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当如是爱惜
国人自古尚节俭,墨子尤推崇之。蔡元培先生说:“墨子欲达其兼爱之主义,则不可不务去争夺之原。争夺之原,恒在匮乏。匮乏之原,在于奢惰。故为《节用》篇以纠奢,而为非命说以明人事之当尽。又以厚葬久丧,与勤俭相违,特设《节葬》篇以纠之。”
百姓勤俭持家,会过日子。俗云:“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还是穷。”从前,寻常人家春节贴门头,常是“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四字。勤俭方可持家,国人通过自身克勤克俭,丰年防灾年,确保家庭的生存繁衍发展。《礼记·大学》提出“齐家、治国”。齐家即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具此能力者方能从政治理国家。“国家”一词,表明中国文化家国同构,从“小家庭”到“家天下”,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勤俭由此上升为国策。
贵为天子,也力倡节俭。《唐语林·德行》云:“肃宗为太子,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太子,使太子割。肃宗既割,馀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徐举饼啿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宋人轶事汇编》载,仁宗每私宴,十阁分献熟食。是岁秋初蛤蜊初至都,或以为献。仁宗问曰:“安得已有此耶?其价几何?”曰每枚千钱。一献凡二十八枚。上不乐,曰:“我常戒尔辈为侈靡。今一下箸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遂不食。
饮食除了养生,还被用来标示人的权力和财富,满足人的虚荣心理,造成食物及制作的靡费。《红楼梦》里,刘姥姥在大观园所见的茄子的吃法,可知权钱闲阶层把食之讲究讲到了极致,简直不是为吃,而只是为讲究。金钱本位文化下的富人挥金如土,面子文化下的显阔摆谱,吃喝风把吃之讲究奢侈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还是难有滋味,大概是“美食不中饱人餐”吧。滋味需要美食,美食不一定能提供滋味。
食味在敬心惜心。食物在生物,人有好生之德,故迫不得已而食,对食物敬重有加。从前,佛徒“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为少杀生,荤腥为戒。基督徒信奉食受赐于上帝,故每餐必祷。生民对食物抱有“粒粒皆辛苦”的惜心。食物乃自然的恩赐、劳作的成果,无敬心无惜心则无食味。吃看上去是用口,其实是用心,否则便会“食而不知其味”。食物的真滋味,既在食物自身,更在于人的心境,在于人对饮食文化的精神关照。尊重自然、生命、他人和劳动,我们方能永远吃上食物,品味出食物蕴含的无限滋味,享受到饮食文化的美好境界。
暴殄天物,对于物质财富荒淫无度地糟蹋,是人的文化心理落后、精神自卑的表现。浪费并非带来健康、享受、快乐,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品位,甚或适得其反。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指出正值盛年的楚太子之病源,在于腐朽生活方式。“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煖,燂烁热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哉!”告诫贵族膏粱子弟不要纵欲戕生。
倘若认为我们如今已经富裕到可以浪费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地步,那肯定是头脑发热,自我膨胀,是对国情的误读和普通民众生活真实情境的失察。即便国人将来更富裕了,也应提倡节约,不能浪费。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失却“勤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维系社会发展的民族精神将难以为继。物质财富的消费,应以对身心健康有益为尺度,以科学合理为准则,以节俭环保为追求,以精神文明为境界。
作者:邵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