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色葆初心
——记济阳区一等功臣盛善元
王良杰
2024年4月19日下午,风和日丽,微风不燥。当第一书记盛善元再次走进济阳区垛石街道姜窑村时,大街上,玩耍或忙碌的男女老少,都纷纷上前与他握手打招呼,一声声“盛书记好久不见,大伙可想你了”,让同行者真切感受到了姜窑全体村民对一等功臣盛善元发自内心的拥护与爱戴。盛善元是如何做到如此受群众欢迎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舍生忘死立军功
盛善元,男,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人,1974年1月出生。他从小就胸怀大志,有强烈的报国之心。1992年11月,征兵工作开始后,他说服亲友,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北京军区密云某弹药仓库勤务连的一名列兵战士。
入伍后,盛善元时刻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自觉履行军人义务,刻苦钻研军事技能,关心他人,心系仓库。入伍仅4个月,盛善元就被仓库树为军事训练标兵和学雷锋标兵。1993年4月7日下午,仓库南山百米处突发山林火灾,严重威协着千亩果园和两个自然村。如果火源继续延伸,弹药仓库也将被殃及,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仓库安全和驻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盛善元听到火警后,抄起灭火工具迅速赶赴失火现场,与仓库官兵一起投入到残酷的灭火战斗中。由于山高坡陡,风猛火旺,整个山坡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扑救工作异常艰难。盛善元先后十几次被大火包围,他奋不顾身地冲到火势延伸最快的地方。火舌烧焦了他的头发,烧着了他的衣服,他全然不顾,一次又一次从火中滚出来,全力阻挡火势蔓延。熊熊烈火把他的身体烧得皮开肉绽,使他无法站立,但为了保全弹药仓库和两个村庄的安全,盛善元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滚压烈火,继续与猛火搏斗。由于风大草茂、火势凶狂,周围又严重缺氧,盛善元从300米的高山上滚落下来,最终昏死过去。当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救出火海时,他的衣服全被烈火烧烬,整个面目已难以辨认。战友抬他下山途中,他苏醒过来,还努力张开被大火烧焦的嘴,艰难地说:“不要管我……去救火……”驻地群众接到火警后,迅速赶来,经过军民近50分钟的浴血奋战,大火才最终被扑灭。
盛善元被战友救出后,整个人面目全非,生命垂危,被送往北京军区某医院进行紧急抢救。经过7天7夜的抢救,盛善元才慢慢苏醒过来,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大火扑救了吗”。由于烧伤惨重,盛善元的面部已严重变形,头部肿得像个面盆,不久他又陷入昏迷之中。在北京军区某医院抢救的半年里,盛善元先后进行过5次烧伤创面治疗的大手术,其中头部取皮4次,被移植至烧烂的腿部;肚皮取皮1次,移植到面部。5次大手术,对于一个重度伤残生命垂危的病人来说,每次都是生与死的较量,每次都是精神濒临崩溃。由于身体受到严重感染,盛善元由住院前的121斤减至70多斤,只能卧床靠人照料。多次的烧伤与手术导致身体反复感染,溃疡面难以愈合,最后医院领导建议转院治疗。
1993年11月,盛善元被转运至河北省承德市部队某医院进行疗养,并进行心理疏导。命运总是眷顾那些热爱生活的人。经过该院短暂的治疗,盛善元已能站立了。由于盛善元的面部毁容严重,在体能恢复较好的状况下,需要进行面部整容手术。为此,部队联系北京军区总医院为盛善元进行面部整容手术。盛善元前后进行了4次整容手术,其中左面部2次,右面部1次,下颌1次。右边整容手术需要从腹部取皮,移植到右边脸面。一块腹皮的切面竟达到了长40厘米,宽20厘米。整个手术前后持续了6个多小时,缝合600多针,光缝合就花去了2个多小时。期间麻药早已失去了效力,手术只能在盛善元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切皮、刮皮、缝针的声音,盛善元听得真真切切,脸上的血直往他的耳朵里灌。这是多么残忍而又极度痛苦的手术啊,也是常人都无法想象的惨状,但是盛善元硬是咬紧牙关挺着,不吭一声。手术结束后,盛善元凭借着一股顽强不屈的超人毅力慢慢挪下手术台,自己再艰难地一点一点地挪到了小推车上,在场的所有医生和护士们都惊得目瞪口呆,齐声感叹:“这个小伙子太坚强了,从未见过如此坚强的战士,不愧为立过大功的革命军人!”但是当盛善元到达病床后,钻心的病痛折磨让他又昏迷了一天一夜。
自古英才多磨难。从1993年4月7日到1994年12月,盛善元住院期间,进行过多次大手术,光输血就超过了10000毫升,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经军区医院鉴定为伤残军人。但是作为军人的盛善元凭着一股顽强的生存毅力,坚定的革命信念,一次次坚强地挺过来,充分展现了军人坚韧顽强的不屈风采。
