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处暑,却道天凉好个秋
文 王明军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2024年处暑时间:8月22日22点54分48秒,星期四,农历七月十九。
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
历史渊源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处暑节气虽然还是热,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
农事活动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
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
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农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
“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 · 鹰乃祭鸟 | 处暑至,老鹰于此日感知到秋之肃气,狩猎时将猎物陈列,如祭祀仪式一般,“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
二候 · 天地始肃 | 天地万物开始凋零,金秋肃杀之气渐起,古时,常在这一时节处决犯人,谓之“秋决”。
三候 · 禾乃登 |“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总称,成熟曰“登”。处暑是收获的季节,作物成熟,五谷丰登。
传统习俗
[祭祖]古时的民间传说,人们认为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家,探望子孙。这说法虽然无稽,却流露出虔诚。秋季,农作物迎来丰收,人们把新收获的谷物粮食、瓜果蔬菜祭供祖先,谓之为“秋尝”。秋日已到,人间正好,愿汝先尝,愿你知道即使在那一个世界,仍有人为你牵挂,祝祷,愿你喜乐。
[开渔节]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期盼渔业丰收。此时海水偏暖,鱼群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放河灯]处暑期间的中元节,民间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其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于“七月十五”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此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暑气消退而人心爽朗,秋意渐浓而不至于生悲。此时秋云飘逸,天上云彩开始变得纤巧轻盈,故有“七月八月看巧云”;而秋水如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光清浅,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正是畅游人间的好时节。
[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拜土地公]秋天,是农作物成熟的时刻。瓜果稻谷,即将收成。为表达对土地公的敬意,人们会在这天纷纷去祭拜土地公,祈求一个好收成。此时,田野竖旗幡,旌旗猎猎向秋风;土庙行祀礼,麻谷农物挂门檐。人间秋色好,焉能不相迎?
起居养生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人们应预防感冒。
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湿热天气多。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
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结语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名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虽然意思是说人到中年才知道愁苦,但凉毕竟是让人舒适的、愉悦的:“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蝉声未用催残日,最爱新凉满袖时。”
秋高气爽,从处暑才真正开始。如果秋天是大自然的一场华丽丽的演出,那么处暑才真正揭开了这场大戏的序幕:我们所期盼的、真正的、无比美好的秋天到来了。

作者简介:王明军,河南汝南人。毕业于解放军信阳陆军学院,在山东省军区所属部队从事政治工作,现转业到威海市公安局。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卫报》《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中国体育报》《新闻出版报》《大众日报》《威海日报》《齐鲁晚报》《威海晚报》《山东法制报》《山东青年报》《人民公安报》《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文艺》《军营文化天地》《基层建设》《政工导刊》《政工学刊》《基层政治工作研究》《后勤政治工作研究》《司务长》《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纵横谈》《部队基层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现代世界警察》《参花》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2600多篇,其中有30多篇文稿在各类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