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张庄村老书记胡邦祥
夏宝国 王生标
2024年8月7日深夜,洪泽区东双沟镇张庄村原党支部书记胡邦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7岁,走完了平凡而光荣的一生。
胡邦祥又名胡帮祥,东双沟镇张庄村周桥组人,原老宅位于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治淮碑附近。解放前,周桥大塘堆坡上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胡家紧靠洪泽湖,交通便捷,在抗日烽火年代,是共产党的秘密交通联络点,彭雪枫将军夫人林颖曾多次住这里从事革命工作。童年时代的胡邦祥曾受到林颖的关怀疼爱,他对此念念不忘。参加工作后,老书记一直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甘于奉献、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为指引,心怀感恩,真心向党,扎根基层,倾情奉献一生。
情系发展,一心为公。
他在1966年入党后,始终牢记使命、坚守初心,为基层党的事业奋斗终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任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老书记乘着改革东风,敢于突破束缚,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艰苦奋斗,积极开动脑筋,办起了集体轮窑厂烧砖制瓦,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村里很多村民手中有钱了,草房也改建成瓦房,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张庄村还成为东双沟乡第一个通电入户村,这在当时全县也是凤毛麟角。在负责东双沟乡多种经营办公室期间,老书记积极开拓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建设乡办渔场,推动水面资源合理利用,推进了乡村两级经济稳步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此外,为壮大林果经济、庭院经济,老书记勇挑大梁,引进推广了意杨、桃、梨等优良林果品种,让本乡林果种植结构得到了优化。在老书记的带领下,乡多种经营办公室创收能力和带动致富的成效明显,还率先在全乡盖起办公楼,改善了职工的办公条件,赢得了大家一致好评。
热心助人,律己守本。
老书记一直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有困难时总喜欢找他解决,他也是尽量想办法帮助排忧解难。一些乡亲送来感谢礼物,他均婉言谢绝,有的实在谢绝不了,待收下后再安排夫人上门一一退回,这样的举动得到了乡亲们高度赞扬。1978年秋季,家里盖房子,那个年代农村建房除了付工钱外,每日三餐都需饭菜招待,结果房子盖好了,家里口粮吃光了。为了渡过难关,全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以“瓜菜代”熬到了第二年秋粮丰收,生活才有所改善,而当时老书记完全可以凭他的面子向集体或个人借点口粮,没有人会拒绝,但他没有这么做,他始终认为,共产党干部不能公权私用。
一生勤劳,质朴笃实。
老书记晚年没有生病时,将家前屋后的闲地全部开垦利用,分为不同地段,种上了瓜果蔬菜、花卉果木,老书记的家既是菜园,也是花园、更是果园。门前檐后,每到春天便是鲜花烂漫,夏天瓜果飘香,秋天硕果累累。无论是蔬菜还是果实,老书记都会有条不紊地整理好,儿女们每家一包;有时他还将蔬菜水果送给周边邻居品尝。多余的蔬菜水果,老书记也会到镇里集市上去卖,其实家里也不缺那点钱,子女们担心他的身体,提出反对意见,但老人认为“能劳动,自食其力,意义不一样”。
言传身教,家风优良。