为表彰盛善元不怕流血牺牲,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突出事迹,弘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93年7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后勤部授予密云某弹药仓库勤务连战士盛善元记一等功一次。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盛善元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并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1994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各界领导亲自到医院慰问救火英雄盛善元。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救助。盛善元的英雄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国林业报》和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进行过宣传报道。在和平年代,盛善元舍生忘死,用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初心使命,完美地诠释了一名军人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无愧为一等功臣这一崇高的荣誉,也为济阳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济阳历史上谱写出了一曲生动感人的英雄赞歌。
转业助残献爱心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1996年12月,盛善元从部队受伤后,身体落下严重的残疾,已不适应部队服役,最终结束了光荣的军旅生涯,转业到济阳县民政局工作。他虽为荣立一等功的功臣,但在办理转业手续时,却没向部队索要任何报酬和要求。1998年5月,盛善元又调到济阳县残联工作,成为了县残联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那时县残联刚成立不久,办公地点极不固定,各项工作亟待完善和提高。但是作为一名复员军人,盛善元却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进了单位,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常说:“回到地方,更要服务好社会,服务好残疾群众,自己一定要努力改变家乡残疾群众的面貌。”盛善元作为一名残疾人,对残疾人的困难有切身体会,因此他对每位走进县残联咨询或办理业务的残疾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呵护与关爱。当一位位残疾人走进县残联办公室,盛善元都会端茶递水,嘘寒问暖,耐心解释政策法规等,尽最大力量为各位残疾人服务。
1999年6月,济阳县残联搬进县房管局5楼办公。一天上午,毒辣的骄阳高悬,晒蔫的柳条低垂着,空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盛善元正在办公,办公室门突然被撞开,一位蒙头垢面的男子闯了进来。盛善元吃了一惊,定睛一看,这位男子大约50来岁,佝偻着身子,身穿一件破旧的蓝色长袖中山装,满身油渍,脚上拖拉着一双破旧的老式布鞋,几个脚指头倔强地露了出来。盛善元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忙问:“你是怎么上来的?”男子喘着粗气费力地吐出一句话:“我用手和脚爬上来的。”随后又感叹道:“残联办公楼这么高啊!”盛善元见状,赶忙跑到门口去搀扶他。盛善元把满身散发呛人气味的男子扶到联邦椅上,但见这位男子胡子拉碴,面容憔悴,眼神中满含乞求的目光。盛善元赶忙给男子倒水。等男子喘息过来,盛善元耐心地询问男子的身体状况与家庭需求等。经过一番沟通,盛善元知晓该男子是一名肢体残疾人,来咨询与残疾人相关的政策。当时省市政府部门还没有针对残疾人的资金救助政策,经过耐心的解释与沟通,盛善元只能现场为这位男子办理了残疾证。男子临走准备下楼时,为安全起见,盛善元决定要背这位残疾人下楼。就这样,本为残疾人的盛善元咬牙坚持把这位残疾大哥背下楼。下楼途中,盛善元虽已休息了两三次,但还是累得气喘吁吁,汗水浸透了短袖衬衫。到一楼大厅后,盛善元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5元钱递给男子,作为对这位残疾人的帮助。那年的5元钱,已足够男子的路费与午餐费。起初男子推让不肯要,盛善元还是硬塞给了这位很可怜的残疾大哥。盛善元又从大街上喊来跑客运的摩的,把这位残疾人送上了车,残疾大哥上车后,双手合十不停地做着道谢的手势。望着残疾大哥走远,盛善元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慢慢爬上了5楼办公室。
