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佛教的外传与世界性
文/妙之门
佛教的外传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当时孔雀王国第三代阿育王鼎力支持佛教,他为了弘扬佛法,派遣使团和宣教法师到域外布教,开创了佛教向境外传播的先例。到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掀起了向外传播的高潮。
佛教外传可以概括为南传和北传两个方向。其中南传路线有一条,它是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再到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直到我国云南省傣族、崩龙、布朗等少数民族居住区。这是一条小乘上座部的传播路线,其经典以巴利文或其他文字拼写巴利语编成,经典数量比较少,且内容简单。
北传路线有两条,其中一条从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开始,经我国西藏传入内地,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另一条由现今尼泊尔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的西藏地区,再由西藏传入蒙古、西伯利亚及中国内地。北传佛教以大乘和金刚乘为主,其经典大多是从中亚各民族和印度梵文陆续译成汉文和藏文的,内容极其庞杂。其中,日本和朝鲜长期使用汉文经典,直到近代才出现日文佛经。
佛教之所以能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尤其是扎根于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性宗教,这是由它的内在特质决定的。大家知道,佛教虽然成长于印度文化,但它不像婆罗门教植根于种姓制度,植根于印度特有文化之上,而是集结了印度优秀文化的精髓,具有融入世界,与他国文化相交融的潜质。例如,佛陀关于世界无常和缘起的理论,揭示了人生在世各种困惑的原因。又如,佛陀关于“四谛”、“八正道”等说教揭示了人生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的途径。又如,佛陀关于众生平等的说教,顺应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发展趋势。又如,佛教提倡慈悲,将道德崇尚与神明崇拜结合了起来,从而激发了人性善的一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佛教的理论能够从人性入手来加持它的信仰,使得教理具有了普世性,这是佛教能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所具备的优秀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