老书记对共产党始终满怀感恩之情,平时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祖辈都是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新中国是共产党打下来的,新生活是共产党给的,你们一定要听共产党话,跟共产党走!”。对于做人和做事,他更是后辈身体力行的榜样,他始终要求晚辈们“要甘做凡人,清白为人,踏实工作,干净做事。发大财,做大官的都是极少数,不要动这些脑筋”。他还要求,为人处事,做人要放在第一位,要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干工作要结合实际能力,要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生活待遇上不要盲目与别人攀比,现在条件好了,日子够过就行,等等。对于下一代教育,老书记更有自己标准,他常说,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要求孩子们每门功课都要考第一名,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清华北大,千万不要脱离实际,一味地强加强求,会适得其反,这样父母少烦恼,孩子少苦恼。在老书记的言传身教下,儿孙们都十分听话孝顺、积极向上,他们始终把“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崇德向善”作为修身立业治家之本。二儿子胡明还告诉笔者,连同他的叔父家算在内,大家庭共有12名党员。
夫妻情深,相濡以沫。
结为伴侣以来,老书记一直与夫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他曾患病在南京治疗,手术后本可以在医院多住些日子治疗,但想到老伴在家牵挂他,坚持早点出院,以宽其心。今年四月初住区中医院后,老夫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寸步不离,陪伴在老书记身边。今年农历9月16日是他们结婚70周年纪念日,老人家本想搞个小活动庆祝,感谢老伴多年陪伴。他自知等不到那一天,临终前特意要求子女“那一天还是要搞活动向妈妈祝贺”。
意志坚强,乐观豁达。
老书记生性豁达,看淡生死,患病期间,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身体疼痛时,始终不哼一声。他曾经昏迷了15天甦醒,也曾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转氨酶、黄疸等指数由畸高异常恢复到基本正常,治疗的医生们都认为是个奇迹。对于后事,他更是交代子女,丧事要一切从简,亲友晚辈吊唁一律“只行三鞠躬,不行跪拜礼”。他嘱咐儿女“人总有一死,不过是早晚而已,自己已算高寿,大家不要悲伤难过”。
老书记有58年党龄,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为党的事业和新农村发展不懈奋斗,为群众致富增收奉献个人力量。退休后,更是退休不褪色,始终以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基层的好干部,也是妻子的好丈夫,子女的好爸爸!
胡邦祥是洪泽湖畔许许多多村里老书记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的代表。
斯人虽去,风范犹存。
巍巍长堤永记高德,滔滔淮水恒吟雅风!
林颖当年在他家使用过的办公桌和凳子,胡邦祥看得比自己生命还珍贵,2022年金秋时节,他把这珍贵的文物捐给了朱坝曹庄,陈列于抗大四分校历史文化展览之中。2022年《铁军》杂志第7期载文介绍了林颖与胡家的佳话往事,题目是《一桌一凳总关情》,全文转载如下,以表达对老党员胡邦祥同志的深切缅怀。
一桌一凳总关情
2022年4月27日上午,我应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史专家夏宝国之邀,前往洪泽区东双沟镇张庄村,拜访林颖(彭雪枫的夫人)当年的小房东胡帮祥老人。人间最美四月天,车沿宁连一级公路由北向南行驶,在蓝天白云下,沿途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姹紫嫣红、花香四溢,让人赏心悦目;田野里,麦苗碧绿如玉,接地连天,风儿吹过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中,车已经来到东双沟镇的张庄村,提前在路边等候的村党总支书记袁书兵为我们引路,全程陪同。
车在一农家前的路边停下,映入眼帘的房屋与左邻右舍相比并无大别,但其白墙黛瓦、琉璃飞檐的外部装饰,却与其他户的风格迥然不同;沿着小路前行,两旁种植的一株株月季花主干粗壮,绽放枝头的粉色、红色、黄色花朵色彩斑斓、争奇斗艳;门前,西南角种植的棕榈、香樟、桂花等名贵树种绿荫如盖,分散种植于桂花树东边的芍药、月季、蔷薇花等,错落有致、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足以显示出房主人的喜好、素养,与他人不尽相同。