敬业乐业是人的本分,也是功臣的本色。从2002年开始,根据国家政策与省市工作安排,县残联需要到各单位、各企业宣传助残惠残政策、了解安置残疾职工的情况。这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但由于一些单位与企业领导认识不到位,却成了一项非常棘手难做的工作。县残联人手少,盛善元年轻有魄力,所以每年的联系和走访企业工作由他带头负责。第一年到企业时,困难重重,压力很大。当盛善元拿着国务院及省市文件到一些单位送达时,门卫保安阻拦不让进门,更别说与单位一把手见面了。有一次, 盛善元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那家公司。盛善元自我介绍后,办公室工作人员忙问:“残联是干啥的?残联和我们没有业务往来。”还不等盛善元解释政策,工作人员就极不耐烦地撵他们出门。盛善元想把相关文件留下,工作人员坚决拒绝接受这些文件。还有的企业以“一把手不在”为由拒绝接受盛善元送来的文件等。类似的困境出现了多次,县残联只好开会研究,让盛善元等带着相机拍照,把相关文件送达有关企业。
有一次,盛善元把文件送到某公司,多日仍无回音。盛善元与另一名同事只好亲自登门与公司经理沟通,然而去了多次,经理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接见。这一天,盛善元与同事走近了该公司经理办公室,敲门几次无人应答,盛善元只好进行电话沟通,电话那端说在外地开会。盛善元心想在楼道僻静处休息休息吧,他们在楼道僻静处歇息了大约5分钟,办公室的门突然打开了,经理从里面走了出来。盛善元见状,赶忙跑上前与他打招呼:“几次来见不到您,咱长话短说,给我5分钟时间可以吗?”经理见实在躲不过去了,只好领盛善元等进入办公室。盛善元见时机成熟,就苦口婆心地耐心解释,终于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圆满完成了任务。
一直以来,盛善元在县残联工作,对待残疾人是如此地和蔼可亲,对待负责的工作又是如此地勤奋敬业,真诚地履行了一位党员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不负一等功功臣的荣誉奖励。由于盛善元工作出色,荣获了各种荣誉称号,2005年,被济南市政府残疾人协调委员会评为“2004年度全市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5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颁发荣誉证书;2006年12月,山东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授予“山东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个人称号”等。

身驻姜窑助脱贫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根据中央省市等文件精神与组织安排,济阳县委、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县派“第一书记”进行帮扶工作的正式通知。2016年3月,盛善元被派到垛石镇姜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姜窑村是省定贫困村,位于济南市济阳区西北部,距离城区15公里,全村130户4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2人。该村耕地面积730亩,建有高温式大棚40多个,主要种植作物为樱桃西红柿,其余土地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
穷则思变,困则谋通。为增加村民收入,让贫困户早日脱贫奔小康,作为第一书记的盛善元积极想办法,谋思路。姜窑村原有40多个高温大棚,但这些大棚面积小、保温差,年久失修,产量很低,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为此,盛善元主动协调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村集体大棚种植专项资金40万元,又与农商行沟通为姜窑村贷款10万元,当年8月开工新建了15个高标准高温大棚。建设高温大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5个连片的高温大棚,涉及原有种植户较多,还要避开电线杆,选在排水方便的地方,因此协调土地选好位置是一大难事。为此,盛善元与村干部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为节省村民费用,盛善元与村干部为15个大棚种植户统一采购大棚物资,包括水泥杆、塑料布、卷帘机、竹竿、肥料等,还统一购置西红柿苗。在每个大棚的四角安装了6个高清摄像头。为了让村民掌握规范科学的种植技术,盛善元与村干部积极联系农业方面的专家,多次来姜窑村为大棚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入棚进行现场指导。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理,大棚种植也需要相应的电力支持。盛善元又跑到电力部门,积极为高温大棚架设高压线。为节省村集体与大棚种植户输电线杆的成本,盛善元就号召大家把村内废弃的电线杆旧物利用。麦收后,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盛善元与村民们不顾酷暑,一起拔线杆,运线杆,安线杆,转移位置不当的主线杆。汗水湿透了衣服,口干熬坏了喉咙,可看到高压输电线顺利安装完毕,盛善元的心里像喝了蜜一般甘甜。
