
戏楼是一段历史
记录了台上台下的欢笑与泪水
还有时代更迭的变化
曾经的那些观众
心中长出独特而亲切的情结
如今,戏楼已不是唯一的焦点
而记忆却无法抹除这道风景线
那些色彩与旋律的和谐
陪伴我走过无数个难忘的日夜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永远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戏楼
文/汗牛
故乡山村,不问有多少人口
光景再穷,也想建一座戏楼
赶庙会,唱大戏
演电影,开大会
当年,俱乐部比赛来表演
如今,红白喜事都请吹歌班
有谁知,一座小小戏楼
竟然阅尽百姓古今乡愁
乡翁有话,说书唱戏劝人心
文化有道,琴棋书画传古今
一座戏楼,通着乡村小康路
一年光景,开心总有秧歌鼓
戏台
文/董剑鹏
多少年过去了
村东的古戏台
一根雕花的栋梁
仍旧沉沉地架在我心中
上面的油彩花
从不枯萎
开了半个多世记
开成了我不败的记忆
我曾在她身上攀爬
她给了我儿时快乐时光
攀爬时蹭上的满脸灰尘
至今,还是覆在我脸上灰色的皮
戏楼
文/书剑斋主
戏楼上
许多鬼声势浩大地在唱
令人不解的是
只有钟馗一人一剑追上戏楼
戏楼
文/周会蕊
一曲霸王别虞姬,
千古未了悲欢戏。
剑舞红尘终落幕,
英雄美人泪别离。
戏楼
文/刘海平(高山)
戏楼还是那座
古朴典雅的戏楼
不知道它何时有
只记得它经历了无数个
风霜雪雨春秋
如今还怡然自得在那停留
戏楼没变
变得是唱戏和观戏的人
记得小时候三天两头唱
唱戏人每次登场都很入戏
尽情展示自己的歌喉
而观戏的人很陶醉享受
大冷的天却舍不得走
可如今啊,戏楼虽还在
只是唱戏的人却少了
看戏的也多是些老妇和老头
不是戏唱的不好
而是多数年轻人为了生活
不得不拼搏漂流在外头
愿戏楼的戏能天天有
愿观戏的人群中能多些
年轻人和小朋友
愿它能给人们
带来更多的快乐留住乡愁
这是无数人的梦寐以求
戏楼
文/周雪平
人间烟火气息
以及生旦净末丑一遍一遍上演着
而今的戏楼被网络取代了
时代更新的齿轮拉开差距
岁月里矗立的老戏楼
在日月如梭的时光里
不改初衷
戏楼成长路上
偶尔孤单
时而辉煌
台上演着不同的角色画着不同的装
举手投足都是写照
每次出场都借助戏楼的背景
活在梦里,梦究竟有多长
活在清醒里嗅嗅花香
活在当下,不计过往
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戏楼的名字很单纯
单纯到让人想起它
就想到将相王朝
想到贵妃醉酒
想到从古至今的朝代
延续着角色的春秋
戏楼
文/杨国堂
在时光的褶皱里
戏楼静立,斑驳的墙
诉说着往昔的绮丽
台上,戏服斑斓如霞光初现
水袖轻扬,舞动了千年的风烟
生旦净末丑,轮番上演悲欢离合
每一声唱腔,都是灵魂深处的震颤
台下,观众如潮,眼眸闪烁
仿佛能穿透戏幕,看见另一段人生
掌声与喝彩,交织成夜的华章
夜深了,戏终人散,灯火阑珊
戏楼空空,只剩下风在轻叹那些故事
却在观众心中留下永恒的画卷
戏楼
文/小陈
七十年代末
故乡人成立了戏班子
引进了丝弦
年轻人大显身手盖起了戏楼
我堂哥 我四叔都在戏班子里
家家都有唱戏的人
穆桂英挂帅 对花枪
那么多戏 逢年过节唱了一场又一场
英业扮演奸臣 哲子扮演忠臣
夕琴 俊莲扮演老旦 咿咿呀呀唱半天
梅菊演花旦 装杨排风 啊吧吧 台词简单
容子开场前唱四十五分钟的小二姐做梦
村东的夕君 村西的世怀
谦谦君子 都是好嗓子
菊田 竹因 志廷一伙人负责敲鼓 拉二胡
那是红红火火生活如戏的年代
戏楼搭在老槐树下 一开场
十里八乡的乡亲背着板凳都来捧场
戏里感受人走茶凉
戏外体验尘世冷暖
戏楼
文/天涯牧秋
台下早已经空无一人,
尽管长梁已有了裂纹。
一根白发躺在裂缝中,
仍有着兰草的淡淡香味......