走进室内,两位笑脸迎接我们的老人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言谈举止间,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诚与热情。
一番寒暄后,夏宝国向两位老人说明来意。谈起林颖在抗战时期与胡帮祥家的曾经过往,老人陷入深深地回忆。
胡帮祥,男,1938年生,是1962年洪泽县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1966年入党,1974年,曾担任东双沟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
据胡帮祥讲,其曾祖父曾经在周桥800里加急驿站饲养马;祖父胡国柱在河营(现堤防管理所)当差;生父胡家有曾在金湖与仁和交界处的毛家堆拐子接受短期培训,被委任为农会长。后来,调到淮安林集工作。胡帮祥很小的时候便过继给其大伯父胡家驹与伯母周霞义收养。
胡帮祥养父家老宅原在现在的洪泽湖大堤上,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牌子向南20米左右。那时,周桥大塘中间有个坝子,上面设有一处码头叫“36码头”。穿过坝子他家住在巷子的北边,与吴汝洪(1945年1月,任淮宝县民运部长)家是隔壁邻居。家有六七间房屋,紧靠洪泽湖边,两边有围墙将前后房屋连接。前面4间常有人来人往的客人住。
胡帮祥的养母周霞义于1948年下半年入党,养父胡家驹1950年入党。他养母入党宣誓仪式就在他家后面一排房屋的北头房举行,一共有4个人一起入党,其中有唐秀英(丈夫好像是新四军的团长)。
林颖居住在胡帮祥家的时候,他的养母担任周桥乡周桥村村长。周桥村中原来土匪比较多,社会治安混乱。经过他养母的精心治理,周桥村的社会治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后来,上级拟将周霞义调到乡里工作,因她生病了未能如愿,并且村长一职也由胡帮祥的养父胡家驹接替。
胡帮祥老人讲,他当时年纪虽小,但是,已经记事了。“林颖比他大十多岁,1941年至1946年期间,经常在他家居住,与她同时住过的还有姜树德。姜树德的丈夫阎韫偶尔来住。”胡帮祥老人还记得:“阎韫讲话容易听得懂,姜树德家乡口音重,讲话不好懂,她的个头比林颖矮一点。阎韫喜欢吃鱼,他还有一个习惯,吃鱼时喜欢将鱼卤倒到粥碗里用筷子一搅,然后再端起来喝。”
胡帮祥经常看到林颖、姜树德、阎韫他们白天下去开展工作,晚上回来就趴在桌子上写材料,写好后便将底稿用火烧了。记得,我小时候留个小辫子,她们烧纸时就会喊我小名:“小毛头”来磕头!我便一路小跑地来到他们烧纸的地方,对着纸灰堆子正正规规地磕头。现在细想起来,她们当时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以这种方式作为掩护,以防引起他人生疑。胡老自言自语道。
那时候,我比较小,林颖她们外出回来,经常给我带一些花生、小糖果之类好吃的逗着我玩。我黏着她们,一个劲甜甜地喊“姐姐、姐姐”,博她们欢心。她们却叫我喊她们“师傅”,她们称我养父为“道人”。胡帮祥老人说。
有时晚上,林颖她们在胡帮祥家后面的一间房子里,围绕着一盘大石磨坐着开会,不点灯里面黑咕隆咚的。
据胡帮祥讲:林颖她们住在他家的时候,新四军四师的首长经常来他家里。彭雪枫也来过。
1944年的一天,彭雪枫与林颖从湖西(现泗洪县半城镇)乘船来胡帮祥家,随行的有二三十人。在院子里,彭雪枫经过一番简单的吩咐后,大家就下去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工作。
1946年北撤的时候,林颖和随行的人员、部队在周桥小街南头的毛开元家短暂停留。胡帮祥的养母得知,便与他的婶娘杨学红(胡家俊媳妇),还有他三伯父吴汝洪家属陈洪,带着他一起从周桥小街北头的家中,前往街南头为林颖她们送行。
在毛家的西头房,林颖看到胡帮祥时,立即上前拉着他的小手,亲昵地抚摸着他的头,当时,她好像心情比较沉重,没有像平时那样爱讲话,却给他带了不少的花生、大饼等,让他用前面的衣服兜着。谈及此事时,胡帮祥老人还满满的感激,竟情不自禁地哽咽、流泪。林颖还将坐在笆斗窝子里的彭小枫让胡帮祥看看,说小枫没有爸爸了,她边说边流泪。当时,胡帮祥不知道爸爸就是父亲,因为当地人称父亲为“大大”(方言)。
由于当时情况比较紧急,不一会儿,门外牵着一匹大白马,上身穿着灰色大衣,脚上穿着毛窝子(用芦苇和稻草编织的御寒鞋子)的新四军四师师长张爱萍派人进来催促林颖快走,她才恋恋不舍地和乡亲们告别。短暂的相聚,竟成永久的离别!