姜窑村离县城不远,开车30分钟,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村民,服务于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盛善元中午也不回城,吃住在姜窑村,中午累了就拿出吊床在树林中躺一会儿。2017年5月,村民的15个高标准高温大棚,顺利收回了成本,村集体的4个高温大棚纯收入已达4.8万元。高标准大棚投资收益如此高效快捷,原有的一些大棚种植户纷纷要求进行改建。为此,盛善元又与村干部合力为村民新建了8个高标准高温大棚。
要想富,先修路。高标准的高温大棚建好了,可连接大棚与村里的生产路却依旧是土路。大棚种植户为了运输成熟的西红柿,常常用拖拉机拉着小板车不停地穿梭于该道路。此处地块属于红土地,粘性强,渗水性差。特别是雪天,道路泥泞不堪,被拖拉机碾压过的车辙有半米深,车与人常常是溅得到处都是泥水,极其狼狈。鉴于此,盛善元和村干部协商,从外地运来煤矸石铺到路面上。2018年,盛善元主动联系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来部分资金,为该村修建了几百米的水泥路,这样不仅方便大棚种植户运输农产品,也有利于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了。
到2019年11月,村里已新建、改建高标准高温大棚70多个,每个大棚每年纯收入10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全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真正享受了党与政府的脱贫攻坚红利,感受到了党与政府的无限温暖。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只依靠大棚种植,村集体收入太单一。为此,2016年,盛善元为姜窑村争取到了市发改委第一批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这本是利村为民的好事,可选址遇到了一些麻烦。盛善元与村干部选来选去,最后找到一块合适的村边地块,正好是建设用地。但它是10多户村民的菜地,村干部想采用租赁的形式征过来,可有一户贱贵不租。无奈,盛善元与村干部多次到这一户家里做思想工作。还多次组织10多户村民开会,阐明利害关系,举手表决等。最后这户村民终于同意修建了,可当施工时,这一户村民又反悔了,盛善元只好再到这户家里不停地进行思想教育,强调这次光伏发电项目成功的重大意义。盛善元磨破了嘴皮,讲尽了利害,这一户才最终同意让村集体租赁。这一光伏发电项目共投资4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6万元。截止到2017年底,大棚种植和光伏发电两项,村集体收益就超过了10万元,使姜窑村率先在垛石镇成功脱贫。
不仅如此,盛善元还主动联系本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从多方面对姜窑村进行帮扶。姜窑村原办公室内,只有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盛善元协调县残联为本村购置了办公桌、办公椅、空调、电视、电脑、打印机、功放机等等。还配备了棋牌室、康复训练室,为老人们兴建了幸福院,让70多岁的老人们免费用餐。盛善元主动争取残联领导支持,每年提供帮扶资金3万元。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派驻姜窑村的第一书记,盛善元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关注村里的大事小情,关爱全村的每位村民。作为县残联的一员,他走到哪把残联政策宣传到哪,及时为每位村民服务到家。村里贫困户姜庆祥一家3口人,生活相当困难。姜庆祥,1945年出生,年老体弱。妻子林寿花,1951年出生,因车祸导致双下肢不能行动,生活不能自理,是二级残疾。儿子英年早逝,儿媳改嫁,留下孙女姜新悦。当时,姜新悦在县城某中学上高一。该家有5间住房,但都是危房,墙后顶着几根大柱子,后墙的裂缝能伸进五指,风天能进沙,雨天能进水,雪天能进雪。盛善元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心情极为沉重,经常到该户进行慰问看望,为林寿花协调来双拐、轮椅、护理床,还为其办理了生活补贴与护理补贴。有一天,突发狂风暴雨,当时盛善元正在县城,他抓紧开车去姜庆祥家查看,见房屋漏雨严重,他就劝姜庆祥申请上级资助,进行危房改造。可姜庆祥怕花钱,不同意。为此,盛善元隔三差五就去姜庆祥家做工作。盛善元反复向姜庆祥讲清国家救助政策,劝说他进行危房改造,可姜庆祥还是不同意。无奈,盛善元把姜庆祥的女儿、女婿都叫到一起,陈述利害关系,指出孙女长大成人了,居住不方便等。盛善元并和他们一起算经济账,指出在国家救助之外,自家花费很少,无需担心太大的费用。盛善元还帮姜庆祥设计房屋布局,等等。就这样,在盛善元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姜庆祥同意改造危房。盛善元联系上级主管部门,为姜庆祥申请了3万元的危房改造费用,姜庆祥最终把原来的房屋进行了重新修建。
盛善元还关心姜新悦的学费,积极联系济阳教育体育局,为姜新悦申请到了助学金,直至姜新悦大学毕业。姜新悦也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她不负国家的救助,刻苦学习,2019年8月考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2022年6月专科毕业后,又继续苦学,同年9月考入山东协和学院本科就读,至今。