廊下台柱,一根根笔立着,
濡染的砚墨正在书写青山。
历史的堆砌从幼稚长到成熟,
引诱了多少声音在这里凝聚。
石头的细胞挤出时间的脂肪,
它们从世上走,在帝王家挖。
掘出久远的梦翻腾着亘古情,
让故事铺垫所能描述的曲调指数。
用月光碎片认领完整的夜晚,
那时,主角在后台揽镜自照。
虚无的桃花开在不为人知的鬓角,
将疯长的颜色,压在自己的舌尖。
风从树梢下来,那么安静,
唱腔的演绎拥有着半壁江山。
那血性的根脉和屋上的炊烟,
回旋在老屋与铺满石子的小径。
除了民间跳动的音符,还有
整齐节奏的鼓点敲打着记忆。
那些个被汗水打湿的岁月和经历,
疼了心,也碎落了一地尘埃。
但千年晕染过的腐朽骨骼,
还是没能迈出一块石头的昏黄。
招惹的欢笑挤破一面锣的声响,
只能抬手臂擦擦那些垂泪的眼眸。
其实,艺人在出售别人的故事,
也是在演绎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
观众呢,或一边听,一边燃烧,
就这样,搭起了悲欢离合的道场。
不识字,亦能让传奇名字。
一个跟着一个从墓穴爬出。
时间虽然消化了他们的皮肉,
可思想,还在骨头里燃烧。
演员站在拐弯提着一盏灯,
这光亮就蛰伏在历史的拐弯处。
此时,我压低声音喊了一声,
似乎有人从台上探出头来......
一场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把相遇与分别都敞在泪中。都是
在轮回里一遍遍演绎人生的故事,
凝视台上,不再想来早或来迟......
戏楼
文/赵章柱
一群老人坐在戏台下 一个孩子 挤在其中 那是七十多年前的我 正看《張羽煮海》的情景
还是爱看戏曲频道 看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 一个个粉墨登场 风骚卖弄
有八部京剧 屡唱不衰 不论声腔舞蹈 还是剧场布景 谁能和她媲美 能这样把历史的心弦拨动
戏楼
文/枯藤小草
“人间尤物是青衣”
旧时的女子容颜姣好
从旧时光里走出来
暗香浮动
还有丰神俊朗的翩翩公子
哭啊哭啊 哭笑不得
生啊死啊 生死两难
光阴最是握不住的沙
戏楼在落满尘埃的旧墟中
依稀听到幕后戏子低唱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戏楼
文/蓝色皎月
村子不大
不大的村子里
有一座古老的戏楼
每年正月里
戏楼就焕发生机
红对联帖起来
红灯笼挂起来
锣鼓唢呐响起来
皇帝登上台
小丑跳出来
青衣老旦走出来
你方唱罢,我方唱
戏楼这个大舞台
一年又一年
弹指一挥间
不知道何年何月
戏楼忽然沉寂下来
锣停了,鼓歇了
皇帝老儿消失了
只有戏楼在风雨里
摇摇欲坠
戏楼
文/侯聪利
戏楼,乡村春光
涵养着一方雅俗文化
河北邦子,河南坠子和京剧,秧歌
都可以登台亮相
有《苏三起解》的蜿约凄美
也有《包公》刚直不阿,坚定的扮相
老旦青衣,黑脸,红脸和俊俏的书生
一拔一拔走来,走去
故事的情节
在锣鼓,板胡,二胡和横笛之中拔高
唱腔高吭激昂,主角声泪俱下
唱戏的总是那么寄情
听戏的易入境,一声叹息,几声叫好
从这里聚集,又从这里散开,街巷闲谈
状元,探花,榜眼的悲欢离合
“狗头铡”“虎头铡”不过也是曲终人散
戏楼
文/唐朝小雨