为了弥补遗憾,胡帮祥老人将林颖她们曾经使用过的桌子,还有一条板凳,一直收藏着。他家的房屋几次翻建,那桌子、板凳与家中的陈设已经不相适宜了,被孩子们丢了几次,他又将其捡了回来。“留住桌子、板凳,只是想留住一些念想。”胡帮祥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
胡帮祥老人回忆说:“那时,我家的果园有5亩多地,在当地是首屈一指,里面种植的桃树、梨树、杏树、枣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连成一大片。其中,有几棵梨树树干很粗,一个人抱不过来。每当果园里的水果上市时,父母都会采摘一些送给林颖她们品尝。林颖曾将我家里送给她的桃子,托人带给住在洪泽湖西半城镇的彭雪枫。”
《彭雪枫将军家书》中,有一封写于1942年7月7日,给林颖的信:“群:7月2号由周桥发来的信并桃子都收到了,桃子比湖西的软而甜,大家吃了很可口。但据通讯员说沿途碰到一些人,知道是你送的桃子,他们很机动的抽捐上税,去了一大半了。”看来,那桃子就是胡帮祥家桃树上结的。
长大后,胡帮祥了解了林颖、姜树德、阎韫她们的身份后,曾为她们当时选择住在他家感到不解,如果,有人知道她们身份去告密,他家如何保证林颖她们的安全?
多年后,胡帮祥老人的养父母相继离世。他在老宅拆迁时,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在他家后面一排房屋的拐角处有一间牛房,牛槽下面有一块黄石板,掀开石板下面有一个大洞口,下面有一条暗道通往外面的一个草堆处出口。之前,可能是出于保密,养父母在世时从来没有谈及过。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屋已不复存在,不过林颖她们当年使用过的桌子、板凳还在,老人坐在那张岁月雕刻的板凳上,不时抚摸那张旧木桌,眼中满含深情。
(本文源自《铁军》杂志 2022年7期)
夏宝国简介
夏宝国,男,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专委会会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洪泽中专特聘教授。国家级项目《江苏运河史话》项目专家。
淮安市洪泽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政协文史委主任。1984年3月入党,1960年1月生,1984年6月淮阴师专中文专业毕业。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获优秀学员称号。
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运河、洪泽湖文化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日报、香港商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100多万字,获奖100多篇次。已发表作品和出版洪泽湖、运河历史文化研究成果600多万字。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员。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洪泽湖书画院院长、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会长。2016年4月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2017年1月荣获江苏省文明家庭称号,2017年5月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18年10月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书法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书展中展出和获奖。擅长赋文创作,已创作60多篇。代表作有《淮河赋》、《洪泽湖颂》、《淮安美食赋》《洪泽湖灌溉文化赋》等,喜爱诗词楹联,创作并发表多篇。
2014年以来,在南京市、南通市、淮安市和洪泽区机关、学校、社区做报告近百场,宣讲党的历史,宣讲洪泽湖文化、宣传传统家风家训,宣讲改革开放成就。曾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理论宣传先进个人。
其洪泽湖运河文化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肯定和专家好评。
作者简介:
王生标,男,1963年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办事处通讯报道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洪泽区政协特邀文史专家、洪泽区大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015年7月,在《淮海晚报》发表文学作品。几年来,在《铁军》《新华日报》《江苏经济报》《江苏学习强国》《薪火》《散文百家》《淮海晚报》《黄花塘》《老区建设》《淮安组织》《洪泽报》等报(刊)、网站发表新闻稿件近千篇,发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文学作品100多篇,多篇作品在市、区征文中获奖。