为民服务情无边,心系群众寒与暖。在姜窑村的三年中,盛善元为无数家庭送去了温暖,特别是那些贫困户或残疾户。每年,盛善元联系原单位,为该村困难家庭免费发放食用油、米、面、月饼、棉被、夏凉被等生活物资,价值近3万元,真正履行了一名党员与第一书记为民服务的职责与使命。
2019年11月,盛善元圆满完成了姜窑村第一书记的光荣使命。离开那天,姜窑村全体村民敲锣打鼓为盛善元送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有的村民当场流下了热泪,有的村民紧紧拉着盛善元的手,不肯松开。晚上,盛善元回到家后,姜庆祥打来电话,说当时有事没能去送行,特意向盛善元致歉。电话中,70多岁的老人哽咽得泣不成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盛善元作为一名派驻姜窑村的第一书记,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带着一颗朴实为民的真心,扎根农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带领姜窑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温暖着群众的心,践行着一等功臣的初心与情怀。

扎根后王解民忧
2019年11月,盛善元被派驻到垛石镇后王村担任第一书记。后王村有800多人,是省定的贫困村。为给村子谋出路,盛善元先从修路做起,村里新修公路3公里,更换路灯30余盏,现在的后王村内路路畅通。后来,盛善元又筹措资金新建蔬菜大棚23个,建设50万伏光伏发电站,村集体的年收入提升到了22万余元。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对全村大街进行了绿化美化,动员家家户户进行厕所改造,更换自来水管道,让每家每户都喝上了自来水。2020年,后王村与全国各地贫困村一道实现了脱贫攻坚,过上了小康生活。
“但得苍生俱保暖,不辞羸病卧残阳。”盛善元初到该村,压力不小,因为该村人口多,光棍多,残疾人多,贫困户多,要想脱贫奔小康,村里每个人都不能少。盛善元初到该村为摸清村内现状及各贫困户的情况,自己设计了村庄各户分布图,以村委会为中心,并用红五星标注,用小红旗标注各贫困户。通过不断地走访摸排,了解了16户残疾人贫困户的现状及各户需求。为此,盛善元积极协调申请,利用各项惠民政策,让他们全部享受了无障碍改造、辅具适配、政府补贴等政策。这些贫困户,每家情况都很特殊,盛善元倾注了大量心血。
董信荣,女,1952年出生,一人独自生活。盛善元初到该村,为了解这个特殊的户,他和村支书走进该户。迈进董信荣家,院内干净整洁,盛善元和村支书来到正房门前,费了很大劲才推出门缝,挤进屋内。董信荣面带愁容,不言不语。坐定后,村支书简单地介绍了第一书记的情况,还没等盛善元说话,董信荣泪眼婆娑,哽咽无语。此情此景,空气也似乎凝固了,充满了悲伤与无奈。董信荣只流泪,不说话,村干部见状,只好领着盛善元走出家门。盛善元通过村干部与村民了解到:董信荣的丈夫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前不久因车祸离开了人世,儿媳带着孙子嫁人了。家中失去了顶梁柱,董信荣精神上受到了严重打击,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经济上也面临诸多困难。盛善元了解到这一情况,安排专人为董信荣修理了房门,与村干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给董信荣的帮扶措施。盛善元帮着董信荣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户耕种。他还时常去董信荣家走访慰问,给她带去油米面等生活物资。2020年,盛善元与区卫健局协调,帮助董信荣办理了失独金,还向民政部门申请了低保救助。2020年五一节,当盛善元把低保户申请成功,下一个月可以领钱的消息告诉董信荣时,她拉着盛善元的手,眼含泪花,哽咽了好久,激动地说:“感谢盛书记!你挽救了我这个家庭。以后我无后顾之忧了,我将来的生活就靠你了。”盛善元赶忙说:“这是党和政府应该做的,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关心你,我作为第一书记一定会好好照顾你。”
王泽军,男,1960年出生,曾干过6年的民办教师,脑溢血后遗症,肢体残疾三级。妻子李兰英,1960年出生。王泽军与妻子育有一儿两女,两女早已出嫁。前些年儿子因车祸去世,儿媳改嫁,留下一个孙女,上一年级。盛善元了解到这个家庭情况,主动进户走访慰问。盛善元看到王泽军生活不能自理,赶忙联系区中医院残疾人鉴定专家,并带着摄影师及残联工作人员,入户为王泽军一次性直接办理了残疾人评定手续。10个工作日后,盛善元带着残疾证走进王泽军家,告诉他:“办下残疾证,才是你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开始,以后咱慢慢来,政策会全覆盖。”听到此话,激动的王泽军咿咿呀呀地说了很多,可惜他因脑血栓严重,吐字不清,但盛善元已感受到了他的谢意。李兰英也是激动地抓住盛善元的手,不停地道谢:“以后俺这家全靠你了!”盛善元后来还陆续为王泽军办理了残疾生活补贴,民办教师补贴,孙女的助学金,家庭困难补贴,还为其把7.56亩土地流转出去。