令人叹息的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都被包公带到戏楼上唱戏去了
戏楼
文/杜海欣
人生就是一场戏
生旦净末丑
演绎的都是我们自己
多少欢喜多少悲哀
从文字中走出来
然后梳洗打扮
在铿锵的锣鼓声中
追溯那个曾经的过去
都说唱戏的是疯子
看戏的是傻子
其中的道理
只有经历的人才懂得
半世痴狂半世癫
酸甜苦辣咸
只能自己去评断
戏楼
文/兰庆宣
锣鼓喧天 ,喝彩声声
生旦净末丑,轮番上阵
戏楼里又开启了
人间的悲喜剧
人生如戏,现场直播
戏楼外,又是一番景象
人人,都不自觉入戏
上演,真正的精彩
戏楼
文/张洪艳
对于城市来讲
过去唱戏的地方就是戏楼
对于农村来说
过去唱歌的跳舞的地方
就叫戏台子
多少年过去了
村委会前边的古戏台
没有了以前的热闹
搭在戏台四周的陈旧木头架子
依旧深深刻在老百姓心中
那个很土的戏台子
也承载了当年的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
她没有雕梁画栋
没有粉墨油彩
可她从不枯萎
也曾绽放过辉煌的时刻
每当村里的文艺宣传队晚上演出时
我便与兄弟姐妹早早去占有利的地方
去享受儿时的快乐时光
别看这个戏台子不起眼
比不上城里的流光溢彩灯光璀璨
可她依然吸引着村里的一群老人和成双结对的青年男女
还有活蹦乱跳的孩子们
由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排演的《智取威虎山》的情景
还依稀记忆着
这个小戏台子
上演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影像
留下过委婉动听吹拉弹唱锣鼓铿锵的音弦
时过境迁
物是人非
儿时的记忆留在了这个戏台子上
然而记不清什么时候
戏台子没有了往日的喧嚣
鼓停了
锣歇了
吹拉弹唱销声匿迹了
只剩下这个土面的戏台子
依然在风雨中孤独挣扎
摇摇欲坠
戏楼
文/马连山
楼空人静 只把往事剩
颓墙残瓦 多年无人用
当初刀枪剑戟 锣鼓喧天
哼咳咿呀 歌舞升平
好一个盛世家园 娱满廊庭
而今断壁颓垣 戏楼孤零
时代把艺术和欢乐丢弃
生活压力困扰重重
人生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
只是多了悲怆少了激情
每一段 每一折
苦咽心头 含泪无声
戏楼沉寂 戏无剧终
尘土覆台 演绎有影
过去的和现在的 都在继续
看到或看不到的 仍在幕中
净旦生末丑 念唱吹打功
是喜是忧 是悲欢是恢宏
无需去看 去助威 有掌声
戏楼还有 文化后承
相信有一天 修缮一新
一场大戏登台
新时代需要社会繁荣
民族文化复兴
戏楼
文/田若冰
风,用温柔的手指
掀开戏楼被尘埃轻掩的竹帘
唱念坐打穿越时光而来
舞台的中央走着生旦净末丑
走着英雄,美人,贤臣,良将
走着奸佞,小丑,两面派……
闹哄哄你唱罢我登场
唱情仇,演沧桑
无数次从戏中找寻自己
无数次跟着戏中人欢笑,流泪
戏楼站在那,望着戏里戏外人
一言不发
一言不发的它,在人们记忆
长出永恒的翅膀
戏楼
文/江南
人生如戏
每一块瓦片都曾经与
舞台上下共鸣掌声雷动
戏如人生
有腾达就会凋零
又有多少观众与这戏楼
一起聆听自己的喜乐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