2024年3月25日,盛善元在家,王泽军的叔叔王道长打来电话,为难地说:“盛书记,有个事想和你说说,想求你办个事,不知能行吧?俺侄子泽军最近又住了一次院,病情加重,拄双拐也不行了,看看申请个轮椅吧?”盛善元闻听此言,抓紧联系区残联,针对王泽军个大体重的身形申请了个大号轮椅。中午,冒着中雨,盛善元开车把轮椅送到了王泽军的家中。等盛善元把轮椅安装调试好后,让王泽军试了试,正好符合他的体型。李兰英激动地说:“盛书记,你为了俺这个家庭,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多亏了你这个好心的书记,俺家才有了今天。你每次来俺家,水也不喝一口,饭也不吃一顿,俺真不知该怎么感谢你了!”盛善元回应道:“这是第一书记应该做的。这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好啊。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会让大家享受到的。”此时的王泽军嘴里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双手合十,不停地点头致意。盛善元真情地说道:“你们和我父母是同龄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本人也是一名残疾人,能真切地了解你们的难处,作为第一书记能实实在在地为你们服好务,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王泽坤,男,1955年出生,光棍,听力残疾三级,肢体残疾三级。2019年11月,盛善元入户调查贫困户时,与村干部一起准备到王泽坤家了解情况。王泽坤家关门不开,村干部给王泽坤打了多遍电话不接,只好绕到他家房后,用砖头猛击后墙墙体,砸了好一阵,王泽坤才出来开门。当盛善元进入王泽坤屋内,里面是漆黑一片。王泽坤主动打开灯,屋内一个昏暗的电灯泡发着微弱的光,上面布满灰尘。当盛善元和村书记向王泽坤了解情况时,王泽坤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盛善元,哼哈应答着,也不知他能听懂多少。盛善元看到这里,明白了王泽坤听力有严重的障碍。几天后,盛善元主动联系中医院,带着王泽坤去医院做残疾鉴定。10个工作日后,盛善元为其办理了残疾证,并亲自送到了王泽坤家中。盛善元到王泽坤家后,把那个旧灯泡擦拭干净,并为他安装了残疾人专用灯,申请了助听器。当助听器调试好,王泽坤戴上助听器后,他睁大了嘴巴,两眼放光,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听到了周围的说话声、汽车声、鸟鸣声,多年来的耳聋顿时消失。他激动地抓住盛善元的手,不停地道谢。有一天,王泽坤骑电动三轮车去赶集,进村时身后突如其来的汽车喇叭声把他吓了一跳,他慌乱之中把电动车开进了沟里,头摔破了,助听器也失灵了。王泽坤来到村办公室找到盛善元,想把助听器给修修。盛善元第一时间联系区残联,后来通过区残联把助听器邮寄到厂家。助听器修好后,盛善元又登门把助听器送到王泽坤家。王泽坤戴上新的助听器,高兴地喊道:“这几天可把我憋坏了,带上这玩意儿真管事!”看到王泽坤能听清声音,盛善元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地。
第一书记盛善元进驻后王村后,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扶残助残的利民政策,积极为后王村的各个残疾人进行帮扶救助。盛善元始终把一等功功臣的初心牢记于心,先后为冯曰英、王泽军、王道福、王泽厚、王泽坤、王道长等办理了残疾证,让他们及时享受到国家惠残助残政策,为残疾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真正践行了一名党员与第一书记始终为民的光荣使命。2019-2021年,盛善元先后被授予“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市级脱贫攻坚嘉奖”。
2022年8月,澄波湖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垛石街道后王村寻访英雄足迹,由此创建了“盛善元中队”。盛善元给孩子们讲述曾经的英雄故事,现在的驻村工作,让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理想和信念的种子。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翻开军绿色的记忆,听着进行曲的节拍,盛善元在部队里积淀的本色、升华的境界、铸就的刚强,已融入血液。作为一等功功臣的他始终永葆初心使命,用一片丹心发扬了党员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千千万万的党员们一起,汇聚成了党和人民万众一心、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谱写出一曲党员为民服务的英雄赞歌。
作者简介
王良杰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从教30余年,现任教于济南市济阳区澄波湖学校。有近百篇散文或小小说散见于《读者》《语文报》《当代小说》《山东教育》《中国乡村》《山东工人报》、山东学习强国等。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